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歷年高考語文試卷
時間:
德豪2
高考試卷
高考語文試題來勾勒30年來語文高考命題的主要軌跡,以探求其背后的成因,并希冀對當今的語文教育改革有所啟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廣東歷年高考語文試卷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廣東歷年高考語文試卷
第I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說“孝”
兩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對師徒的對話,揭開了人類這條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邊問道:“老師,我想聽聽您的志向。”老師孔丘想了想,說了十二個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這三句話,也可以用三個簡單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懷之,是慈。請注意,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樣,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也同樣把孝稱為百善之首呢?
也許有人會說,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輩需要向老人學習,以傳承各種知識和技能,所以當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國獨有,世界上各個文明都是如此,這一點不足以說明孝在中國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資料也表明“孝為首”的情況未必自遠古就如此。在已經發現的我國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沒有“孝”字,孝字出現于更晚些時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們不妨先看看荀子對人類生存處境的一段論述。荀子認為,“人生不能無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類相對于其他物種,在力量、速度上都沒有什么優勢,卻能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勝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懂得群體合作。人為什么能做到群體合作,就在于每個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無群,既在群體中,就不能不講本分,否則,就不免會陷于紛爭、動亂和瓦解。無疑,為了群體的共存,人還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來。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種合作、利他的因素,稱為“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點的意思。僅僅有一個起點,當然是不夠的,關鍵在于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過怎樣的道路,滲透到人們點點滴滴的生活實踐中去。似乎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漸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輪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義上是以來世許諾的形式向信眾頒布的。人們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誠實善良,“不殺人”,“不偷盜”,才能在死后獲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減除后世輪回之苦。
然而在中國,在熱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們似乎漸漸形成了關注現實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傳統。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對這一傳統的精練表達。相應地,中國人摸索到了一條立足于現實世界、發揚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這條道路,自然要從一個人出生時最先相遇的兩個人——父母開始,從自己和這兩個人無法割舍的關系開始。如此設想,我們似乎就容易理解,孝為什么被無數中國人作為修身的起點,成為百善之首。
在人類社會中,代際關系具有不可選擇性。人能夠選擇職業、住所、生活方式,卻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這一不可選擇的事實從消極的一方面理解,是無法逃避的深深的無奈。不過,從積極的一面來理解,代際關系的不可選擇性,恰恰使“孝”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修身的起點,成為百善之首。每個人都無可回避地處于與父母的實際關系中,正因為如此,“孝”是每個人都不能不終生面對的事情,同時也就為每個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養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養你的德行,成為一個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嗎?請從那個你一出生起就必須與之合作的人開始,請從孝開始。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孝”字的結構:上面是一個老人,下面是一個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義,就這樣清晰地呈現著。 (摘自《國學》,有刪改)
1.下列對“孝”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可以用“孝、信、慈”三個字來概括,以“孝”為先的思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
B.甲骨文中并沒有“孝”字,孝字出現于更晚些時候的商周金文中,“孝為百善首”也未必自遠古即有,但這并不能說明孝在中國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個人從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無法割舍的兩個人——父母,這樣看來,“孝”成為百善之首,是因為無數中國人把它作為修身的起點。
D.“孝”是每個人都不能不終生面對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無可回避地處于與父母的實際關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人生不能無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這是荀子對于人類能勝過其他動物以適應嚴酷生存環境的原因的論述,群體的合作讓人類能夠在生存劣勢中獲得發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種合作、利他的因素,稱為“四端”,但僅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實踐中表現出來。
