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二伏你吃面了沒
今年的中伏是20天,天數比較長。從7月21日至8月9日,俗稱“雙中伏”或“倆中伏”。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按照我國多數地區的食俗,中伏這天要吃面條。中伏時節,所吃的面大多以過水面、涼面、冷面、醋鹵面為主,清爽開胃又消暑。也有人“以熱制熱”喜吃熱湯面,為出一身汗,進而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今年“苦夏”恰在中伏,吃一碗爽口嫩滑的二伏面,伏天“一天短一線”。
二伏吃面的寓意
面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既是經濟實惠的飽肚主食,也可以成為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我國百姓自古就很喜歡吃面食,東漢的“煮餅”、魏晉的“湯餅”都是面條最初的叫法。三伏天吃面條,其實是一種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
1、伏天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身體大量出汗,對能量的需求增多。而入伏后,正是麥子豐收的季節,用新小麥做成的面食富含含糖類、B族維生素、多種礦物質等,容易使人有飽腹感,可以保持血糖的長期穩定,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熱量。
2、伏天暑熱難耐,人們常食欲不振、沒什么胃口,而面食相對好消化吸收,湯面、炒面、撈面、燜面等各種不同吃法的面食還可增進人的食欲。
3、伏天天熱,出汗是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吃熱湯面可以促進身體發汗,將體內的濕熱排出,避免中暑。暑天吃面還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注意力集中,因為它能緩慢地、有規律地向大腦輸送葡萄糖。
二伏吃面傳統介紹
在二伏按照傳統要吃面,有嘗新的意思,距離小麥收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北方這個季節正是農閑的一個階段,正值中伏期間的溫度高,身體大量出汗,要及時補充營養,讓身體更有能量。這時候天氣炎熱很多人都沒有胃口,出現“苦夏”,就可以用新收的小麥來制作面條吃,在我們煙臺地區有吃“過水面”的習俗。這樣做一鍋不僅品嘗了新麥,而且還能補充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當然,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需要再用吃面來補充營養,我們按照傳統來吃面,吃的是傳統是習俗,讓我們年輕一輩不忘老傳統,記住來路,展望美好未來。
頭伏蘿卜二伏菜是什么習俗
從傳統意義上講,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儲存的大白菜和大蘿卜,所以種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蘿卜就顯得很重要。所謂的頭伏蘿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個10天稱為頭伏,這個季節就要種蘿卜了,第二個10天稱為二伏,這時就要種白菜了。一般二伏過后正好“立秋”,白菜最好在這時出苗最好。
夏季三伏暑濕對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菠蘿、西瓜等;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選擇有綠豆、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食物;同時,牛奶營養全,可以溫脾、補水、滋陰,也是夏季良品。
頭伏蘿卜二伏菜的寓意
蘿卜的肉質根和白菜的莖葉都是白色,按五行分類屬金。蘿卜、白菜都在夏秋之交的庚日數伏時栽種,又都在秋末初冬收獲,整個生長期都在秋季,所以也就得了金秋之氣。
1、所謂“不違農時”,就是所種植物的五行性質特點要與節令時氣的五行性質特點相一致,以便“同氣相求”。
2、所謂應時應季的果蔬食物,就是其生長期在該時令季節,因此其陰陽五行的性質和時令季節的陰陽五行之氣吻合一致。
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應當是說一個地方的天地時空所特有的氣候、地貌、物產(包括食物和藥物)通過陰陽五行之氣影響和作用于人,使人形成與這個地方陰陽五行之氣相應的體質特征,這就是“天人合一”。
4、蘿卜、白菜富含金秋之氣,因此肺弱陰虛的人,可以通過食用蘿卜、白菜補養身體的不足。正確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特點的食物,是科學養生的一個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