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歷史10月月考試題及參考答案
2017年高三歷史10月月考試題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計48分)
1.2002年發現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遂公盨”上,鑄有以下銘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墮)山浚川,乃厘方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貴唯德,民好明德,憂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茲德,無悔!”其銘文內容有助于( )
①證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 ②了解西周青銅器的生產水平
③豐富甲骨文的研究資料 ④研究中國“德治”思想的淵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孔子認為周禮是理想之制度,“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
A. 諸侯不滿封號,紛紛改稱“王” B.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
C. 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逐步推廣 D. 王室衰微的跡象開始出現
3. 秦始皇歷是一位充滿爭議的帝王。董仲舒批評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則評論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
A. 董仲舒去秦不遠,他的評論應該更接近于歷史事實
B. 唐太宗著眼國家統一的歷史大趨勢,評論更為準確
C. 兩人沒有認識歷史規律,對秦始皇的評價均不準確
D. 出發點和標準不同,對同一歷史事物的評價就不同
4.“為人君者,取象于天”。該語應出自( )
A. 《論語》 B. 《韓非子》 C. 《春秋繁露》 D. 《荀子》
5.西漢初年部分將相及其出身一覽表
姓名 官職 出身
蕭何 相國 縣吏
樊噲 左丞相 狗屠
灌嬰 太尉 布販
出現這種現象與哪種制度有關( )
A. 世卿世祿制 B. 軍功爵制
C. 察舉制 D. 九品中正制
6.秦漢時代,南方的郡面積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東、上黨、太原等五郡才相當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長沙郡就相當于今半個湖南省。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秦漢時期( )
A. 北方地區開發的程度更高
B. 南方地區的經濟地位更重要
C. 南方馳道等交通設施更完善
D. 北方地區實行郡國并存制度
7.魏晉時期,有人斥責佛教“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絕”。這反映出當時( )
A. 佛教傳入顛覆了傳統觀念 B. 儒家倫理不為社會所重視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與儒家倫理抵觸
8.唐太宗說:“隋末無道,上下相蒙,主則驕矜,臣惟諂佞。上不聞過,下不盡忠,至使社稷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撥亂反正,志在安人,平亂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這段材料說明唐朝統治者( )①吸取隋朝滅亡教訓 ②重視人才的選拔任用
③鼓勵群臣直言進諫 ④重文輕武以撥亂反正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9.開元時(713-741年),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聚如山,舶深六七丈”。從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確信息是( )
A. 廣州是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B. 唐朝時海外貿易十分繁榮
C. 唐代的手工業很發達
D. 指南針運用于航海
10. 近代一位有識之士曾說:“一國所得,諸國安然而享之;一國所求,諸國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驅西洋諸國,使之協以謀我。”上述言論針對的是這反映出( )
A. 領事裁判權 B. 片面最惠國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權 D. “門戶開放”政策
11.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寫道:“康有為以為望變法于朝廷,其事頗難。然各國之革政,未有不從國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喚起國民之議論,振刷國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這說明( )
A. 康梁意識到啟發民智的重要 B. 戊戌變法沒有借鑒外國經驗
C. 康梁認為變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變法是發自民眾的運動
12. “共和建設之初,所以艱難不易現實,往往復反專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會之惰力,阻礙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強者,莫如守舊之武人,及學者。”陳獨秀這段論述表明他認為辛亥革命后出現帝制復辟現象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確立民主共和制
B. 康有為等守舊保皇黨人的支持推動
C. 廣大人民群眾沒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 近代中國社會存在復辟帝制的基礎
13.下圖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收集到的關于 戰國時期的資料,指導教師認為它不能當成原始史料使用。其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
A.農業勞動的場景
B.使用的生產工具
C.“廢井田開阡陌”的措施
D.文字的字體與書寫方式
14.讀圖,導致1849到1885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B.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
C.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D.戊戌變法的深刻影響
15.閱讀下列材料,可以看出當時( )
①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能
②新中國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
③婦女社會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國學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張“以人學對抗神學”,康德強調“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可見( )
A.民主法治是人類的共同訴求
B.社會發展中功利主義色彩濃厚
C.人們逐步擺脫了宗教的束縛
D.人們對自由事業不懈追求
17.“這是對上帝的宣戰書,它像一把利劍刺向上帝的心臟,又如一顆重型炮彈,打破了被宗教神學長期盤踞著的頑固堡壘,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從根本上推翻了‘神創論’。”這段話評論的是( )
A.牛頓的近代力學 B.路德的因信稱義
C.盧梭社會契約論 D.達爾文的進化論18.某經濟學家指出:“先行工業化國家在19世紀后期就已經轉入現代增長模式。”這里的“轉入現代增長模式”主要是指( )
A.以資本原始積累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擴張發展經濟
C.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發展經濟
D.依賴世界市場發展經濟
19.先秦諸子站在不同立場,提出了多種形態的國家起源論。有先秦學者認為原初民始生之時,人各持己義,“天下之亂也,至如禽獸然,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上述材料體現的是( )
A.老子的“自然生成”說
B.荀子的“止爭息亂”說
C.墨子的“除亂尚同”說
D.孟子的“與民教化”說
20.趙翼《廿二史札記》曾說,漢人“上書無忌諱”,“多狂悖無忌諱之語”,而“帝受之,不加譴怒,且嘆賞之,可謂圣德矣!”同時“漢詔多懼詞”,詔書中經常有“朕甚自愧”“朕以無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語。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體進入政權 B.皇權接受儒家指導制約
C.士人官僚的“規諫” D.皇權受到制度嚴格規范