C.基督教、佛教是以來世許諾的形式向信眾頒布合作、利他因素,這似乎讓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漸有了差距,從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熱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傳統發生了變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說法就是對人們關注現實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傳統的精練表達。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人說,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輩需要向老人學習,來傳承各種知識和技能,但這不能成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為先的說法、孟子的四端說、荀子的合作說,他們關于孝的內涵的理解和認識,對我們今人有非常好的啟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來,對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體合作,是為了群體的共存。
D.“孝”字的結構本身就很好地詮釋了孝的含義。“孝”有助于培養我們的合作精神,讓人變得仁慈、有愛心。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韋貫之,名純,避憲宗諱,遂以字行。少舉進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貫之名薦于京兆尹李實者,實舉笏示所記曰:“此其姓名也,與我同里,素聞其賢,愿識之而進于上。”說者喜,驟以其語告于貫之,且曰:“子今日詣實而明日受賀矣。”貫之唯唯,數歲終不往,然是后竟不遷。
永貞中,始除監察御史。上書舉季弟纁自代,時議不以為私。轉右補闕,而纁代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從郁為補闕,貫之持不可,尋降為左拾遺。復奏:“拾遺、補闕雖品不同,皆是諫官。父為宰相,子為諫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論父。”改為秘書丞。新羅人金忠義以機巧進,至少府監,蔭其子為兩館生。貫之持其籍不與,曰:“工商之子,不當仕。”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討吳元濟也,貫之請釋鎮州,專力淮西,且言:“陛下豈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應也,齊、趙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誅之,物力殫屈,故朱泚乘以為亂。此非它,速于撲滅也。今陛下獨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誅鎮邪?”時帝業已討鎮,不從。終之,蔡平,鎮乃服。初,討蔡,以宣武韓弘為都統,又詔河陽烏重胤、忠武李光顏合兵以進。貫之以為諸將四面討賊,各速進取,今若置都統,又令二帥連營,則各持重養威,未可以歲月下也。亦不從。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貫之策云。
有張宿者,有口辯,得幸于憲宗,擢為左補闕。將使淄青,宰臣裴度欲為請章服。貫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寵耶?”其事遂寢。宿深銜之,卒為所構,誣以朋黨,罷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為湖南觀察使。后罷為太子詹事,分司東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書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詔贈尚書右仆射,謚曰貞。
資*源%庫 (據《舊唐書》《新唐書》,略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B.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C.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D.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語言禁忌現象。韋貫之,名純,因避唐憲宗李純諱,別人只能用字稱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來稱呼自己。
B.諫官,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都屬于諫官。
C.工商是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簡稱,在封建社會里為雜色之流,可追求物質享受,不可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對已死的官員,古代皇帝可依據其生前功績贈官、贈謚。“尚書右仆射”是皇帝對韋貫之死后賜贈的官職,“貞”是對韋貫之死后賜贈的謚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韋貫之剛強正派,不阿權貴。有人把他推薦給京兆尹李實,李實表示愿意結識他并把他推薦給皇上。韋貫之并沒在意,幾年沒有去拜訪李實,失去了通過李實推薦而升遷的機會。
韋貫之堅持原則,不徇私情。上書推薦弟弟韋纁代替自己做監察御史,當時人們并不認為他偏私;宰相兒子杜從郁做補闕,韋貫之卻兩次上奏,致使杜從郁的官職一降再降,做了秘書丞。
C.韋貫之洞察力強,料事如神。討伐吳元濟的時候,韋貫之建議先放下鎮州,全力對付淮西;不贊成設置都統的同時又令二帥連營,這些德宗都沒采納。事后證明韋貫之是正確的。
D.韋貫之為官敢言,堅守正義。皇帝寵臣張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為他請求章服,韋貫之嚴詞堅決反對。因此事得罪了做諫官的張宿,張宿后來“誣以朋黨”報復韋貫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說者喜,驟以其語告于貫之,且曰:“子今日詣實而明日受賀矣。”。(5分)
(2)其事遂寢。宿深銜之,卒為所構,誣以朋黨,罷為吏部侍郎。(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晚歸山居 劉滄
寥落霜空木葉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頻憶故鄉事,日暮獨尋荒徑歸。
山影暗隨云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這首詩的頸聯與王維《山居秋暝》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寫景角度上有何相同點?在意境上有何區別?請簡要分析。(5分)
9.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2)《陋室銘》中,虛實結合寫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 , 。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繩子的故事 莫泊桑
這是個趕集的日子。戈德維爾的集市廣場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壓壓一片。整個集市都帶著牛欄、牛奶、牛糞、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發著種田人所特有的那種難聞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氣。
