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復習學習計劃
2、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不牢,能力欠缺,一是平時積累少,或者根本沒有積累;二是平時練習時間少;三是平時練習的一些比較有創新的題目依賴性較大,表現為等待老師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3、學生自己可控的時間少,自主學習能力非常有限,在各科的復習時間上的安排欠缺合理性,學生對歷史復習大多跟著感覺走,導致復習效果不是很理想;
4、學生對練習的鞏固情況令人擔憂,大部分對練習沒能形成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單純地認為練習過的習題就是不需要再進行鞏固了;甚至個別的學生眼高手低,對多次出現的習題不搭理。
5、許多學生的書寫仍是比較潦草不清,答案不講格式,學習習慣比較差;
二、指導思想
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文、關注生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嚴格遵循考試標準和開放思維的規律,緊扣教材,精心安排復習計劃,科學組織復習。整合知識點,收集焦點和熱點,遷移訓練。大容量快節奏,全面完成任務。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和思維水平,促進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全力迎接中考。
三、復習方法
歷史中考已從應試型考試向能力型考試方向發展。在歷史中考復習中,離開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去談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歷史中考復習時必須做到知識和能力并重。
第一輪:鞏固知識,夯實基礎,系統復習。
1、緊扣課程標準、深研中考說明:
進入九年級階段,學習內容和要求、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所要達到的能力,都與以往有所不同。歷史事件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歷史教材的編撰也是有其經緯邏輯的。要緊扣課程標準,把握歷史復習導向;深研中考說明。要分析教材框架、理清歷史事件脈絡,通過對書本中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的學習和分析,看清教材中每一章每一節編撰的用意。
2、重視標題,按章逐節。
歷史學科講究系統性和連貫性,要學會把課本中的知識縱向排列、橫向比較、甚至逆向推導。這樣能夠比較容易地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找準該歷史事件的位置作用、影響大小,從而有利于我們記憶和理解。
3、認真閱讀,留心細節。
課文中的遣詞造句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我們要尊重歷史,用與書本中相同尺度的語言來講述歷史事實,切忌隨意發揮,畫蛇添足。要想取得好成績,還要注意課本中頁腳注釋、補充段落和照片下面的小字所述內容。要做到這一點,細是基礎,懂是關鍵,活是技能,從而達到用的目的。
4、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習慣。
把課本中的文字轉變成一目了然的表格,使歷史知識條理化、簡單化、小專題化,可以很好地增強我們讀題、解題、做題、答題的.能力。
5、課堂以讀議練為主.。
課堂上教師講課的內容,都是經過認真思考和準備的,重點、要點、難點分明,學生以聽記為主。復習中,思考自查,學生則要以思考為要,找出自身的弱點、虛點和肓點。要從追求有趣的故事情節,提高為得出有用的歷史經驗。
6、既要掌握歷史知識,也要學會考試技巧。
一道結構完整的歷史試題,通常由4個部分組成,即提示語、主干語、限定語、項目語,答題時要有意識地按照這4個方面去認真分解試題。答題書寫要做到“四化”,即構思目標化、層次條理化、答案要點化、書寫序號化。
7、重視世界史的復習。
(1)國別史的復習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蘇)等國的歷史。例如,法國政權的更替。
(2)國際關系史的復習法。如英法關系、英美關系、德法關系、美日關系、一戰、二戰、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等都屬于國際關系史,應加強復習。
(3)中外史關系的復習法.如中日關系、中英關系、中美關系、中俄(蘇)關系、中法關系、中德關系。
(4)中外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史,如美國的經濟發展、經濟全球、三次科技革命等。
8、深化現有知識結構。
(1)注意歷史事實之間的橫向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著,新興的美國超過了英國,德國先后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從而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它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
(2)注意事物本身的縱向聯系。如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侵略和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略這兩場斗爭的共同點。再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3)注意知識的廣度。關于國共兩次合作,可以理解為第一次是黨內合作,第二次是黨外合作。關于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是解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矛盾;美國內戰是解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內部矛盾。民國元年為19,所以民國六年即19。總之,考生不僅知其一,而且能舉一反三。
(4)注意知識的深度。復習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將初步獲得的知識加以深化在更高層次上有新的認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____戰爭的具體年代,而1840年的____戰爭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這是1840年的內涵
時間:4月底5月初完成
方案:單元過關
第二輪:整合知識,提升能力,專題復習。
這一階段的復習要注意結合不能僅停留在基本問題上兜圈子,應深刻理解習題的實質,挖掘可變的因素,掌握解題技巧,規范答題,并對其賦予新意的探索,通過變式提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從而增強解題能力。復習中,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比較不同時期的知識點或同一時期知識點的方法,例如,將19世紀60至70年代出現的俄國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進行聯系,從兩次改革的背景、性質、內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進行比較,讓學生理解兩次改革的異同;還得注意引導學生把熱點問題和歷史問題聯系起來,學會運用課本知識去解決熱點問題,如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文藝復興聯系起來
時間:205月中下旬完成。
第三輪:綜合知識,聯系現實,考前模擬。
復習時,強化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搞好熱點專題復習。引導學生關注世界形勢,人類自身發展并形成綜合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做近幾年的中考歷史真題,同時配以模擬試題進行考前演練。考前模擬要做到精選、精練、精講、精評,要限時、限量務必有效果出成績。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
材料解析題該咋答?
