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有哪些答題方法
1、詠史懷古詩:憑吊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跡古人,多用典故)
2、托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征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植等章象)
3、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十窮乓慧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4、羈旅思鄉詩:寫游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5、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6、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閑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向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7、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8、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思吳江歌》原文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思吳江歌》原文翻譯
秋風起,樹葉飛,吳江的鱸魚鮮又肥。離家三千里,想回未能回。思念家鄉的愁和恨,怎么也壓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嘆!
《思吳江歌》詩歌賞析
“秋風起兮木葉飛”,出句即見其思情的發動。悲涼的秋風最易觸動人們的節序之感和念 遠之情。從時間上說,秋往往意味著歲暮的到來,使人覺著時光的流逝、流年的虛度。從空間看,秋高氣清,萬木蕭蕭,視野一下空闊起來,不自覺中自有人在何 方、家在何方之嘆。《楚辭·湘夫人》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句子,自是此句之本;不過,作為張翰來說,也不一定是有意地仿效,實在是一種語言 定勢、心理定勢。秋風一吹,使作者感到在洛陽羈留時間太久了;秋風一吹,又使作者想起往昔的鄉居生活、家鄉風物。
第二句就自然接上了:“吳江水兮鱸正 肥”。鱸魚,是作者家鄉的特產,味極鮮美,秋天又正是魚肥的季節。“鱸正肥”著一“正”字,便與“秋風起”連上了,同時還流露了一種“正”當其時、迫不及 待的心情。下兩句就直抒其情了。“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晉書》本傳謂“數千里”,此言“三千里”,自是文句與詩句修辭的不同。“三”比 “數”來得明確、爽口,同時它既可表確數,又可表虛數,而且往往指向多的方面,這“三千里”比“數千里”更能給人以距離遙遠之感。下句的“恨”是思歸不得 之恨,這種恨想壓也壓不住,于是仰天悲嘆。這里把他的思歸之情表現得異常強烈。
《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翻譯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點著覺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荊棘,焚燒亂草,一直到山頂才停下。(我們隨后)攀援登上山頂,隨意坐下觀賞,附近幾個州的土地,就全在我們的坐席之下了。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高處是深山,低處是洼地,像蟻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遠,實際上有千里之遙。(這為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緊縮、累積在眼下,沒有什么能夠隱藏。青山縈回,白水繚繞,外與天邊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景象。(登上山頂)然后才知這座山的特別突出,與小土丘不一樣。遼闊浩渺啊與天地間的大氣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邊際,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盡期。(于是我們)拿起酒杯斟滿酒,喝得東倒西歪地進入醉態,不知太陽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么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游過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賞過,真正的游賞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游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