布雷奧戴村奧士高納大爺正在向集市廣場走來。突然他發現地下有一小段繩子,奧士高納大爺具有諾曼底人的勤儉精神,他彎下身去,從地上撿起了那段細繩子。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冤家對頭馬具商馬朗丹大爺在自家門口瞅著他,頗感坍臺【注】。他立即將繩頭藏進罩衫,接著又藏入褲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趕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響了午禱的鐘聲,集市的人群漸漸散去。朱爾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滿了顧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響起了一陣鼓聲,傳達通知的鄉丁拉開嗓門背誦起來:“今天早晨,九、十點鐘之間,有人在勃茲維爾大路上遺失黑皮夾子一只。內裝法郎五百,單據若干。請拾到者立即交到鄉政府,或者曼納維爾村烏勒布雷克大爺家。送還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飯已經用畢,這時,憲兵大隊長突然出現在店堂門口。他問道:“布雷奧戴村奧士高納大爺在這兒嗎?”坐在餐桌盡頭的奧士高納大爺回答說:“在。”于是憲兵大隊長又說:“奧士高納大爺,請跟我到鄉政府走一趟。鄉長有話要對您說。”
鄉長坐在扶手椅里等著他。“奧士高納大爺,”他說,“有人看見您今早撿到了曼納維爾村烏勒布雷克大爺遺失的皮夾子。馬朗丹先生,馬具商,他看見您撿到了啦。”
這時老人想起來了,明白了,氣得滿臉通紅。“啊!這個鄉巴佬!他看見我撿起的是這根繩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繩子。但是鄉長搖搖腦袋,不肯相信。
他和馬朗丹先生當面對了質,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親眼看見的。根據奧士高納大爺的請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沒抄著。最后,鄉長不知如何處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時告訴奧士高納大爺,他將報告檢察院,并請求指示。
消息傳開了。老人一走出鄉政府就有人圍攏來問長問短,于是老人講起繩子的故事來。他講的,大家聽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著走著,凡是碰著的人都攔住他問,他也攔住熟人,不厭其煩地重復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轉來給大家看。他生氣,著急,由于別人不相信他而惱火,痛苦,不知怎么辦,總是向別人重復繩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時左右,依莫維爾村的農民布列東大爺的長工馬利于斯·博邁勒,把皮夾子和里面的鈔票、單據一并送還給了曼納維爾村的烏勒布雷克大爺。這位長工聲稱確是在路上撿著了皮夾子,但他不識字,所以就帶回家去交給了東家。
消息傳到了四鄉。奧士高納大爺得到消息后立即四處游說,敘述起他那有了結局的故事來。他整天講他的遭遇,在路上向過路的人講,在酒館里向喝酒的人講,星期天在教堂門口講。不相識的人,他也攔住講給人家聽。現在他心里坦然了,不過,他覺得有某種東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聽他講故事時,臉上帶著嘲弄的神氣,看來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覺得別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個星期二,他純粹出于講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維爾來趕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莊稼漢走過去。這位老農民沒有讓他把話說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沖著他大聲說:“老滑頭,滾開!”然后扭轉身就走。奧士高納大爺目瞪口呆, 越來越感到不安。他終于明白了,人家指責他是叫一個同伙,一個同謀,把皮夾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議。滿座的人都笑了起來,他午飯沒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聲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惱。憤怒和羞恥使他痛苦到了極點。他遭到無端的懷疑,因而傷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講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長出一點來,每天都加進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議,更加莊嚴的發誓。他的辯解越是復雜,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著消瘦下去。將近年底時候,他臥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臨終昏迷時,他還在證明自己是清白無辜的,一再說:“一根細繩……鄉長先生,您瞧,繩子在這兒。”
(有刪改)
[注]坍臺:吳方言,丟臉。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奧士高納大爺在趕集路上撿到一段繩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眾人奚落,最后憂郁而死,小說通過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劇。
B.小說中的下層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會道德的基礎,但奧士高納大爺的死不是社會道德墮落的必然悲劇,而是馬具商與他個人糾葛和他個人性格悲劇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C.馬具商是農村小奸商,他狡猾、陰險、詭詐,通過他的行為和舉動,可以看出,他的處世哲學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D.小說的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通篇沒有纖巧華美的辭藻,淡淡的幽默與辛辣的諷刺相交織,使全文呈現出含蓄冷峻的風格特點。
E.這篇小說敘事詳略得當,巧妙地處理了“趕集”這樣一個特定環境中的群眾場面和主要人物的關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
(2)、小說中置奧士高納大爺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是如何塑造奧士高納大爺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的題目是“繩子的故事”,但主要內容是圍繞一個老實人而展開的,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你認為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一缽了卻誰的浮生 閆榮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會做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是他不會的?
