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卷
題序 | 第一題 | 第二題 | 第三題 | 總分 |
得分 |
一、積累與運用。(26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池沼(zhǎo) 詰問(jié) 追溯(sù) 蟾蜍(chán chú)
B.洨河(jiāo) 丘壑(hè) 跋涉(bá) 綏靖(suí jìng)
C.傴身(yǔ) 孕育(yùn) 遒勁(qiú) 蹣跚(pán shān)
D.綺麗(qǐ) 殷紅(yān) 藩籬(fān) 軒榭(xuān xiè)
2.下列各組詞語中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阻遏 鮮腴 無動于衷 張皇失措
B.惶急 瑣屑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C.緬甸 推祟 銷聲匿跡 巧妙絕倫
D.鏤空 繁衍 相安無事 自出心裁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形容來勢兇猛,不可阻擋),敵人節節敗退。
B.不宜籠統地提問,不能籠統地答復,藝術形式處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開始相差得很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強調不能有一點兒差錯)。
C.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設計者和匠師的腦中有關于山水風景的高明構思),才能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
D.他觸目傷懷(觸碰到自己的眼睛,心里不高興),自然情不能自已。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3分)
A.且焉置土石?
B.已而之細柳軍。
C.改容式車。
D.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5.對下列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作比較)
B.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分類別)
C.這小圓孔約一英寸口徑,周圍一點兒土都沒有。(列數字)
D.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塊就有200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舉例子)
6.按要求填空。(4分)
(1) ,長河落日圓。
(2)故漁者歌曰:“ , 。”
(3)《春望》中表現詩人念親思家的詩句是 , 。
(4)《赤壁》中點明詩歌主旨的句子是 , 。
7.校團委開展以“我與環境”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下面是這次活動中的一些問題,請你參與解決。(7分)
(1)校園門口的綠化區經常被踩踏,同學們覺得需要立一塊牌子,提醒人們愛護花草。請從下列詞語中選出四個,組成對偶句,作為牌子上的宣傳語。
行人 花草 文明 愛護
踩踏 繞道 彰顯 含笑
(2)為了以實際行動美化環境,九年級(1)班參加了植樹活動。班級向學校總務處借了36把鐵鍬,8個水桶。請你以班委會的名義給學校總務處寫一張借條。
(3)組織社會調查之后,校團委舉行“我看環保”的演講比賽。下面是李華同學的演講稿的部分內容,請你按要求幫助他修改。
剛才,我已列舉出種種破壞環境的現象和事實,大家從中可以看到破壞環境造成的巨大危害。那么, 我認為,首先人類必須增強環保意識,其次政府要重視環保,采取有力的方法,最后,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以實際行動為環保貢獻力量。
①在橫線處補寫一個句子,使上下文連貫,過渡自然。
②“采取有力的方法”這句話存在搭配不當的毛病,可將“ ”改為“ ”。
③畫線句中,有兩處逗號應改為 。
二、閱讀理解。(44分)
(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3分)
春 望
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8.詩的首聯,寫詩人“望”到的景象是 。(1分)
9.后三聯寫詩人的內心感受,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愿望?(2分)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1分)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
及地上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誦書不輟。積十年,究
尋經史,游學者多依之。太守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①并加禮辟②,伯珍應召便退,如
此者凡十二焉。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后漢龍丘萇③隱處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門
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家甚貧窶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
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余人。
(選自《南史》,有刪改)
