全國高考文綜真題卷
高考文綜緊扣教材主干知識,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全面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全國高考文綜真題卷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全國高考文綜真題卷
全國高考文綜真題卷答案
選擇題
A卷:1—5 DCDAB 6—10 ABADB 11—15 DDDBB 16—20 DACCB
21—25 AACCB 26—30 ADDCD 31—35 BADBC
非選擇題
36.(36分)
(1)全年高溫(各月均溫都高于20°C);全年降水量大(達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較豐(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較少(為干季)。
(2)為(兩)大河下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勢低平,自北(西北)向南(東南)(或自內陸向沿海)傾斜(或漸低)。
(3)水網密,水量豐,便于運輸;利于干季或干旱時對黃麻的灌溉;便于浸漚黃麻。
(4)位于黃麻集中生產區(原料地);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運輸,連河通海便于產品外運;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麻紡織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業基礎好,麻紡織的歷史長、工藝精,有(技術好、經濟豐富的)技術工人。
37.(32分)
(1)主要內涵:強調君民相互依存;君主應重視民意,順應民意。
理想政治:君主用賢人,行仁政。
(2)異:王韜:主張君民共治;仿效英國實行君主立憲。
孫中山:國家權力屬于全體國民;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
同:吸取傳統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視民權。
(3)有一定聯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認識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礎和媒介。有本質差異,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對君民關系的認識;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終形成“主權在民”的認識。
封建制度面臨資本主義的挑戰;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知識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38.(32分)
(1)根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符合我國國情和西藏的實際,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西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國家富強和西藏的繁榮,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區充分享有廣泛的自治權,保障了西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能夠自主管理本地區、本世族的內部事務,提高了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效能;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了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
(2)加快西藏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反作用于生產活動。西藏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促進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有機結合,推動了生產發展。
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維護了西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調動了其積極性。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制定和實施的法律法規,促進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推動了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
39.(60分)
(1)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關中的地理屏障;輸送了長于騎射的驍勇戰士;提供了戰馬。
(2)地域較廣且較平坦:(西、北)氣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祁連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較豐,適宜牧草生長。
(3)甲區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適中)。河西走廊歷史上一直是農耕民族與北部、西部游牧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軍馬的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區域,氣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綠洲以及河西走廊以東地區則主要應農耕之需,皆不適宜大規模集中畜牧戰馬。
(4)契丹、女真、蒙古族、滿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與農耕地區的政權;草原地區與農耕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影響日益深入;形成廣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逐漸形成。
(5)發展以林果業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土地資源豐富,土壤、光照等自然條件適宜林果業等特色農業發展。
大力發展以石油、煤炭等工業為支柱的第二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石油、煤炭等儲量豐富,為發展相應的工業提供了基礎。
積極發展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該地旅游資源豐富,具有開發潛力。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6)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基本國情,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找到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
今天,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猜你感興趣:
1.2016年高考文綜真題全國I卷及答案解析
2.2017高考文綜試卷
3.2015高考試題及答案
4.2017高考模擬題文綜
5.2016高考全國Ⅱ卷文綜政治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