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國卷各科目試題分析
2017年的高考已經結束了,大家在焦急的等待考試成績的同時,很多同學也在回味高考試題,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今年的題目吧。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7高考全國卷試題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終于在大家的企盼中露出了真容,縱觀整個試卷我們不難發現其所考察的內容和設置的題型,依據2017年考試大綱的修訂與調整,在試卷文字總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調整和變化。因此,想從“穩”和“變”兩個維度來談談今年的語文試卷。
從“變”的方面來看,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現代文閱讀中,相較于以前來說,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均成為必考的內容。當然這在2017年考綱中有明確規定,但是因為考生閱讀量的增大,必然要對整個試卷題型和題目數量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文學類文本減少一道主觀題,實用類文本增加一道客觀選擇題,只保留一道問答題。當然,實用類文本一擺往年人物傳記類的考察,改為在比較中認識中國電視紀錄片運用和發展的話題,同時采用多篇非連續文本的組合也是較往年明顯不一樣的。這種變化雖然只是一個局部調整,但盤活了現代文閱讀考查的全局,既擴展了調整客觀題與主觀題比例的空間,也利于命題在考查方式上更為靈活多變,從而提升試題的實用性、針對性、科學性與區分度。
古詩文閱讀這塊,詩歌鑒賞以一道客觀題和一道在主觀題呈現,名句名篇默寫上也做了適當的調整,今年是兩道題共計5分。雖然高三復習中針對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觀上來講,對學生的臨場考試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影響。另外,語言文字運用這方面,第19題和第21題也是近幾年沒有出現的題型,特別是第21題比較新穎,通過尋找“推斷中存在的問題”對考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從“穩”的方面來看,雖然2017年語文試題因為存在預期的變化,大家也充滿著期待,但是仔細閱覽也會發現,“變”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對考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素養、語文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學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個試卷的著眼點。比如社科類文本《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選段,考察的是學生對于氣候與環境、氣候與社會、氣候與人類等的關系,文學類文本考察的是永恒的人性美以及相應的人生道理等。實用類文本考察內容的變化,但是依然指向學生關注生活、關注世界的的能力和意識。文言閱讀沿襲往年對人物傳記的考察,包括其題型都是今年最為穩定的模塊之一。名篇名句默寫依然采用情境式填寫的方式,注重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運用模塊中,17題、18題、20題均沿襲2016年題型,重在考察考生的語言積累和運用能力。19題和21題雖然形式上的變化,但依然落在對考生語言(語文)與生活的積累和運用的考察上。第22題的寫作題,雖然在題目要求上存在稍微的變化,但還是沿襲材料作文的模式,重在考察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數學
2017年高考課標全國卷I同以往一樣,全面考查雙基,突出考查主干,貼切教學實際,以支撐數學學科知識體系的主干內容為考點來挑選合理背景。如必做題部分對函數與導數,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數列,概率統計等內容,這充分體現了高考對主干知識的重視程度。同時試卷重視數學知識的應用,而且背景來自于學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現實與社會現實,如12題、19題以生產生活為命題背景,從實際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與人文特色,體現了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如第2題,以中國古代的八卦為背景出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縱觀試卷也會發現有2處明顯變化,一是在今年的考綱中明確說明不再考查幾何選講部分,于是選做題少了一道,但可以發現對于學生幾何能力的考查并沒有減弱,如第16題在考查空間幾何的同時蘊含平面幾何知識思想;二是立體幾何題目和統計題目交換了順序,也體現了試卷出題者對于數學在統計上的應用有更多的想法。
英語
試卷整體難度有所增加; 關于整張英語試卷,我們從三個角度來為大家進行解析和評述。 整張試卷從整體上來看,與2016年的高考[微博]相比在難度上有所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詞匯要求提升;今年的文章詞匯難度較2016年有明顯的提升,主要體現在閱讀理解的文章及選項方面。
2. 題目設置難度增加;主要體現在閱讀理解部分,與前幾年的試題對比,我們會發現今年的試題中出現了多道題目來考查學生對于作者的文章態度的把握能力,比如閱讀理解的第24題與31題;同時,對于很多同學而言,完形填空的文章主旨在把握的時候,其實也是會有不小的難度的。
3. 考查的知識點范圍擴大;從語法填空與短文改錯部分來看,知識點的考查范圍與去年相比范圍有所擴大,同時,也考查到了一些同學們在平常備考過程中比較容易遺忘和疏忽的知識點,比如語法填空的第70題,短文改錯的第74題。 考查重點保持不變;
政治
2017年高考文綜全國I卷政治試題注重基礎、導向明確,很好地發揮了高考選拔人才和促進高中政治課教學質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試卷命題取材豐富,考查有新意,時代特征鮮明,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要,試題考點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難度和區分度,能夠客觀、公平、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科素養。
歷史
2017年全國卷Ⅰ文綜歷史試題已然出爐,縱觀今年試題,緊緊圍繞《考綱》和最新的《課程標準》,一方面注重考查雙基,另一方面強調能力考查,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卷區分度明顯,難度與2016年接近。
地理
2017年的新課標文綜卷地理試題緊扣考核目標和要求,延續了新課標卷的一貫特點,選用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素材,設置新穎的情境,以一條探究思路為引導,逐步分析信息,通過分小題設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引導考生用所學的知識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最大亮點是更加注重對學科素養、學科能力和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充分體現“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命題要求。
物理
2017年高考物理命題堅持立德樹人,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引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進一步深化考試內容改革,落實物理考試大綱修訂的考核要求。試卷在突出基礎性、注重綜合性、加強應用性、體現創新性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采取精準調整策略,合理控制試卷難度,適應不同水平考生實際。
化學
通過試題素材、考核知識點以及情景設置等角度,著力引導考生關注我們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歷史文獻和頂級科研論文的合適資料,以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編制試題,體現中國傳統科技文化對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引導青年學生熱愛化學,為國奉獻。例如I卷以我國古代由砷礦提取三氧化砷技術為背景考查元素化合物分離基本操作方法。
對于苯結構的闡釋和研究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過程。I卷第9題以3個分子式均為C6H6的化合物展開設問。這三種物質結構是19世紀中后期,三位化學家提出苯的三種結構。包括1865年由化學家凱庫勒提出的凱庫勒式,1867年由杜瓦提出具有雙環結構的杜瓦苯。1869年拉敦保格提出來的三棱柱結構。由于凱庫勒結構比較符合苯的化學性質,一直沿用至今。當然這結構還不能解釋苯的某些性質,所以在凱庫勒之后仍有一些科學家繼續探索研究苯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這道試題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尊重物質化學性質的事實和證據,不迷信已有的研究成果,養成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生物
在實驗與探究能力方面,生物學科要求考生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環節。生物學科也要求考生具備實驗設計、實驗結果預測和得出結論的能力。然而2017年的實驗試題對考生提出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要求,這不但有利于高考區分功能的發揮,對于改善中學教學不重視實驗,不重視實際操作,較多關注“背”實驗、“記”實驗的狀況也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