魯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作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我畢業的時候還在唱;這樣的歌就是詩了,他的詩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連他給友人夏丏尊的畫隨便題兩句話,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樹梅花小。住個詩人,添個新詩料。愛清閑,愛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為題小梅花屋圖》)
可是一入佛門,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葉圣陶談弘一晚年書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里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斂去七彩,白氣藏身天地間,非為字變,實則人變。當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顆為僧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鋒穎,一味恬靜”。
就如他這個人。初始華麗,剃須裹腰在舞臺上扮茶花女,如今卻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個過午不食、行腳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煙花“啪”地炸開,整個天地都為之增了色彩。眼看著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圓了,又更圓,然后暗了,又更暗……整個人生就這樣由絢麗歸于平淡。
環顧當年,人們對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動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師的弟子、著名美術家豐子愷則提出獨到的見解,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而弘一法師,就是一層一層走上去的。”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的說法,切合實際,振聾發聵,一掃世俗們對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測之說。
莊子講天地有大道,卻是一定要做到“無己”,成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關注,生死不再思慮,貧富得失不是掛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內。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卻要能熬得過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里迢迢趕到靈隱寺,他鐵石心腸,竟然連廟門都沒有讓他們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換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為追求心中那一點螢火。
我們對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羨鴻鵠?林語堂說:“他曾經屬于我們的時代,卻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趙樸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其實他才不要當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為當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為能和虛云、太虛、印光并稱“民國四大高僧”。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詳圓寂。“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一缽了卻他的浮生,他的粗缽里盛滿自由。
〔注〕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在他藝術發展如日中天時,他毅然摒棄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為南山律宗一代祖師,被譽為“民國四大高僧”。
(1)下面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一缽了卻誰的浮生”這個題目新穎別致,一方面與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緊密相連,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作用。
作者將弘一人生的轉變比作煙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他前半生的絢麗與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強烈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其人生軌跡轉變的深深的憂傷。
C、“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一句,以高傲的張愛玲的謙卑,體現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風范。
D、弘一在寫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圓寂,表明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遺憾的,對自己的抉擇隱隱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僅在寫李叔同的才華——天才般的才華,更在寫他堅定舍棄,對真正自由的追求。在當今物質至上、利益為先的商品時代,李叔同的這種追求,是照鑒我們靈魂的一面鏡子。
(2)、文章中有一句話,“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卻要能熬得過刳骨剔肉的痛苦。”“快樂”和“痛苦”分別指什么?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別》和他的詩,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論,請簡要分析這些引用的作用。(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可謂是傳奇般的天才,在藝術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毅然毀家棄業,皈依佛門,以一缽了卻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擇?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達題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張明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他走到哪兒都喜歡帶著相機,那是因為他要及時拍下那些白駒過隙的瞬間。
②、雖然歐盟峰會通過了加強財經紀律的“財政契約”,但“財政契約”并非靈丹妙藥,不能一劑治愈歐債危機的頑疾。
③、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導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為銀幕前的我們打開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門。
④、張大千仿作的石濤畫,甚至瞞過了當時的大行家羅振玉、黃賓虹及其老師曾髯,可謂出神入化。
⑤、本次為期三個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車違法行為的攻堅戰,目標任務明確,成績可圈可點,群眾滿意度較高。
⑥、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添枝加葉,才能早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3分)
A、近日,哈爾濱市警方破獲犯罪嫌疑人冒充手機機主補辦手機卡,繼而轉走手機綁定的銀行卡存款的系列非接觸性盜竊案件。
B、朝方炮彈疑似落入野山而非軍事區,韓國軍方于當地時間下午4時15分向江華郡喬棟面大約130名左右居民下達回避命令。
C、之前,奧巴馬政府向韓國施壓,要求韓總統樸槿惠不要參加將在北京舉行的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活動。韓官員進一步表示,樸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國政府的紀念活動做出任何決定。
D、事實上,中國網速的問題早已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業界就此已探討多年。根據網絡民調顯示,多數消費者對于網速及網價的體驗并不滿意。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3分)
在卡爾·劉易斯一代退役之后,博爾特在近二十年里成為復興田徑運動的最大明星。他的每一次參賽, ① 有可能改寫人類的極限;他的三屆奧運會,已然改變了牙買加乃至世界對田徑的看法。而30萬美元的比賽出場費, ② 是如今所有田徑運動員中最高的。不過,腳踏實地的博爾特卻對自我、前途及未來都有著清晰的認識:“我覺得每一年都很重要, ③ 今年是我的最后一屆奧運會, ④ 大家特別關注。我想去實現一些從來沒有實現過的東西,為下幾代人樹立更高的標桿。我現在既興奮又緊張,這也許是我留給后人遺產的最后機會。 ⑤ 我退役了,我認為自己不會立馬被超越。人們 ⑥ 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打破我的記錄。也許有一天,人們告訴我,我不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但我還會是那個拿了9塊奧運金牌的人。”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5分)
現在不少大學生課堂上用手機拍攝教學內容,不想用筆記。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學有明確規定, ① 。斯坦福大學教室的現代化教學設備應有盡有,然而很多學科的教學完全不用電腦, ② ,就是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板書,學生記筆記。斯坦福的老師為什么堅守傳統?這是由學科的性質決定的。像數學這種課程,如果老師只是展示事先準備好的PPT,學生就沒有機會領悟推導的過程,再加上自己不動手抄寫,上課內容成了過眼煙云。 ③ ,結果根本無法掌握好這些學科。
17.《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已經生效八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煙草企業不積極履行公約相關內容的行為。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昨日發布了“在知道吸煙會引發多種疾病的前提下,是否還會吸煙”的調查數據。請把下面的圖表寫成一段話。要求: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75個字。(6分)
廣東歷年高考語文試卷
第I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說“孝”
兩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對師徒的對話,揭開了人類這條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邊問道:“老師,我想聽聽您的志向。”老師孔丘想了想,說了十二個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這三句話,也可以用三個簡單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懷之,是慈。請注意,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樣,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也同樣把孝稱為百善之首呢?
