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格式
中考之中,語文閱讀答題的時候,遵循著一定的格式來答題,考試的時候丟分就不會很嚴重。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格式,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格式
一、文章構成要素:材料、主題、結構、語言
二、文章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議論:第X段主要采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表現了作者對___的看法,點明了文章主旨,升華了主題。
抒情:第X段主要采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_____字里行間滲透了表作者___的情感和態度,使讀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鳴。
三、文章常見的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小見大、正反對比、象征、襯托、先抑后揚等。
四、修辭手法:
比喻: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用“______”作比喻,生動、形象、具體地寫出了_________,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擬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_____賦予了人的性格(或思想),使具體事物人格化、具體化,形象生動地寫出了_______。
對比:文中把XX和XX對比,通過對比,突出了______的特征,表現了______的主題。
排比: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____的精神,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_____的感情。
五、記敘文
(一)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記敘文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
(三)人物描寫技法: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1.肖像描寫:運用了肖像描寫的描寫方法;通過對_____外貌的描繪,表現了_____的精神世界,刻畫了_____的思想性格,以形傳神,使所寫人物形神兼備。
2.行動描寫:采用了行動描寫的描寫方法;通過對_____富有個性化的行動描寫,使人物活靈活現、躍然紙上,使讀者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3.語言描寫:采用了語言描寫的描寫方法;通過對_____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了_____的人物身份,表現了_____的精神世界,刻畫了_____的思想性格,預示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描寫方法;通過對_____心理反應的直接展現,揭示了_____的內心活動和精神世界,刻畫了_____的思想性格,預示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5.神態描寫:運用了神態描寫的描寫方法;生動地寫出了____(誰/怎么樣)的心理,突出了人物____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反映了_____的思想感情。
(四)記敘文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倒敘:使用了倒敘的記敘順序,造成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效果。
插敘:使用了插敘的記敘順序,插敘了______(內容),交代了相關情節,豐富了內容,讓讀者對_____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使敘述完整且顯得有波瀾。
(五)記敘的人稱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六)歸納主要內容:表現了作者對___的熱愛之情。
體現了作者對___的向往、喜愛(或不滿)。
這篇文章通過對_____(主要內容)的描寫, 揭示了_____的道理(或本質)。
諷刺了_____的不良現象(或行為)。
……
(七)記敘文——伏筆手法:
采用了伏筆的寫作手法,____為下文寫____埋下伏筆,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文章結構嚴謹。
(八)語句賞析:“十六字訣”——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六、說明文
(一)說明方法:舉例子、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打比方、畫圖表、作詮釋、摹狀貌、引資料。
(1)舉例子: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出____的例子,具體、真實、生動地說明了_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注意:如果文章開頭有事例,那么這個事例能夠引出說明對象,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2)分類別: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條理清楚地說明了_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避免重復交叉現象。
(3)列數字: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科學、準確、具體地說明了_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4)作比較: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____和____作比較,有力地、突出地說明了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
(5)下定義: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科學、準確、簡明地說明了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本質特征。
(6)打比方: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____比作____,生動、形象地說明了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
(7)畫圖表:運用了畫圖表的說明方法,一目了然,直觀形象、準確具體地說明了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
(8)作詮釋:運用了作詮釋的說明方法,清楚、明白地對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加以具體地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9)摹狀貌:運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描摹了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10)引資料:運用了引資料的說明方法,通過引用____(具體事例、具體數據、名言、古詩文、諺語、俗話等)加以說明_____(事物/事理)的_____的特點(特征),增強了說明文的科學性、準確性(說服力)。
(二)說明文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三)說明文常見結構形式有:總分式結構、遞進式結構、連貫式結構、并列式結構。
(四)品味說明文的語言:XX一詞的含義是____;這樣說更____,生動形象地說明了_____,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中考語文閱讀的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