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課時訓練20
時間:
劉惠2
高考歷史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經歷了怎樣的調整?一起來個課時訓練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高考歷史課時訓練20,僅供參考!
高考歷史課時訓練20試題及參考答案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1932年,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南非等英聯邦國家在渥太華召開帝國經濟會議,簽訂了11個雙邊協定,制定了帝國特惠制。其主要內容是對成員國間的進口商品,相互降低稅率或免稅;對成員國以外的進口商品,則征收高額關稅。這表明英國 ( )
A.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B.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以渡過經濟危機
C.希望通過經濟手段增強英聯邦的政治向心力
D.認識到了只有放棄貿易保護、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
解析:從材料“對成員國間的進口商品,相互降低稅率或免稅;對成員國以外的進口商品,則征收高額關稅”說明實行貿易保護政策,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以渡過經濟危機,故B正確。1932年處于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期,主要是要應對經濟危機,故C說法不正確。英國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故A不正確。材料是實行貿易保護,不是放棄貿易保護,故D不正確。
答案:B
2.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國的工業生產下降情況表:
上表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 ( )
A.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來勢迅猛
B.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持續時間特別長
C.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破壞力強
D.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破壞了工業生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本質的認識。從表格所給的數據可以看出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給五國的工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破壞,D只是材料反映的現象,而C是本質。
答案:C
3.1925年到1929年,德、法、比等國的關稅分別提高了29%、38%和50%,1930年美國對890種商品提高進口稅率,各種商品進口稅平均提高約40%。到1931年底,先后有25個國家進口稅率比1929年提高60%~100%。各國提高關稅的結果 ( )
A.有效保護本國經濟和應對經濟危機
B.推動各國對外貿易趨于平衡
C.促進世界貿易趨于穩定
D.加劇世界經濟大危機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能力。題干材料主要說明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前后,美國等國家大幅度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種措施無益于各國經濟和世界貿易,只能加劇經濟危機,D正確。
答案:D
4.《紐約時報100年》中記載,“有時他(指羅斯福總統)又像社會改革家,甚至像一個工運鼓動家,告訴煤商們,如果他們不將自己的企業打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共產主義就會將一個‘日益衰弱’的工業所剩下的一切都摧毀掉”。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
A.羅斯福代表工人階級利益
B.蘇聯在美蘇對抗中處于優勢
C.盲目競爭和勞資糾紛危及資本主義發展
D.新政嚴重侵害壟斷資本家的利益
解析:由材料中“共產主義就會將一個‘日益衰弱’的工業所剩下的一切都摧毀掉”可以看出,羅斯福認為工人運動是社會發展中必須重視的一個因素,如果處理不好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勞資糾紛等問題,將會危及資本主義發展,故選C。
答案:C
5.對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說:“似乎沒有強烈理由要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把社會上大部分經濟生活包羅在政府權限之內。”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但也不完全排斥經濟自由
B.強制推行國家資本主義
C.反對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D.主張完全的經濟自由政策
解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演變。材料認為國家可以對經濟進行干預,但不能越俎代庖,對經濟實行全面干預和直接管理,因此選A項。B項明顯不符合題意;凱恩斯強調的是不能“把社會上大部分經濟生活包羅在政府權限之內”,即經濟可以干預,但不能干預太多,使其喪失自由,故C、D兩項錯誤。
答案:A
6.“您(指羅斯福)已經使您自己成為各國有志于在現行制度的框框內進行合理的實驗以改正我們所面臨的弊端的委托人。”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不包括( )
A.羅斯福新政的前提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B.“我們所面臨的弊端”即經濟大危機
C.羅斯福新政的措施被諸多國家所借鑒
D.“合理的實驗”即國家干預經濟
解析:本題考查材料解讀和分析問題能力。由材料中“有志于在現行制度的框框內進行合理的實驗”“委托人”等信息可判斷,A、B、D均符合材料;C與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
7.羅斯福新政實施時,曾有美國人說這是法西斯主義,也有美國人說這是“潛滋暗長的社會主義”。此觀點( )
A.片面:實行了計劃經濟模式,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并未改變
B.正確:羅斯福新政加強了國家經濟干預與控制,實行了計劃經濟模式
C.錯誤:羅斯福新政加強了國家經濟干預與控制,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并未改變
D.正確: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雖未改變,但助長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
解析:羅斯福新政期間雖然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同時也采取了一些保護勞工利益的措施,但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變。所以題目中的觀點是錯誤的。
答案:C
8.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在其《世界經濟的歷史與展望》中統計:“1936~1938年,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資本主義工業國占76%,其中美國一國就占了32%;社會主義蘇聯占19%;而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僅占5%。”對形成上述統計數據的原因認識不正確的是( )
A.殖民掠奪加劇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
B.斯大林模式加快了蘇聯工業化進程
C.羅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國的優勢
D.自由放任主義維持了西方的領先地位
解析:1936~1938年,受經濟大危機的影響,西方國家紛紛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故D表述不正確。
