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视频_亚洲午夜一区_亚洲女人天堂色在线7777_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_成人7777_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計劃總結網 > 考試 > 學歷類考試 > 高考頻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地理 >

高中地理必考知識點梳理

時間: 麗菲 高考地理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于北緯30度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緯43-48度,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小麥等,一年一熟。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導航等。

2、遙感(RS)

⑴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⑵應用: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3、全球定位系統(GPS)

⑴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統。

⑵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⑶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⑵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遙感(RS)獲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干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干旱草原帶,以西為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氣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放在第一位。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采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煤鐵鋼、煤焦化。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⑶“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煤鐵銅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⑴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

⑵開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旅游、供水、養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業)、平原(種植業)、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良好的工業基礎;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的生產基地;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于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區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②發展中國家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⑵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于開發期或增長期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污染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①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接受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溫度、液態水。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2003年神州5號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

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準日出(6時)和標準日落(18時)前后推算。

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干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云致雨

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對流層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平流層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大氣逆輻射夜間有云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干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堿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416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久爱 |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 | 2021国产精品久久 | 欧美最早期老录像片 | 在线日本妇人成熟免费观看 | 日本zzjj| 欧美黄色一级网站 | 日本高清色www |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 |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 蜜臀影视 | 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 | 激情综合五月亚洲婷婷 | 久久成人18免费网站 | 人人艹在线视频 |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 国产区91| a网在线| 天天色爱 | 黄色a级免费网站 | jizz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麻豆黑色丝袜jk制服福利网站 | 免费在线观看网址入口 | 欧美大全 | 久草免费福利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色 | 久久久午夜视频 | 毛片1级| 激情婷婷六月 | 亚洲精品第二页 | 波多野结衣综合 |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 国产成人久久蜜一区二区 | 日韩黄色小视频 | 日本xxxx免费观看视频 | 啪啪综合| 麻豆国产果冻传媒网站入口 | 高清 国产 日韩 欧美 | 秋霞特色大片18入口私人高清 | 日本a黄色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