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課時訓練15
如今工業發展很快,歸功于史上曾有過的兩次工業革命。一起來個課時訓練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高考歷史課時訓練15,僅供參考!
高考歷史課時訓練15試題及參考答案
兩次工業革命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馬克思說:“機器的這一部分——工具機,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在今天,每當手工業或工場手工業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時,工具機也還是起點。”這里的“工具機”是指 ( )
A.飛梭 B.紡織機器
C.改良蒸汽機 D.汽船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注意題干中的時間。本題實際上考查的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即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它屬于紡織機器。
答案:B
2.英國《笨拙》雜志的漫畫《窮人國和富人國的寫照》的獨白:“盡管說煤窯里的境遇仍相當悲慘,但它也帶來了許多奢華與享受,了解這一點也就可以讓人欣慰了。”該漫畫描述的畫面最早始于 ( )
A.“光榮革命”之前 B.工業革命時期
C.電氣時代到來 D.經濟“大恐慌”
解析:材料的關鍵信息是“煤”,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燃料,因而選B。工業革命在“光榮革命”之后,故A不選。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燃料是石油,因而C不對。材料中反映的是經濟運行比較好的時候,因而D不對。
答案:B
3.“被工業革命推上權勢頂峰的是這樣一些人,他們中大多數……沒有光榮的族譜和堅強的后盾……自己窮困潦倒。在工業革命的風暴中,他們憑自己的創造才能取得發明專利,更憑精明的計算和心狠手辣開辦工廠,在社會財富的梯級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這段材料,最適合作為下列哪一論題的論據 ( )
A.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B.論英國最先進行工業革命的條件
C.論英國何以能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D.論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結構的影響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結構的影響。
答案:D
4.有學者認為,19世紀的英國提倡自由貿易并非是受經濟學啟發為全世界各國共同發展謀利的行善之舉。當時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主要基于 ( )
A.促進世界經濟共同發展
B.確立國際經濟交流準則
C.貫徹自由貿易理論
D.保護本國工業資產階級利益
解析:根據所學,19世紀50至70年代,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工業革命后,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據此可知當時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主要基于保護本國工業資產階級利益。
答案:D
5.19世紀后期西方某雜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畫《英國章魚:只吃黃金》,畫中章魚的觸角從英國伸向了世界各大洲。下列對此說明正確的是( )
A.反映了英國極力推行武力擴張的政策
B.諷刺了英國人只喜歡黃金的貪婪欲望
C.反映了英國工業革命成果對外的傳播
D.揭示了世界市場與“世界工廠”的互動關系
解析:注意時間是19世紀后期,英國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大洲”,說明世界市場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原料和市場,反過來工業革命又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發展。
答案:D
6.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作者的這一提醒主要是為了防止( )
A.工人運動的興起 B.城鄉差別的擴大
C.經濟危機的發生 D.壟斷現象的出現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閱讀分析能力。結合材料信息“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指的就是社會發展與大眾利益的關系。就1759年來說,主要是為了防止工人運動的興起,提醒要注意提高工人階級的待遇。
答案:A
7.《全球通史》說:“最初,科學從礦山和工廠那里得到的東西要比礦山和工廠從科學那里得到的東西多得多。……科學不再處于附庸的地位,它已開始改造舊工業,甚至創造全新的工業。”材料中的描述應該出現在( )
A.18世紀晚期 B.19世紀前期
C.19世紀末期 D.20世紀中期
解析:從科學與工廠的相互關系變化來看,科學的重要性增加了,科學不再處于附庸的地位,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答案:C
8.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曾對來訪的記者說:“……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推動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下列技術革新和成就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無關的是( )
A.機器制造業的誕生
B.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C.內燃機發明與應用
D.重工業成為主導產業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產業及經濟結構新特點的準確理解。B、C、D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新興產業及產業結構新特點。A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發明。
答案:A
9.19世紀后期許多歐洲的觀察家們擔心,20世紀的世界秩序像過去所說的那樣,將被俄國人的皮鞭和美國人的錢袋所統治。對這一觀點解讀正確的是( )
A.反映了19世紀后期美國工業生產能力迅速增長
B.反映了俄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C.觀察家們擔心西歐將走向沒落
D.觀察家們預見到美蘇會出現冷戰對峙
解析:19世紀后半期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中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尤其以美國的經濟發展最為明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美國經濟實力躍居世界第一。綜合分析,A符合題意。
答案:A
10.據統計,英國工業增長率,1820年后長期維持在3%以上,但在1880年卻下降為2%,1890年更下降為1%;對工業的投資率也由1850年的將近8%,下降為1914年的不到5%;在對外貿易中,出口增長緩慢,進口卻急劇增加。下面對英國經濟變化分析最準確的是 ( )
A.英國推行壟斷資本主義政策的結果
B.英國向殖民地大量傾銷商品的結果
C.英國對第二次工業革命采取消極態度的結果
D.英國經濟受到美、德經濟競爭的結果
解析:材料中的時間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時期,工業增長率、出口、進口的變化,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由這些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出此時英國國內工業發展緩慢的現實,綜合分析選C。