答案:D
9.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凱恩斯經濟學便迅速取代了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而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新正統。凱恩斯主義的突出特點是( )
A.依靠市場的自動調節
B.主張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
C.推行重商主義
D.強調壟斷和競爭
解析:依據凱恩斯的理論,政府要干預經濟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以便促進經濟發展。
答案:B
10.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主持人曾這樣描述北歐福利國家的狀況:“最窮的與最富的,在交稅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納完稅之后,可以小到3倍。”充分說明這種政策實際上是( )
A.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
B.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
C.國家實行高稅率政策
D.保障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
解析:題干提供的信息稅前17倍和稅后3倍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國家利用政權通過稅收手段調節國民收入分配,國家通過政策調整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答案:B
11.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新經濟帶來的影響有 ( )
①經濟持續增長 ②就業人數不斷增加 ②物價增幅保持在較高水平 ④進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實現了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當時,美國的一家雜志稱這一現象為“新經濟的勝利”,這一時期,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就業人數不斷增加,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則在逐年走低,故①②正確;③④與史實不符,故選A。
答案:A
12.肯尼迪曾說,“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數的富人”。此言論可謂道出了“自由社會”的某些國家 ( )
A.實行失業保險的時代背景
B.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的實質
C.實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賑”的直接目的
解析:抓關鍵詞“肯尼迪”“自由社會”可推斷為資本主義國家;“幫助眾多的窮人”的措施是社會福利制度,而推行福利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保全少數的富人,道出了社會福利政策的實質,故選B。
答案: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夠率先開始工業化,主要原因是從它們的傳統社會內部自發地產生了推動工業化的因素。……現代私有制與充分自由化的市場為經濟增長開辟了廣闊天地,但是現代經濟生活的自由放任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失控,這樣市場上顯示的生產過剩危機與發展中貧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性矛盾。這一矛盾導致20世紀初巨大的擺動即資本主義大危機,給所有國家都帶來了強烈的影響……推動了對“古典”發展模式的修正。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
材料二 如果沒有政府的介入,經濟蕭條可能永遠無法結束,一般均衡永遠無法重新達到。增雇一定量的勞動力服務于公共工程項目,它對總就業量的影響,在失業問題比較嚴重時,比幾乎達到充分就業時要大得多。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
材料三 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20世紀80年代,他們的主張被英美等國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英美等國政府通過私有化不斷從經濟領域撤出,但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責任從財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轉變為激勵個人的獨創精神及財富創造,同時又采取措施以彌補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點:重建現代
世界的政府與市場之爭》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發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凱恩斯主義核心理論是什么?先于這一理論的創立,西方國家在實踐中開始修正“古典”發展模式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國家修正 “古典”發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是如何再一次調整發展模式的。根據材料三,概括其調整的主要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簡要談談你的體會。
解析:第(1)題,由“現代私有制與充分自由化的市場為經濟增長開辟了廣闊天地”,引起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性矛盾”,說明“古典”發展模式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第(2)題,由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故標志是美國羅斯福新政。第(3)題,第一問,注意從“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得出調整措施;第二問,提煉材料三關鍵信息回答。第(4)題,從實事求是、遵循規律、與時俱進、適時調整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征:自由資本主義或“自由放任”(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2)理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標志:美國羅斯福新政。修正原因:自由放任發展模式的弊端;嚴重的社會失控;貧富差距擴大;結構性矛盾;經濟危機爆發;失業嚴重。
(3)調整: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適度減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或發展國有制與私有制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原因:芝加哥學派的主張逐漸被英美等國采用;社會福利的完善使個人獨創精神減弱,財富創造意識削弱。
(4)體會:必須從實際出發;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適時調整。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30萬兒童失學,許多州營養不良的兒童占90%以上,因為他們在挨餓。有一位教員勸一個小女孩回家吃點東西,可是小女孩有氣無力地回答老師:“不行啊,我們家是輪流吃飯,今天該我妹妹吃!”歐美各國大批的工廠礦山企業倒閉,300多萬工人失業,他們饑腸轆轆,衣裳破爛,流落街頭。
(1)有人說上面的場景最應讓美國胡佛總統看到,為什么?
(2)有人把“危機”解釋為“危險”與“機遇”的綜合體,試從羅斯福新政前后社會治理方式變化的角度說一說對此觀點的理解。
(3)二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有人說可以從根本上杜絕上述悲劇的發生,你認可此觀點嗎?說說理由?