也許有人會說,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輩需要向老人學習,以傳承各種知識和技能,所以當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國獨有,世界上各個文明都是如此,這一點不足以說明孝在中國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資料也表明“孝為首”的情況未必自遠古就如此。在已經發現的我國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沒有“孝”字,孝字出現于更晚些時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們不妨先看看荀子對人類生存處境的一段論述。荀子認為,“人生不能無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類相對于其他物種,在力量、速度上都沒有什么優勢,卻能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勝過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懂得群體合作。人為什么能做到群體合作,就在于每個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無群,既在群體中,就不能不講本分,否則,就不免會陷于紛爭、動亂和瓦解。無疑,為了群體的共存,人還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來。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種合作、利他的因素,稱為“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點的意思。僅僅有一個起點,當然是不夠的,關鍵在于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過怎樣的道路,滲透到人們點點滴滴的生活實踐中去。似乎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漸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輪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義上是以來世許諾的形式向信眾頒布的。人們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誠實善良,“不殺人”,“不偷盜”,才能在死后獲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減除后世輪回之苦。
然而在中國,在熱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們似乎漸漸形成了關注現實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傳統。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對這一傳統的精練表達。相應地,中國人摸索到了一條立足于現實世界、發揚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這條道路,自然要從一個人出生時最先相遇的兩個人——父母開始,從自己和這兩個人無法割舍的關系開始。如此設想,我們似乎就容易理解,孝為什么被無數中國人作為修身的起點,成為百善之首。
在人類社會中,代際關系具有不可選擇性。人能夠選擇職業、住所、生活方式,卻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這一不可選擇的事實從消極的一方面理解,是無法逃避的深深的無奈。不過,從積極的一面來理解,代際關系的不可選擇性,恰恰使“孝”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修身的起點,成為百善之首。每個人都無可回避地處于與父母的實際關系中,正因為如此,“孝”是每個人都不能不終生面對的事情,同時也就為每個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養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養你的德行,成為一個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嗎?請從那個你一出生起就必須與之合作的人開始,請從孝開始。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孝”字的結構:上面是一個老人,下面是一個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義,就這樣清晰地呈現著。 (摘自《國學》,有刪改)
1.下列對“孝”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可以用“孝、信、慈”三個字來概括,以“孝”為先的思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
B.甲骨文中并沒有“孝”字,孝字出現于更晚些時候的商周金文中,“孝為百善首”也未必自遠古即有,但這并不能說明孝在中國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個人從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無法割舍的兩個人——父母,這樣看來,“孝”成為百善之首,是因為無數中國人把它作為修身的起點。
D.“孝”是每個人都不能不終生面對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無可回避地處于與父母的實際關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人生不能無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這是荀子對于人類能勝過其他動物以適應嚴酷生存環境的原因的論述,群體的合作讓人類能夠在生存劣勢中獲得發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種合作、利他的因素,稱為“四端”,但僅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實踐中表現出來。
C.基督教、佛教是以來世許諾的形式向信眾頒布合作、利他因素,這似乎讓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漸有了差距,從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熱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傳統發生了變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說法就是對人們關注現實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傳統的精練表達。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人說,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輩需要向老人學習,來傳承各種知識和技能,但這不能成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為先的說法、孟子的四端說、荀子的合作說,他們關于孝的內涵的理解和認識,對我們今人有非常好的啟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來,對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體合作,是為了群體的共存。