答案:C
11.“有人說工業革命從本質上就是人類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方面的廣泛應用過程”,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結構發生的最大變化是 ( )
A.重工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B.輕工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運輸業獲得巨大發展
D.電力工業的發展最為突出
解析:本題考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結構發生的最大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鋼鐵工業等,工業布局進一步趨向集中,重工業突飛猛進。本題選A。
答案:A
12.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際分工已經越來越明確。所謂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經濟聯系的基礎,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下列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形成的國際分工的特點不包括 ( )
A.廣大殖民地向英法等國大量輸出原材料
B.資本輸出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
C.英法等國向廣大的殖民地輸出廉價的工業品
D.英法等國在對世界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上居于主導地位
解析:資本輸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國際分工的特點,故選B。
答案: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 18世紀中期開始,由地方商業信托機構向議會請求修筑道路的請愿大多得到批準,通過請愿后,這些信托機構就被議會授予修建道路的權利并根據議會的法令向過往的行人車輛收取通行稅,并將這筆收入用于道路保養的支出。18世紀下半期開始,英國在整個領域系統地頒布了有關收費修建及保養的法令。……在利茲,收費公路的修建依靠12位商人,最初安特利收費公路的托管人出借了1250英鎊,其中5位利茲商人總共提供了1050英鎊。
當然,這種道路管理的創新制度也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反對通行稅的騷亂時有發生。但總體上收稅道路的修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700~1840年間英格蘭和威爾士收稅路商業信托機構數和道路里程總數的折線圖
“如果不是依靠它們的道路來運載,工業革命將會被推遲到鐵路時代”,英國史學家迪恩如是評價這一時期英國公路的作用。
——摘編自《1750~1830年英國交通
變革及其影響初探》
(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英國收費公路建設迅速發展的歷史背景及原因。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析英國收費公路運作模式。
答案:(1)歷史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原料、商品等運輸量大增。原因:進行收費公路的修建與運營有利可圖,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發展的需求,國家相關法律規范了公路的修建與運營,交通工具的進步及動力的革新等。
(2)略(可正反兩個方面評析,言之成理即可)
14.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大量生產的兩種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第一種方法是制造標準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第二種方法出現于20世紀初,是設計出裝配線……在美國,農業機械的發明也得到了促進……與這些新機械同樣重要的是高糧倉、罐頭食品制造廠、冷藏車、船和迅速的運輸工具,它們導致一個不僅提供工業成品、也提供農業成品的世界市場。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資本主義國家將資本輸出作為金融資本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從而加速了資本的跨國流動,發展起國際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資本體系。
——劉金源等《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球化運動》
材料三 在金字塔頂端的是少數幾個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其底端是處于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廣大亞非拉美落后國家。這時,世界上形成了兩大類國家:一類是幾個歐美資本主義工業制成品生產國,另一類是以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的農礦業生產國。
——千枝松《科技革命與國際分工》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說明19世紀晚期,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及流通方面有怎樣的進步。
(2)依據材料二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促進世界市場發展方面有什么新進展。
(3)依據材料三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了怎樣的國際分工。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分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請據此為我國當前合理參與全球化競爭提兩條有益的建議。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大量生產的兩種主要方法”“農業機械的發明也得到了促進”“迅速的運輸工具”“導致一個……世界市場”,從四方面概括進步。第(2)題根據材料信息“資本輸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資本體系”得出答案。第(3)題根據材料信息“一類是幾個歐美資本主義工業制成品生產國,另一類是以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的農礦業生產國”提煉概括。第(4)題第一問首先綜合材料一、二分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對科技進步、經濟聯系的積極影響,然后結合材料三分析其消極影響。回答第二問注意“據此”的提示,從科技、經濟聯系、國際經濟秩序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
答案:(1)工業生產的方法有重大改進;農業機械的發明有相當進展;發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場。
(2)資本輸出成為資本擴張重要手段,由此形成世界資本金融體系。
(3)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工業制成品市場,廣大的亞非拉美落后國家成為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供應地。
(4)積極:有利于世界經濟的聯系與科技進步;消極:形成不合理的經濟秩序。
建議:占據科學技術的制高點;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競爭;努力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