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二伏你吃面了嗎
今年的中伏是20天,天數比較長。從7月21日至8月9日,俗稱“雙中伏”或“倆中伏”。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按照我國多數地區的食俗,中伏這天要吃面條。中伏時節,所吃的面大多以過水面、涼面、冷面、醋鹵面為主,清爽開胃又消暑。也有人“以熱制熱”喜吃熱湯面,為出一身汗,進而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今年“苦夏”恰在中伏,吃一碗爽口嫩滑的二伏面,伏天“一天短一線”。
二伏吃面傳統介紹
在二伏按照傳統要吃面,有嘗新的意思,距離小麥收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北方這個季節正是農閑的一個階段,正值中伏期間的溫度高,身體大量出汗,要及時補充營養,讓身體更有能量。這時候天氣炎熱很多人都沒有胃口,出現“苦夏”,就可以用新收的小麥來制作面條吃,在我們煙臺地區有吃“過水面”的習俗。這樣做一鍋不僅品嘗了新麥,而且還能補充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當然,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需要再用吃面來補充營養,我們按照傳統來吃面,吃的是傳統是習俗,讓我們年輕一輩不忘老傳統,記住來路,展望美好未來。
二伏為啥要吃面
1、伏天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對能量的需求增多。而入伏后,正是麥子豐收的季節,用新小麥做成的面食富含糖類、B族維生素、多種礦物質等,可以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熱量。
2、伏天天熱,出汗是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吃熱湯面可以促進身體發汗,將體內的濕熱排出,避免中暑。暑天吃面還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注意力集中,因為它能緩慢地、有規律地向大腦輸送葡萄糖。
3、伏天暑熱難耐,人們常沒什么胃口,而面食相對好消化吸收,湯面、炒面、撈面、燜面等各種不同吃法的面食還可增進人的食欲。
中伏是怎么算的
很多年輕的朋友雖然知道夏天有“三伏天”這個說法,但是對三伏天的計算,以及三伏天當中所蘊含的我國傳統文化并不熟知。我們先來從三伏天的由來說起吧。
“三伏天”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定義,特指夏季的一個時間段。三伏天簡稱伏天,時間跨度在30天或者40天。三伏天的概念最早可以追述到戰國時期。三伏的計算方法體現了我國的傳統的哲學觀念,以及傳統的歷法計算方法。
首先是“伏”,伏的意思是“伏藏”。為何要伏藏呢?這就要涉及到我國的傳統的五行思想了。在我國傳統的五行思想當中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里不可金木水火土五中元素,四季自然也是離不開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有對應的元素,春對應木、夏對應火、秋對應金、冬對應水,其中五行有相生相克的規律,木生火,但火是克金的,這樣秋季在夏季之后是不敢出來的,需要“伏藏”起來。這時候在夏季當中加入了一個新的季節“長夏”,長夏對應的是土元素,這樣就能夠達到五個季節相生的環節了。而長夏就是我們所說的“三伏天”。
三伏天常見幾種食補方式
1、清淡食物享美味
三伏天氣溫不斷升高,空氣濕度加大,許多人沒有食欲,這時嘗試多吃一些清淡食物,不僅可以促進食欲,還能防病。
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喝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病。
2、兩素同補可防病
三伏天天氣悶熱,隨著人體汗液的大量排出,造成身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的大量消耗;再加上食欲不振,活動減少,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處于相對低下的水平,攝入減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體重下降,引發疾病。因此,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維護健康的重要一環。
炎夏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容易缺乏各種維生素。此時,可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制品、動物肝腎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檸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補充維生素,還可幫助消化、健脾開胃、提高食欲。
3、苦味食物不能少
許多人認為苦味食物算不上美味,不過它卻是夏日的健康食品。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堿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作用。
三伏天氣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飲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飲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煩惱、提神醒腦,還可以增進食欲、健脾利胃。
但是,吃苦味食物也要因人而異。一般說來,老人和小孩的脾胃多虛弱,故不適宜過多食用苦味食物。患有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的病人不宜食用苦味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4、清新綠茶可消暑
炎熱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實在是夏季養生的上乘之選。
每喝三杯以上綠茶的老人,不僅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較低,他們在總體的記憶力、注意力上,要明顯高于平時喝綠茶較少或不喝綠茶的人。
喝綠茶具有養生、抗癌、堅固牙齒、保護毛細血管以及提神的作用。另外,綠茶還含有大量的鉀,大量出汗后飲綠茶可以幫助身體補充流失的鉀,提高耐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