D.“孝”字的結構本身就很好地詮釋了孝的含義。“孝”有助于培養我們的合作精神,讓人變得仁慈、有愛心。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韋貫之,名純,避憲宗諱,遂以字行。少舉進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貫之名薦于京兆尹李實者,實舉笏示所記曰:“此其姓名也,與我同里,素聞其賢,愿識之而進于上。”說者喜,驟以其語告于貫之,且曰:“子今日詣實而明日受賀矣。”貫之唯唯,數歲終不往,然是后竟不遷。
永貞中,始除監察御史。上書舉季弟纁自代,時議不以為私。轉右補闕,而纁代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從郁為補闕,貫之持不可,尋降為左拾遺。復奏:“拾遺、補闕雖品不同,皆是諫官。父為宰相,子為諫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論父。”改為秘書丞。新羅人金忠義以機巧進,至少府監,蔭其子為兩館生。貫之持其籍不與,曰:“工商之子,不當仕。”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討吳元濟也,貫之請釋鎮州,專力淮西,且言:“陛下豈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應也,齊、趙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誅之,物力殫屈,故朱泚乘以為亂。此非它,速于撲滅也。今陛下獨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誅鎮邪?”時帝業已討鎮,不從。終之,蔡平,鎮乃服。初,討蔡,以宣武韓弘為都統,又詔河陽烏重胤、忠武李光顏合兵以進。貫之以為諸將四面討賊,各速進取,今若置都統,又令二帥連營,則各持重養威,未可以歲月下也。亦不從。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貫之策云。
有張宿者,有口辯,得幸于憲宗,擢為左補闕。將使淄青,宰臣裴度欲為請章服。貫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寵耶?”其事遂寢。宿深銜之,卒為所構,誣以朋黨,罷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為湖南觀察使。后罷為太子詹事,分司東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書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詔贈尚書右仆射,謚曰貞。
資*源%庫 (據《舊唐書》《新唐書》,略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B.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C.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D.忠義以藝通權幸/為請者非一/貫之持之愈堅/既而疏陳忠義不宜污朝籍/詞理懇切/竟罷去之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語言禁忌現象。韋貫之,名純,因避唐憲宗李純諱,別人只能用字稱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來稱呼自己。
B.諫官,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都屬于諫官。
C.工商是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簡稱,在封建社會里為雜色之流,可追求物質享受,不可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對已死的官員,古代皇帝可依據其生前功績贈官、贈謚。“尚書右仆射”是皇帝對韋貫之死后賜贈的官職,“貞”是對韋貫之死后賜贈的謚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韋貫之剛強正派,不阿權貴。有人把他推薦給京兆尹李實,李實表示愿意結識他并把他推薦給皇上。韋貫之并沒在意,幾年沒有去拜訪李實,失去了通過李實推薦而升遷的機會。
韋貫之堅持原則,不徇私情。上書推薦弟弟韋纁代替自己做監察御史,當時人們并不認為他偏私;宰相兒子杜從郁做補闕,韋貫之卻兩次上奏,致使杜從郁的官職一降再降,做了秘書丞。
C.韋貫之洞察力強,料事如神。討伐吳元濟的時候,韋貫之建議先放下鎮州,全力對付淮西;不贊成設置都統的同時又令二帥連營,這些德宗都沒采納。事后證明韋貫之是正確的。
D.韋貫之為官敢言,堅守正義。皇帝寵臣張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為他請求章服,韋貫之嚴詞堅決反對。因此事得罪了做諫官的張宿,張宿后來“誣以朋黨”報復韋貫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說者喜,驟以其語告于貫之,且曰:“子今日詣實而明日受賀矣。”。(5分)
(2)其事遂寢。宿深銜之,卒為所構,誣以朋黨,罷為吏部侍郎。(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晚歸山居 劉滄
寥落霜空木葉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頻憶故鄉事,日暮獨尋荒徑歸。
山影暗隨云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這首詩的頸聯與王維《山居秋暝》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寫景角度上有何相同點?在意境上有何區別?請簡要分析。(5分)
9.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2)《陋室銘》中,虛實結合寫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 , 。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繩子的故事 莫泊桑
這是個趕集的日子。戈德維爾的集市廣場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壓壓一片。整個集市都帶著牛欄、牛奶、牛糞、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發著種田人所特有的那種難聞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氣。