【注釋】①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與下文的“吳郡顧歡”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為官)。③龍丘萇(cháng):人名。④窶(jù):貧窮。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伯珍少孤貧( ) (2)學書無紙( )
(3)山水暴出( ) (4)建武四年,卒( )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
伯珍累床而坐,誦書不輟。
12.這篇短文給了你哪些人生啟示?請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10分)
【甲】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乙】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墻和廊子。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致就見得深了。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
13.甲段說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說出兩種說明方法)(2分)
14.乙段說明的內容是什么?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2分)
15.“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是怎樣的情形嗎?(2分)
16.蘇州園林的花墻和廊子各有什么特點?(2分)
17.“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這兩句中的“都有”“可絕不”可否刪去?為什么?(2分)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20分)
點燃一個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來得早,寒氣在十月剛過就開著隊伍鋪天蓋地地卷過來。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點還沒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幾根玉米稈子被寒氣凍得瑟瑟地顫抖。孫老師和自己的女人卻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沒好氣地罵著,“一連倒了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該倒得差不多了。”
孫老師笑了笑。大塊大塊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場的角落。孫老師說:“生火吧,我已經聽到孩子們的腳步聲了。”
女人望天,嘆氣。“瘟天!”女人又咧咧地罵。走路的時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個坑。女人用了幾塊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劃了根火柴。“瘟天,還下雨,我們這冬天就沒法過了。”女人說。
孫老師知道,女人說的是煤。這點煤是女人用背簍一塊一塊背回來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這些煤度過這個冬天。孫老師不說話,他聽見了孩子們的腳踏著水的聲音。這聲音漸行漸近。孫老師就想起他們沾滿黃泥的褲腿,露出腳趾的膠鞋,貼著臉皮的頭發和準備鉆進嘴里的鼻涕……孫老師說:“但愿這是最后一個雨天。”
這時,孩子們來了,整整齊齊地叫了一聲老師好。孫老師輕聲應著,說放下書包,快來烤烤,烤干身上我們馬上上課。【A】學生們就如一群魚兒一樣游在那堆火旁邊,一邊伸出濕漉漉的褲腿和鞋,一邊在霧氣里說著誰早上沒等誰,誰昨天放學后看見了孫老師做什么了。孫老師笑著招呼,都來烤烤,別凍著了。
女人在一邊默默地看著。半晌,女人說:“我有事先走了,你們慢慢烤。”女人挎著背簍慢慢地被霧簾遮住。遠處漸漸地有了狗叫或者一兩聲鳥兒的私語。
下午放學了,霧還沒怎么散。孫老師和孩子們揮手,不斷說著再見。孫老師說:“天黑得早,早點兒回。住遠一點兒的,要走兩個多小時呢。”孩子們點頭。
看孩子們走遠,女人放下背簍。背簍里是滿滿的一背簍干柴。
“喲,原來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們不就沒事了嗎?”
女人給了孫老師一個白眼。女人說:“你早早地就把學生放回家了,人家還不是在路上貪玩?”
“誰說的?他們可都是聽話的孩子,放學就回家了啊。”孫老師說。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個家長,他說你們怎么老留學生的課啊。可我們放學很早的。你想想,學生們是不是沒聽話?枉你還那么熱心。”女人憤憤地說。
女人說完,就看見孫老師已經出了學校的門,腳步把寒氣撞得嘩啦嘩啦響。
傍晚的時候,女人做好了飯菜。孫老師才回來。回來的時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問。
孫老師放下柴火,說:“看見了。他們在路上的一個草坪里玩。我批評了他們幾句,放學是得早點兒回家。”
女人說:“你看你。唉——”女人搖搖頭,想說什么,但沒說出來。
這天晚上,寒風又把村莊嘩嘩啦啦地搖了一個晚上。女人和孫老師在床上翻來翻去。女人說:“聽見沒有,下雪了。”孫老師說:“聽見了,下就下吧。”
“可我們沒有煤了,準備著凍死?”
“我們不是有干柴嗎?怕什么呢!”
“那點兒干柴能維持多久?”
孫老師翻了翻身:“能維持多久就多久。睡覺,睡覺,明天還有課。”
“你……”女人已經聽見孫老師的呼嚕聲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處插滿了白旗,空氣里僅有的一點兒暖氣算是徹底投降了。寒氣四掠,厚厚的積雪很刺眼。孫老師和女人還蒙在被子里,就聽見了有人踩著積雪撲哧撲哧的聲音。接著有人走進學校。
孫老師一個骨碌爬起來,難道是學生們來了?這么早?