21.明人宋應星說:“(縉紳)稍有羨金,必牢藏,為終身與子孫之計。其在今日有錢閑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訪問故宦之家,子孫產存而金盡者,與行商坐賈有能而可信者,終朝俵放,以冀子錢”。從中可以看出( )
A.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 B.縉紳借款無資格限制
C.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 D.商業資本漸趨于活躍
22.下圖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國經濟成分統計,圖中表格數據的變化說明( )
A.公有制經濟已逐步失去主體地位
B.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
D.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23.近代中國交誼舞最初還局限于上流社會的少數人,但到20世紀20年代初,跳舞之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興起。早年認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雜沓,大敗風紀”“與中國美俗良法有所背離”避而不觀的中國人,隨跳舞潮流由臨海一帶向內陸澎湃涌來,其舊有之念漸次華離犋碎(支離破碎)。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沖擊了國人的傳統觀念
B.儒家的傳統觀念被國人完全拋棄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國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盤西化
24.下表是16-17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及其成就簡表,從中能夠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李時珍 1518-1593 《本草綱目》
徐光啟 1562-1633 《農政全書》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記》
宋應星 1587-? 《天工開物》
①中國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
②當時中國科技成就與社會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
③當時中國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
④當時中國科學家缺乏勤奮研究精神,沒有產生近代自然科學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第II卷(非選擇題)
25.(25分)凱爾森說:“妥協是民主本性的組成部分。”許多國家的民主進程中都體現了妥協的存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憲政制度能夠在英國產生有賴于英國傳統習慣和中世紀分封制度中有豐富的妥協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約關系;繼承制度和婚姻關系在擴張領土上的廣泛應用等等都是某種協商和妥協的產物。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盎格魯-薩克遜的賢人會議的傳統,教會的制約和習慣法的限制使得國王幾乎從來都沒有演變為東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專制君主。 克倫威爾在內戰后借助議會軍建立起來的專制統治使得英國人充分認識到,通過圣潔的革命建立起來的專制統治比傳統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從圣《各國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徑》
材料二 美國憲法是美國建國初期多元利益集團談判和妥協的結果;憲法所創立的也是一個利益談判和妥協的政治機制;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團(群體)因應不斷變化的歷史環境,利用依憲法衍生的憲政機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聯邦的“公共”利益的定義和定位,相互進行一種連續不停的談判和妥協;談判和妥協使舊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修正,使新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產生,憲法的生命力不斷得到更新,表現出一種“超穩定性”,成為一部“活著的憲法”。
——王希《原則與妥協》
材料三 傳統的主流歷史敘事否認這場“大妥協”具有任何積極意義,認為它恰恰體現了革命的不徹底性:大批舊官僚和立憲派“投機”革命,“篡奪”了革命果實;“大妥協”中優待清朝遜帝的做法,也為民國時的君主復辟埋下了伏筆。但近年以來,已有一些研究論文試圖對這場“大妥協”作出不同的評價。如喻大華的《新論——兼探溥儀潛往東北的一個原因》即指出,《清室優待條件》并非由袁世凱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雙方經過協商達成一致意見。
——章永樂《論清王朝與中華民國的“大妥協”》
(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妥協”現象在不同國家民主進程中頻頻出現的原因。(16分)
(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要歸納“妥協”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積極影響。(9分)
26、(12分)近代中國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過程中,先后產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們見證了近代中國艱難成長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國資本主義除向中國傾銷棉紗外,也向中國傾銷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當普遍,以至有的記載說,八十年代江蘇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絕跡”。……上海、杭州等口岸盛產棉花,這些棉花,除運銷本國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國外。……南方閩、廣一帶,還有大批破產農民流離國外。如1879年廈門一地,有二萬一千余人出洋。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經濟模式的傳入,使商埠最先脫出中國傳統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邁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發展起之后,其影響力不斷向內陸腹地輻射,帶動更多的中國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開埠被視為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點,因為對外經濟聯系的建立和租界的開辟,直接與此相關。
——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對東方國家侵略的過程中,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他們“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據《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導致通商口岸社會面貌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2分)
(2)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通商口岸的開放為例,論證材料三的觀點。(10分)
(要求:觀點理解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它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模式,這種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正是這種多樣文化的并存、交匯和融合,促進了人類的進步。要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化之間不應該互相歧視、敵視、排斥,而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形成和諧多彩的人類文化。
——溫家寶:《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
請回答:
(1)分析法國啟蒙運動高舉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的旗幟的原因。(6分)
(2)簡述這些價值觀對近代前期的中國產生的影響。(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