按照略讀材料——分析題干——細讀材料、提取信息——組織答案的過程解題
中考大綱與去年相比考試范圍并沒有做調整,只是在考試說明中替換了幾道例題。從更換的例題來看,中考將繼續加強對考生整理材料,完整、準確、合理解讀材料信息并結合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所以,專家告訴廣大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題時應按照略讀材料——分析題干——細讀材料、提取信息——組織答案的過程解題。
專家解釋說,略讀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閱讀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內容,特別是試題如有導語應給予關注。分析題干主要是對問題進行分析,分析時應注意題干中的提問項、限制項等要求。細讀材料就是帶著問題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細讀材料過程中還應注意材料與教科書所學知識的聯系(既可以是時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聯系),這樣我們可以利用教科書所學的知識結構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組織答案。
“還有一點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處中所提示時間、材料主題思想等信息。”專家說,最后根據題干要求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組織答案。
開放性試題咋答?
材料中會有多種觀點,選擇哪個觀點至關重要
中考開始歷史試卷中增加了開放性的試題,中考文綜試卷中則單獨成題,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點。
此類問題,專家認為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材料觀點、按照一定邏輯思維運用歷史知識論證觀點的能力。所以專家給出了他總結出的解答此類試題方法,供考生參考。
第一步:明確答題要求——“評論”。
第二步:解讀“觀點”的內涵(如:時間界定、包含要素、因果關系等)。
第三步:選擇要論述的觀點。
選擇觀點的基本原則:一般試題所給材料中會有多種觀點,選擇哪一個觀點至關重要。觀點不是選得越多越好,如果觀點選得過多,就不能夠對觀點進行充分論述,因此建議學生選取其中的一種觀點(一些試題會要求對材料中所有觀點進行評述)。
第四步: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與內涵相關的史實。
初一上冊歷史知識點整理
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元謀人
地點:云南元謀縣 時間:距今約170萬年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生產生活情況:使用打制石器 特點: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二、北京人
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時間: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
身體特征: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特點; 生產生活情況: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
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 時間:距今約18000年
身體特征: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
生產生活情況:①掌握了磨制和鉆孔技術;②能人工取火;③用獸皮縫制衣服.
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一、河姆渡遺址
地點:浙江縣河姆渡; 時間:距今約7000年
生產生活情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種植水稻; ③飼養家畜;④住干欄式房子
二、半坡遺址
地點:陜西西安半坡 時間:距今約6000年
生產生活:①廣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種植粟;③飼養家畜;④制作彩陶;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三、大汶口遺址 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時間:距今約6000-4000年
生產生活情況:①過原始農耕生活;②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
3課、遠古的傳說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時間地點: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
農業起源的傳說: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遠古的傳說.
黃帝:創制歷法、發明工具.
炎黃子孫的由來:黃、炎部落結成聯盟,逐漸形成后來的華夏族(漢族的前身).
二、禪讓的傳說 更替的過程:堯、舜、禹.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
三、大禹治水 方法:疏導 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
4課、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
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統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禹——啟)
滅亡:統治400多年,夏桀時滅亡
二、商朝
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成湯建立商朝
都城: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都到殷
統治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長江,北達遼河
滅亡:統治500多年,紂王時滅亡
5課、西周的興亡
一、西周的建立
時間:約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戰,建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
二、分封制
目的:為控制全國廣大地區西周的興亡分封制
內容: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國.
諸侯權利:統治和管理轄區的土地和人民
諸侯義務:①擁戴周王;②定期朝見;③交納貢品;④帶兵隨周王出征
重要封國:魯、齊、燕、晉、宋等
初中歷史知識點整理
1.①1840年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①《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有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②《天津條約》開放10處,其中屬于今天廣東省的有潮州(后改為汕頭)
③《北京條約》開放天津。
④《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3.最先行改革的兩個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實行開放的兩個省份是廣東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經濟特區分別是_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注意: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屬于廣東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③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5.①近代生活習俗發生變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③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開通在南京。
④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架設于臺灣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報刊創辦于廣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⑥近代中國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創辦于上海。(《申報》)
6.①1931年日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個東北。
②1932年日軍襲擊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變。
③1935年日軍為侵占華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變,總稱為“華北事變”。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變,威脅南京。
7.①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制造旅順大屠殺。
②1928年為阻撓國民政府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
③1937年12月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
④1941年在河北制造了潘家峪慘案。
⑤在東北成立“731部隊”有中國活人作試驗。
8.①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
②1940年下半年,中共組織了百團大戰。
③1942年為確保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交通線,國民政府組織了中國遠征軍。
9.①“七大”的召開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②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③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⑤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統一的道路,進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10.①最早提出近代化方案,最早提出以法治國,最早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最早提出新式學堂,最早提出平等外交的是洪仁玕的《資政新篇》。
②最早提出把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是在1949年。
1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本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2.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權主義。
①“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土地綱領是民生主義(社會革命)。
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是民族主義(民族革命)。
③“創立民國”,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民權主義(政治革命)
13.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變分別是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改革開放。
14.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孫中山)
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
初中歷史考試知識點整理
1.五四運動要求懲辦的三個賣國賊分別是曹爾霖、陸宗輿、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勢力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2.標志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是南昌起義。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比較: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革命運動被稱為“大革命”,“大”的含義是群眾基礎的廣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這里所說的失敗,主要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6.揭開了解放戰略反攻序幕的是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是在1978年
8.①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革命統一戰線)
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
③在我黨的歷史上組成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9.①我國政府能夠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各種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開放使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②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雙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綜合國力的提高)
10.臺灣的統一問題:
①1979年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和平統一、三通。
②1981年葉劍英《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主張第三次國共合作,對臺政策與后來的港澳相比,可保留軍隊。
③20世紀80年代初, “一國兩制”構想中的“兩制”指的是兩種社會制度。“一國兩制”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
④1984:“一國兩制”在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在香港首先應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國防事務)
⑤“汪辜會談”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11.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歸。
12.①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標志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953年為解決中印、中緬關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
③1954年中印、中緬發表聯合聲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
13.①1954年中國首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②1955年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是在萬隆會議(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
①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成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聞。
③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
④1978年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5.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