女人跟著起了床。女人看見孫老師打開門,站在那里不動了。
“咋了,咋了?”女人趕緊跑過去。
門口,齊刷刷地站著孫老師的學生們。他們手中都提著一袋木炭,正一個接一個地把木炭往孫老師的門口放。門口已經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師。”孫老師還沒來得及說話,已經有人說話了。“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在放學后燒的,這種木炭特別耐燒。”
原來……
這時,學生們又說:“老師,夠你們燒了嗎?不夠我們繼續燒,我們能燒。”
孫老師的眼里已經有了淚水,他回頭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臉紅撲撲的。
女人眼里也閃著東西,她嘴里冒著熱氣,一個勁兒地說:“夠了,夠了。都可以燒一個冬天了。” (選自《微型小說百年經典·中國卷》,有刪改)
18.請按時間順序將小說的主要內容補充完整。(4分)
早上:
下午放學后:孫老師夫婦以為學生貪玩,放學不按時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學生們送來自己燒的木炭,孫老師夫婦深受感動。
19.從全文看,孫老師是一個 而較少考慮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雖然嘴上愛抱怨,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3分)
20.文中【B】處畫線句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請簡要回答。(3分)
21.請對【A】處畫線句作簡要點評。(4分)
22.請寫出本文題目《點燃一個冬天》的兩層含義。(6分)
表層含義:
深層含義:
三、作文。(50分)
《現代漢語詞典》對“橋梁”的解釋: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車輛等通行的構筑物。②比喻能起溝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請以《橋梁》為題,或自擬一個包含“橋梁”這個詞的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及人名。
初二語文高效學習方法
1合理分割時間。
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人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意識的訓練自己縮短所用的時間。
2一心不能二用。
有許多同學喜歡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松神經的好辦法,但這樣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長此以往,你將在安靜的環境下反而靜不下心來學習,所以還是在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后再全身放松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科學復習功課。
實踐證明,千萬不要將整晚的時間用于復習某一門學科。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可專注于記筆記。如果課堂上忙于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后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4.勞逸要結合。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學習時則要全神貫注。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并用。課余堅持體育鍛煉。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松鍛煉。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測試卷參考答案
一、1.(1)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2)日光,這里指太陽 (3)只是 (4)白色
2.B
3.答案:B 解析:A項中,前一個“自”的意思是“在”;后一個“自”的意思是“從”。B項中,兩個“之”的意思都是“結構助詞,的”。C項中,前一個“于”的意思是“在”;后一個“于”的意思是“比”。D項中,前一個“絕”的意思是“絕妙”;后一個“絕”的意思是“斷,停”。
4.答案:A 解析:B項中,“闕”同“缺”。C項中,“反”同“返”。D項中,“轉”同“囀”。
5.答案:B 解析:B項中,句子的意思是“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6.(1)芳草萋萋鸚鵡洲 (2)樹樹皆秋色 (3)回清倒影 (4)月下飛天鏡 (5)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二、(一)7.(1)連接 (2)快
8.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
9.(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 (2)理由①:水流急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理由②:落差大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0.示例: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怪柏凌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橘;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二)11.(1)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2)單扇的門,泛指門。這里指門窗
12.(1)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2)水中藻、荇交織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13.(1)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描寫 議論(答“抒情”也可) 閑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仙 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
(三)14.(1)借,憑借 (2)不同 (3)于是,就
(4)本來
15.冰雪之在人/如魚之于水/龍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
16.只不過遺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評說。
17.一是“壽物”(即能使事物的壽命得以保持和延長);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長和發育)。
18.空靈、純凈、清冽、透明、濕潤、低溫、保鮮等。
19.詩文一道,作之者固難,識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說。)
三、略。
初二語文需要培養的3個習慣
一、讀的習慣: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能力的首要條件。
(1)養成泛讀的習慣——產生興趣追求。
泛讀,就是廣泛閱讀,有人戲稱為“隨手翻翻”,這樣的閱讀有助于開拓視野。多讀一些富有時代性、文學性、人文性的美文,你的心靈會受到強烈的震撼,你會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學會做人。
(2)養成精讀的習慣——咀嚼書中精華。
浩瀚書海中,真正值得精讀的書不在少數。一篇文章讀一遍,雖能讀出大概,但還會有不少遺漏之處,如果多讀幾遍,就能咀嚼出更多的東西。對一篇文章、一本書的精華部分,一定要細讀,反復讀,字斟句酌,才能讀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3)養成背誦的習慣——打下文學功底。
中學時代,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在此期間背誦上百篇優秀的古文、現代文,就為自己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功底。
背誦,應當自然成誦,像流水一樣自然而然地流瀉出來,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只有自然成誦,才能把書上的營養真正化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自然成誦的過程就是不斷體驗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過程,不斷領悟名家名篇語言魅力的過程。自然成誦的名家名篇多了,你的思想境界、語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寫的習慣:
(1)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要學好語文,如果沒有知識的積累,是很難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的。語文知識的積累,主要是語言的積累和詞匯的積累,對于中學生來說,做筆記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手段。
(2)養成寫隨筆的習慣。
同學們平時要注意觀察、感悟生活,有感而發地記隨筆,和同學、老師、家長交流,這對提高我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
(3)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時應先梳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然后再做作業。平時不要過于依賴市場上良莠不齊的教輔書,放棄思考,抄襲答案只會讓你的語文學習能力下降。作業書寫要清楚,如犯錯誤一定要認真訂正,切不可忽視。
三、說的習慣: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同學上課都不愿發言。上課積極發言,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清楚、連貫地表述一個話題,這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當老師的問題提出之后,不要急于回答,要獨立思考或合作討論之后,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八年級語文高效學習方法
語文學習法一、活用錯題本 [誤區]“活用錯題本=錯題摘抄?”