布雷奧戴村奧士高納大爺正在向集市廣場走來。突然他發現地下有一小段繩子,奧士高納大爺具有諾曼底人的勤儉精神,他彎下身去,從地上撿起了那段細繩子。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冤家對頭馬具商馬朗丹大爺在自家門口瞅著他,頗感坍臺【注】。他立即將繩頭藏進罩衫,接著又藏入褲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趕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響了午禱的鐘聲,集市的人群漸漸散去。朱爾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滿了顧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響起了一陣鼓聲,傳達通知的鄉丁拉開嗓門背誦起來:“今天早晨,九、十點鐘之間,有人在勃茲維爾大路上遺失黑皮夾子一只。內裝法郎五百,單據若干。請拾到者立即交到鄉政府,或者曼納維爾村烏勒布雷克大爺家。送還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飯已經用畢,這時,憲兵大隊長突然出現在店堂門口。他問道:“布雷奧戴村奧士高納大爺在這兒嗎?”坐在餐桌盡頭的奧士高納大爺回答說:“在。”于是憲兵大隊長又說:“奧士高納大爺,請跟我到鄉政府走一趟。鄉長有話要對您說。”
鄉長坐在扶手椅里等著他。“奧士高納大爺,”他說,“有人看見您今早撿到了曼納維爾村烏勒布雷克大爺遺失的皮夾子。馬朗丹先生,馬具商,他看見您撿到了啦。”
這時老人想起來了,明白了,氣得滿臉通紅。“啊!這個鄉巴佬!他看見我撿起的是這根繩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繩子。但是鄉長搖搖腦袋,不肯相信。
他和馬朗丹先生當面對了質,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親眼看見的。根據奧士高納大爺的請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沒抄著。最后,鄉長不知如何處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時告訴奧士高納大爺,他將報告檢察院,并請求指示。
消息傳開了。老人一走出鄉政府就有人圍攏來問長問短,于是老人講起繩子的故事來。他講的,大家聽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著走著,凡是碰著的人都攔住他問,他也攔住熟人,不厭其煩地重復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轉來給大家看。他生氣,著急,由于別人不相信他而惱火,痛苦,不知怎么辦,總是向別人重復繩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時左右,依莫維爾村的農民布列東大爺的長工馬利于斯·博邁勒,把皮夾子和里面的鈔票、單據一并送還給了曼納維爾村的烏勒布雷克大爺。這位長工聲稱確是在路上撿著了皮夾子,但他不識字,所以就帶回家去交給了東家。
消息傳到了四鄉。奧士高納大爺得到消息后立即四處游說,敘述起他那有了結局的故事來。他整天講他的遭遇,在路上向過路的人講,在酒館里向喝酒的人講,星期天在教堂門口講。不相識的人,他也攔住講給人家聽。現在他心里坦然了,不過,他覺得有某種東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聽他講故事時,臉上帶著嘲弄的神氣,看來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覺得別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個星期二,他純粹出于講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維爾來趕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莊稼漢走過去。這位老農民沒有讓他把話說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沖著他大聲說:“老滑頭,滾開!”然后扭轉身就走。奧士高納大爺目瞪口呆, 越來越感到不安。他終于明白了,人家指責他是叫一個同伙,一個同謀,把皮夾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議。滿座的人都笑了起來,他午飯沒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聲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惱。憤怒和羞恥使他痛苦到了極點。他遭到無端的懷疑,因而傷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講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長出一點來,每天都加進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議,更加莊嚴的發誓。他的辯解越是復雜,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著消瘦下去。將近年底時候,他臥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臨終昏迷時,他還在證明自己是清白無辜的,一再說:“一根細繩……鄉長先生,您瞧,繩子在這兒。”
(有刪改)
[注]坍臺:吳方言,丟臉。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奧士高納大爺在趕集路上撿到一段繩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眾人奚落,最后憂郁而死,小說通過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劇。
B.小說中的下層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會道德的基礎,但奧士高納大爺的死不是社會道德墮落的必然悲劇,而是馬具商與他個人糾葛和他個人性格悲劇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C.馬具商是農村小奸商,他狡猾、陰險、詭詐,通過他的行為和舉動,可以看出,他的處世哲學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D.小說的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通篇沒有纖巧華美的辭藻,淡淡的幽默與辛辣的諷刺相交織,使全文呈現出含蓄冷峻的風格特點。
E.這篇小說敘事詳略得當,巧妙地處理了“趕集”這樣一個特定環境中的群眾場面和主要人物的關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
(2)、小說中置奧士高納大爺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是如何塑造奧士高納大爺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的題目是“繩子的故事”,但主要內容是圍繞一個老實人而展開的,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你認為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一缽了卻誰的浮生 閆榮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會做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是他不會的?
