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歷史必背知識點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參與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王位世襲制保護了私有制,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前提:生產力水平當時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鞏固統治,拱衛王室
被封范圍: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形成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后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
結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時期瓦解;戰國到秦朝時期廢除,被郡縣制替代(直接原因:諸侯國勢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
兩大準則: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婦女權利受限
性質: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響深遠的原因:1.統治范圍廣,傳播遠
2.比較完善,系統性,邏輯性強,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類共同準則
4.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之不斷修正
5.其發達是羅馬統治者尊重法學,尊重法學家的結果
一、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1.漢朝的郡國并行制
⑴背景:漢高祖為避免重蹈秦朝速滅的覆轍,鞏固新建政權
⑵內容: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并行制(郡即郡縣,國即封國)
⑶影響:隨著分封的諸侯國權力逐漸強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職能:中書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⑶評價: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有利于皇權的加強。
3.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宋初設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⑴措施: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⑵內容:
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河北、山西、山東;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區,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⑶意義:
①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5.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⑴目的:網羅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⑵選官制度:①漢朝----------察舉制
★依據: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薦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依據:士族門第
★影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成為其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③隋唐時期--------科舉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并完善科舉制。
★意義: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學的繁榮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⑤以嚴格的考試方式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創新,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返回目錄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總結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并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并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于集中,造成后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蕩之后,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權力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如何提升高考歷史成績
大量閱讀
最扎實務實的一個辦法就是看書,現在的試題越來越考察平時的積累,例如《明朝那些事》這本力薦是要看的,還有《近距離看美國》系列,《苦難輝煌》,《中國歷史十五講》,《歐洲歷史十五講》,《天朝的崩潰》,《我們臺灣這些年》等都是很值得一看的書,這些書不是看看就行了,最好你邊看邊做筆記,例如明朝,7本下來前面的好多都忘得差不多了,再看一遍費時間,所以最好邊看邊整理下(不建議看《歷史是個什么玩意》,我們老師說太不嚴謹,不利于卷面答題)。同時,你可以去尋求下老師的幫助,問問他什么樣的書比較有好,請他推薦一下。平時的積累極為重要,特別是歷史,考得范圍很活而廣,你要在腦海中構造一個歷史框架,一步步細化,這樣扎實地學才真正地達到來什么擋什么的境界。
加強基礎知識
近年來,高考試題對能力的要求大大進步,但依然不可忽視基礎知識,由于《考試說明》中所確定的任何一項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的。能力就是對基礎知識的運用。任何高層次的理論說明都是以基礎知識為依托的。因此,必需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采取各種方式熟記基礎知識,把課本上的知識要點盡可能正確無誤地記憶在頭腦中,從而獲得大量足夠的感性熟悉,以便在考試時根據所學知識對試題進行分析,使所學知識升華到理性熟悉的高度,得出準確謎底并進行高層次的理論說明與闡釋。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時間,這也意味著在課后少花些功夫。課堂上要及時配合老師,做好筆記來幫助自己記住老師講授的內容,尤其重要的是要積極地獨立思考,跟得上老師的思維。
正視培養思維能力
近年來,歷史高考命題淡化了純知識、純記憶的內容。能力考查題特別是思維能力考查題的比例上升,很大一部門都無法從課本上找到現成謎底,就連多項選擇題的備選項目也不再是過去那種對課文的機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結論或表述,其命題原則就是立足于對教材基本知識內在本質的揭示。這樣只靠熟記基礎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需進步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平時的溫習中,應有針對性地對一些歷史題目、歷史事件設問,并作出簡繁適當的回答。特別對那些立意很好的題目,可以進行再設計,并從多種不同的角度提出題目,讓學生自己去重新組織、歸納、收拾整頓,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其間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指導。
做題方法——應試技巧要掌握
具體到做題方法上,對于選擇題來說,排除法是最重要的,除了一些一眼就能選出來的題目,大部分題目要用到排除法,先排除明顯錯誤的一到兩個選項,一般還剩下兩個選項,這時候可以分析老師想考什么知識點,但是切記千萬不能想太多,有時候第一時間選的答案正確率往往是最高的,等到分析來分析去之后往往容易選那種迷惑性大的錯誤答案。同樣,歷史選擇題中的難題基本都是分析一些歷史大家的觀點,面對這種題目時可以分析一下出題老師的考點,然后把答案放進去推導,看是否符合那個時代的特征。最重要的是看清楚選項,很多選項往往就錯在了一兩個字上,比如遇到一些完全,絕對,基本之類的詞的話就要留意了,八成這種絕對化的選項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