“No!”很多同學,都很聰明,但并不智慧。同樣的學習時間,但是知識掌握情況卻千差萬別,那便是“死學”和“活學”的區別了。
活用錯題本,讓我們學習由事倍功半,變成事半功倍。而何謂“活用”呢?很多同學都有做錯題的習慣,但僅僅把錯題整理做成了“錯題摘抄本”。這道 題錯了,好,下次題型一變,繼續錯,好,錯題本又可以增加內容了(心中那個滿足啊~)。于是,考前捧著厚厚的錯題本,以表示自己曾有多用功、多刻苦。當成 績慘不忍睹,想想自己付出那么多(起碼錯題本是足夠的厚),得到的分數那個冤啊!
這樣的“錯題摘抄”其實壓根就是死學,把自己累得半死,沒有把知識掌握好,真心是不會“偷懶”。活用錯題本,就是活化知識,把問題逐個突破。
語文學習法二、知識整合[誤區]“備考就是要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單打獨斗?”“No!”
知識點從來都不是零散、單一的,高考備考其實就是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合的過程。目的在于“把厚書讀薄”。歸納整合不是進行知識的簡單堆 積,而是為了找出知識的本質規律及其內在聯系,從而提高自身對知識的理性把握。古人曰“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日損,幾近于道”,就是這個道理。
第一點講到的活用錯題本,其實就是整合的方法之一,有效運用錯題本,可以進行基礎知識、閱讀技法的整合。
而古詩文的整合,可以從內容、主題、類型、作者等角度入手。以下的案例供同學們參考:
語文學習法三、巧記知識 [誤區]“語文=死記硬背?” “No!”
很多人聞語文色變,因為“好多東西要背啊”。作為文科,語文要背的東西真不少,基礎知識外,就古詩文就要背那么多,還有古詩文的注釋,還有那些 作者及他們的作品,一大堆。那如何是好?死磕?不,記憶方法其實有很多,最笨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把自己累得半死還不算,還滋長厭學情緒。
1、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法
(1)自然背誦法。自然背誦法是指在自然的狀態下,不采用任何記憶方法幫助背誦,只是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練成誦的方法,自然背誦法是一切背誦法的基礎。
(2)抓線索背誦法。抓線索背誦法是一種常用的理解式背誦的方法,在自然背誦的基礎上,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關鍵詞語作為線索,作為背誦的提示,用得好,能使背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圖像再現背誦法。圖像再現背誦法是指將語言材料轉化為生動活潑的圖像材料,在頭腦中形成一系列可以再現的形象,背誦時把文字材料像“過電影”一樣在頭腦中一一呈現出來。
(4)聯想背誦法。聯想背誦法是指通過聯想,在頭腦中形成暫時的聯系來增強記憶,從而達到背誦目的的一種背誦方法。
(5)串字背誦法。在一定數量的誦讀基礎上,將語言材料幾個句子的首字或關鍵字串在一起,并附加一定的意義,使之組合成為一句完整的句子,不能組成句子的,有時還要使用諧音的方法,這種背誦方法就是串字背誦法。
(6)強化鏈接背誦法。強化鏈接背誦法,指對背誦內容之間的鏈接處進行強化記憶的一種背誦方法,能使背誦的課文成為長時記憶,也便于背誦時脫口而出。
2、漢堡包復習時間
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也就隨之開始了。遺忘率隨時間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別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里,遺忘最快,這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簡而言之:人的記憶周期是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