魯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作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我畢業的時候還在唱;這樣的歌就是詩了,他的詩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連他給友人夏丏尊的畫隨便題兩句話,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樹梅花小。住個詩人,添個新詩料。愛清閑,愛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為題小梅花屋圖》)
可是一入佛門,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葉圣陶談弘一晚年書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里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斂去七彩,白氣藏身天地間,非為字變,實則人變。當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顆為僧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鋒穎,一味恬靜”。
就如他這個人。初始華麗,剃須裹腰在舞臺上扮茶花女,如今卻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個過午不食、行腳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煙花“啪”地炸開,整個天地都為之增了色彩。眼看著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圓了,又更圓,然后暗了,又更暗……整個人生就這樣由絢麗歸于平淡。
環顧當年,人們對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動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師的弟子、著名美術家豐子愷則提出獨到的見解,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而弘一法師,就是一層一層走上去的。”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的說法,切合實際,振聾發聵,一掃世俗們對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測之說。
莊子講天地有大道,卻是一定要做到“無己”,成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關注,生死不再思慮,貧富得失不是掛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內。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卻要能熬得過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里迢迢趕到靈隱寺,他鐵石心腸,竟然連廟門都沒有讓他們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換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為追求心中那一點螢火。
我們對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羨鴻鵠?林語堂說:“他曾經屬于我們的時代,卻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趙樸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其實他才不要當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為當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為能和虛云、太虛、印光并稱“民國四大高僧”。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詳圓寂。“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一缽了卻他的浮生,他的粗缽里盛滿自由。
〔注〕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在他藝術發展如日中天時,他毅然摒棄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為南山律宗一代祖師,被譽為“民國四大高僧”。
(1)下面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一缽了卻誰的浮生”這個題目新穎別致,一方面與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緊密相連,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作用。
作者將弘一人生的轉變比作煙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他前半生的絢麗與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強烈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其人生軌跡轉變的深深的憂傷。
C、“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一句,以高傲的張愛玲的謙卑,體現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風范。
D、弘一在寫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圓寂,表明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遺憾的,對自己的抉擇隱隱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僅在寫李叔同的才華——天才般的才華,更在寫他堅定舍棄,對真正自由的追求。在當今物質至上、利益為先的商品時代,李叔同的這種追求,是照鑒我們靈魂的一面鏡子。
(2)、文章中有一句話,“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卻要能熬得過刳骨剔肉的痛苦。”“快樂”和“痛苦”分別指什么?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別》和他的詩,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論,請簡要分析這些引用的作用。(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可謂是傳奇般的天才,在藝術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毅然毀家棄業,皈依佛門,以一缽了卻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擇?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達題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張明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他走到哪兒都喜歡帶著相機,那是因為他要及時拍下那些白駒過隙的瞬間。
②、雖然歐盟峰會通過了加強財經紀律的“財政契約”,但“財政契約”并非靈丹妙藥,不能一劑治愈歐債危機的頑疾。
③、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導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為銀幕前的我們打開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門。
④、張大千仿作的石濤畫,甚至瞞過了當時的大行家羅振玉、黃賓虹及其老師曾髯,可謂出神入化。
⑤、本次為期三個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車違法行為的攻堅戰,目標任務明確,成績可圈可點,群眾滿意度較高。
⑥、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添枝加葉,才能早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3分)
A、近日,哈爾濱市警方破獲犯罪嫌疑人冒充手機機主補辦手機卡,繼而轉走手機綁定的銀行卡存款的系列非接觸性盜竊案件。
B、朝方炮彈疑似落入野山而非軍事區,韓國軍方于當地時間下午4時15分向江華郡喬棟面大約130名左右居民下達回避命令。
C、之前,奧巴馬政府向韓國施壓,要求韓總統樸槿惠不要參加將在北京舉行的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活動。韓官員進一步表示,樸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國政府的紀念活動做出任何決定。
D、事實上,中國網速的問題早已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業界就此已探討多年。根據網絡民調顯示,多數消費者對于網速及網價的體驗并不滿意。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3分)
在卡爾·劉易斯一代退役之后,博爾特在近二十年里成為復興田徑運動的最大明星。他的每一次參賽, ① 有可能改寫人類的極限;他的三屆奧運會,已然改變了牙買加乃至世界對田徑的看法。而30萬美元的比賽出場費, ② 是如今所有田徑運動員中最高的。不過,腳踏實地的博爾特卻對自我、前途及未來都有著清晰的認識:“我覺得每一年都很重要, ③ 今年是我的最后一屆奧運會, ④ 大家特別關注。我想去實現一些從來沒有實現過的東西,為下幾代人樹立更高的標桿。我現在既興奮又緊張,這也許是我留給后人遺產的最后機會。 ⑤ 我退役了,我認為自己不會立馬被超越。人們 ⑥ 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打破我的記錄。也許有一天,人們告訴我,我不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但我還會是那個拿了9塊奧運金牌的人。”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都 | 也 | 但 | 所以 | 即使 | 還 |
B | 總 | 卻 | / | 那么 | 雖然 | 也 |
C | 也 | / | 但 | 所以 | 由于 | 更 |
常 | 仍 | 而且 | / | 一旦 | 甚至 |
現在不少大學生課堂上用手機拍攝教學內容,不想用筆記。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學有明確規定, ① 。斯坦福大學教室的現代化教學設備應有盡有,然而很多學科的教學完全不用電腦, ② ,就是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板書,學生記筆記。斯坦福的老師為什么堅守傳統?這是由學科的性質決定的。像數學這種課程,如果老師只是展示事先準備好的PPT,學生就沒有機會領悟推導的過程,再加上自己不動手抄寫,上課內容成了過眼煙云。 ③ ,結果根本無法掌握好這些學科。
17.《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已經生效八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煙草企業不積極履行公約相關內容的行為。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昨日發布了“在知道吸煙會引發多種疾病的前提下,是否還會吸煙”的調查數據。請把下面的圖表寫成一段話。要求: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75個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