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
1.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但同時存在分裂的隱患。
2.秦代中央設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奏章,下達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事。
郡縣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3.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并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4.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并行。
5.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后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6.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7.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8.鴉片戰爭(1840~1842):
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發起來反抗英國侵略者。1842 年 8 月,中英《南京 條約》簽訂,內容規定: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 2100 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協定關稅。
影響: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9.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洗劫焚燒了圓明園。1860 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在此期間趁機先后共侵占了中國 150 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10.甲午中日戰爭(1894):
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作戰,壯烈殉國。1895 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規定:①割遼東半島、臺灣(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白銀 2 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地理)
1、水回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回圈和海上內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③影響航海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政治)
個人收入的分配
(1)我國的分配制度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此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
⑴按勞分配的含義: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⑵地位:按勞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因為公有制是我國經濟的主體,在公有制經濟中就業的勞動者占多數。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⑴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①含義:個體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收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從而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
②特點: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不僅要付出勞動,謀劃發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⑵按生產要素分配
①含義: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②具體形式: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
意義:
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公平的含義:這里說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只有提高經濟效率,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才能實
現社會公平沒有效率作為前提和基礎的公平,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
②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給勞動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③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正確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