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代表什么—穿衣起居
處暑,天氣開始轉涼,公眾在衣著和起居上應該有所講究,穿衣要“酌情增減”,起居宜“早睡早起”。
處暑時節,暑氣逐漸散去,涼意漸生,這時候穿衣保暖就成了一個重要話題,民間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說。
處暑后天氣還熱嗎
降溫幅度大: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冷暖空氣勢均力敵:此時,中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干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時期,第一場秋雨往往可以緩解前期的缺水情況,但是如果冷空氣與臺風相會,或冷暖空氣勢均力敵,雙方較量進退維艱時,形成的暴雨或低溫連陰雨對秋季作物生長不利。
最新處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雖然,處暑前后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處于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于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華南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也就是說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到此為止了。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
處暑節氣吃什么好
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還是高溫天氣,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物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尤其是處暑過后,天氣開始干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
少食辛辣多清淡
處暑時節,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
小暑高級語錄
1. 小暑會養生,百病不上身。
2. 熱愛閱讀,越熱越愛。
3. 云淡風涼,水冷瓜甜。
4. 蟬鳴聲聲,叫醒夏天的愉悅。
5. 云深不知署,只在此山中。
6. 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
7. 蟬鳴山海,夏令悠長。
8. 溫風至,小暑來。
9.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10. 小暑品茶香,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