答案:(1)面對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總統仍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政府干預,空前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程度。
(2)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宏觀調控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緩解了危機,另一方面又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3)不同意。材料中人民的悲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造成的,國家福利制度并未消除這一根本矛盾。
高考歷史課時訓練20試題及參考答案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1932年,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南非等英聯邦國家在渥太華召開帝國經濟會議,簽訂了11個雙邊協定,制定了帝國特惠制。其主要內容是對成員國間的進口商品,相互降低稅率或免稅;對成員國以外的進口商品,則征收高額關稅。這表明英國 ( )
A.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B.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以渡過經濟危機
C.希望通過經濟手段增強英聯邦的政治向心力
D.認識到了只有放棄貿易保護、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
解析:從材料“對成員國間的進口商品,相互降低稅率或免稅;對成員國以外的進口商品,則征收高額關稅”說明實行貿易保護政策,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以渡過經濟危機,故B正確。1932年處于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期,主要是要應對經濟危機,故C說法不正確。英國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故A不正確。材料是實行貿易保護,不是放棄貿易保護,故D不正確。
答案:B
2.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國的工業生產下降情況表:
美國 | 德國 | 英國 | 法國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A.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來勢迅猛
B.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持續時間特別長
C.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破壞力強
D.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破壞了工業生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本質的認識。從表格所給的數據可以看出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給五國的工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破壞,D只是材料反映的現象,而C是本質。
答案:C
3.1925年到1929年,德、法、比等國的關稅分別提高了29%、38%和50%,1930年美國對890種商品提高進口稅率,各種商品進口稅平均提高約40%。到1931年底,先后有25個國家進口稅率比1929年提高60%~100%。各國提高關稅的結果 ( )
A.有效保護本國經濟和應對經濟危機
B.推動各國對外貿易趨于平衡
C.促進世界貿易趨于穩定
D.加劇世界經濟大危機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能力。題干材料主要說明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前后,美國等國家大幅度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種措施無益于各國經濟和世界貿易,只能加劇經濟危機,D正確。
答案:D
4.《紐約時報100年》中記載,“有時他(指羅斯福總統)又像社會改革家,甚至像一個工運鼓動家,告訴煤商們,如果他們不將自己的企業打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共產主義就會將一個‘日益衰弱’的工業所剩下的一切都摧毀掉”。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
A.羅斯福代表工人階級利益
B.蘇聯在美蘇對抗中處于優勢
C.盲目競爭和勞資糾紛危及資本主義發展
D.新政嚴重侵害壟斷資本家的利益
解析:由材料中“共產主義就會將一個‘日益衰弱’的工業所剩下的一切都摧毀掉”可以看出,羅斯福認為工人運動是社會發展中必須重視的一個因素,如果處理不好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勞資糾紛等問題,將會危及資本主義發展,故選C。
答案:C
5.對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說:“似乎沒有強烈理由要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把社會上大部分經濟生活包羅在政府權限之內。”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但也不完全排斥經濟自由
B.強制推行國家資本主義
C.反對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D.主張完全的經濟自由政策
解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演變。材料認為國家可以對經濟進行干預,但不能越俎代庖,對經濟實行全面干預和直接管理,因此選A項。B項明顯不符合題意;凱恩斯強調的是不能“把社會上大部分經濟生活包羅在政府權限之內”,即經濟可以干預,但不能干預太多,使其喪失自由,故C、D兩項錯誤。
答案:A
6.“您(指羅斯福)已經使您自己成為各國有志于在現行制度的框框內進行合理的實驗以改正我們所面臨的弊端的委托人。”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不包括( )
A.羅斯福新政的前提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B.“我們所面臨的弊端”即經濟大危機
C.羅斯福新政的措施被諸多國家所借鑒
D.“合理的實驗”即國家干預經濟
解析:本題考查材料解讀和分析問題能力。由材料中“有志于在現行制度的框框內進行合理的實驗”“委托人”等信息可判斷,A、B、D均符合材料;C與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
7.羅斯福新政實施時,曾有美國人說這是法西斯主義,也有美國人說這是“潛滋暗長的社會主義”。此觀點( )
A.片面:實行了計劃經濟模式,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并未改變
B.正確:羅斯福新政加強了國家經濟干預與控制,實行了計劃經濟模式
C.錯誤:羅斯福新政加強了國家經濟干預與控制,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并未改變
D.正確: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雖未改變,但助長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
解析:羅斯福新政期間雖然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同時也采取了一些保護勞工利益的措施,但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變。所以題目中的觀點是錯誤的。
答案:C
8.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在其《世界經濟的歷史與展望》中統計:“1936~1938年,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資本主義工業國占76%,其中美國一國就占了32%;社會主義蘇聯占19%;而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僅占5%。”對形成上述統計數據的原因認識不正確的是( )
A.殖民掠奪加劇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
B.斯大林模式加快了蘇聯工業化進程
C.羅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國的優勢
D.自由放任主義維持了西方的領先地位
解析:1936~1938年,受經濟大危機的影響,西方國家紛紛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故D表述不正確。
答案:D
9.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凱恩斯經濟學便迅速取代了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而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新正統。凱恩斯主義的突出特點是( )
A.依靠市場的自動調節
B.主張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
C.推行重商主義
D.強調壟斷和競爭
解析:依據凱恩斯的理論,政府要干預經濟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以便促進經濟發展。
答案:B
10.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主持人曾這樣描述北歐福利國家的狀況:“最窮的與最富的,在交稅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納完稅之后,可以小到3倍。”充分說明這種政策實際上是( )
A.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
B.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
C.國家實行高稅率政策
D.保障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
解析:題干提供的信息稅前17倍和稅后3倍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國家利用政權通過稅收手段調節國民收入分配,國家通過政策調整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答案:B
11.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新經濟帶來的影響有 ( )
①經濟持續增長 ②就業人數不斷增加 ②物價增幅保持在較高水平 ④進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實現了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當時,美國的一家雜志稱這一現象為“新經濟的勝利”,這一時期,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就業人數不斷增加,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則在逐年走低,故①②正確;③④與史實不符,故選A。
答案:A
12.肯尼迪曾說,“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數的富人”。此言論可謂道出了“自由社會”的某些國家 ( )
A.實行失業保險的時代背景
B.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的實質
C.實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賑”的直接目的
解析:抓關鍵詞“肯尼迪”“自由社會”可推斷為資本主義國家;“幫助眾多的窮人”的措施是社會福利制度,而推行福利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保全少數的富人,道出了社會福利政策的實質,故選B。
答案: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夠率先開始工業化,主要原因是從它們的傳統社會內部自發地產生了推動工業化的因素。……現代私有制與充分自由化的市場為經濟增長開辟了廣闊天地,但是現代經濟生活的自由放任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失控,這樣市場上顯示的生產過剩危機與發展中貧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性矛盾。這一矛盾導致20世紀初巨大的擺動即資本主義大危機,給所有國家都帶來了強烈的影響……推動了對“古典”發展模式的修正。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
材料二 如果沒有政府的介入,經濟蕭條可能永遠無法結束,一般均衡永遠無法重新達到。增雇一定量的勞動力服務于公共工程項目,它對總就業量的影響,在失業問題比較嚴重時,比幾乎達到充分就業時要大得多。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
材料三 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20世紀80年代,他們的主張被英美等國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英美等國政府通過私有化不斷從經濟領域撤出,但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責任從財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轉變為激勵個人的獨創精神及財富創造,同時又采取措施以彌補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點:重建現代
世界的政府與市場之爭》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發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凱恩斯主義核心理論是什么?先于這一理論的創立,西方國家在實踐中開始修正“古典”發展模式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國家修正 “古典”發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是如何再一次調整發展模式的。根據材料三,概括其調整的主要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簡要談談你的體會。
解析:第(1)題,由“現代私有制與充分自由化的市場為經濟增長開辟了廣闊天地”,引起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性矛盾”,說明“古典”發展模式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第(2)題,由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故標志是美國羅斯福新政。第(3)題,第一問,注意從“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得出調整措施;第二問,提煉材料三關鍵信息回答。第(4)題,從實事求是、遵循規律、與時俱進、適時調整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征:自由資本主義或“自由放任”(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2)理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標志:美國羅斯福新政。修正原因:自由放任發展模式的弊端;嚴重的社會失控;貧富差距擴大;結構性矛盾;經濟危機爆發;失業嚴重。
(3)調整: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適度減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或發展國有制與私有制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原因:芝加哥學派的主張逐漸被英美等國采用;社會福利的完善使個人獨創精神減弱,財富創造意識削弱。
(4)體會:必須從實際出發;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適時調整。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30萬兒童失學,許多州營養不良的兒童占90%以上,因為他們在挨餓。有一位教員勸一個小女孩回家吃點東西,可是小女孩有氣無力地回答老師:“不行啊,我們家是輪流吃飯,今天該我妹妹吃!”歐美各國大批的工廠礦山企業倒閉,300多萬工人失業,他們饑腸轆轆,衣裳破爛,流落街頭。
(1)有人說上面的場景最應讓美國胡佛總統看到,為什么?
(2)有人把“危機”解釋為“危險”與“機遇”的綜合體,試從羅斯福新政前后社會治理方式變化的角度說一說對此觀點的理解。
(3)二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有人說可以從根本上杜絕上述悲劇的發生,你認可此觀點嗎?說說理由?
答案:(1)面對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總統仍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政府干預,空前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程度。
(2)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宏觀調控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緩解了危機,另一方面又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3)不同意。材料中人民的悲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造成的,國家福利制度并未消除這一根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