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视频_亚洲午夜一区_亚洲女人天堂色在线7777_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_成人7777_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計劃總結網 > 工作總結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 啟權 工作總結

地理作為文科中的“理科”,相較其他學科,在答題方面也更側重邏輯性,所以地理姐建議大家平常學習地理的時候,就要多加思考,多加記憶地理書上的各種圖,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1)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2)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征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筑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交通線路修筑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__.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__.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絡

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社會地理3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3)

本部分內容主要考點有:大氣受熱過程;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等。

常見考點考法

運用等值線分布圖(如等溫線、等壓線、等高線等)考查地面狀況對氣溫、氣壓的影響,以及對風向、風力大小及天氣狀況的影響。20__年高考大綱全國卷9—10題以坐標圖為切人點考查了熱力作用的時空差異及其影響等方面的知識和相應的讀圖能力;提供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或表格數據、文字、坐標圖等材料,考查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成因、分布規律、特征等的影響。20__年高考福建文綜10—12題通過提供北極地區等壓線分布圖的形式綜合考查了風向判別、海陸分確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等;以圖像或等壓線分布圖為載體,考查鋒面或低壓(高壓)過境時的天氣變化特征。20__年高考江蘇地理5—6題、安徽文綜第34題、北京文綜第7題、廣東文綜第6題和天津文綜地理部分lO—11題都側重考查了鋒面、低壓、高壓等主干知識和天氣系統圖的分析判讀能力

常見誤區提醒

通過繪制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氣保溫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氣逆輻射的意義;熱力環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氣受熱差異與氣壓差異、氣流運動之間的關系;風向的判斷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過繪圖的方法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利用讀圖分析法掌握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規律;熟悉氣候類型的判讀方法,并注意通過分析統計數據理解和掌握各氣候類型的特征;通過列表比較的方法,理解氣旋和反氣旋、各氣壓帶之間、風帶之間、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之問的異同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4)

時光如梭,白駒過隙,不知不覺我來到榮懷這個大家庭已經一個學期了,本學期即將結束,我們的教學工作也進入了尾聲。回顧這一學期,有喜有憂,但是我感覺收獲還是頗多,現將這學期的教學做個總結,既是對本期工作的總結和反思,也是對未來的提醒。

本學期我擔任了六個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有三個班為創新班,兩個班級為普通班,一個為國際預科班,由于下學期立刻就要會考,所以本期教學任務比較重,教學進度比較緊,,由于各個班級基礎不一樣,所以本學期節多事多,課時不多,各班進度稍有不同,但最后總算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各項教學活動開展井井有條,復習工作順利進行,不負學校期望。現將一學期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用心認真參與教研活動與備課活動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大家共同探討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效果,反思學生狀況,組織練習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學進度,安排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有目的,定時定量的活動讓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得以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協調統一順利地開展下去,同時也使我獲益不少,每經一次活動就成長一次。

二、用心參加新教師培訓

根據統一安排,我與其他學校的老師在泉州師院參加了為期一周的新教師培訓,透過培訓,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進行了解讀;相關方面老師介紹了有關教師法律法規知識,如何追求有效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等。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必須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三、認真完成本職工作

備課認真,盡量發揮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學中我較多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備課過程中,我用心尋找各種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和動畫,視頻,力求做到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結果反映不錯,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課內的知識,還注意幫忙學生拓寬視野。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插入相關課外知識,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又引發了學生地理探究的興趣。一向認為學習是求知的過程,從本身的需求出發更容易讓人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認真做好教學反思

作為新教師,對教學狀況的掌握還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不斷的做好教學反思。不僅僅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狀況進行反思,還要用心深入學生群體,了解教學效果,理解學生反映狀況,做得好的堅持,做不好的改善。教學是一種雙向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得到不斷加強,反之,則不斷減弱,最后可能導致學生對該學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學反思必不可少。

同時,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包括: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有治學不嚴謹之嫌。如對課堂上聽講不認真或表現反常的學生,有時沒有及時談心交流;對沒有交作業或作業做得不認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襲的學生,不是每次都過問,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學中務必要注意改善的問題。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5)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6)

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7)

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版塊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2、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干,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②口訣記憶法。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陜,內重臺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地理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開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著地球的滄海桑田,也帶給了古老的人類無窮的好奇與想象。忽忽數十個世紀,人類一直在感受著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過人與自然的往來交流中,地理學不斷被拓展出新的意義與內涵。時至今日,地理事物與現象變成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不僅僅局限于經典意義上的山川面貌、星辰運行等自然地理的內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旅游等人文層面的印記。由此延伸,進而折射出社會風貌真實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于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還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首先,我們得明確,為什么學地理?學地理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幫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學習有三個層次:是什么、在哪里、為什么。很多進入高一的學生,會覺得地理很難學,原因是高中地理與初中的內容相差很大,初中多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為什么”,尤其高一上冊的自然地理,學習時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科思維,理解難度大;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如學生對四季更替,邊遠地區鄉村學生對工業布局都缺乏感性認識。其實地理很簡單,學習地理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論聯系實際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社會,生活中處處蘊含著信息,如電視新聞、報刊雜志、媒體網絡、旅游科技、綜藝體育等,經常為人們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鮮活生動的地理知識和敏感具體的地理問題,我們要善于收集和處理,不斷補充豐富地理知識。課外同學們也要注意博覽群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

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閱收集、檢索處理地理信息。這不僅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充實知識、豐富閱歷的有效途徑。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知識,要使自己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自己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實踐、創新學習的意識。

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系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當地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國內外的時事熱點等,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實際,更為鮮活有趣。還要盡可能地走進大自然、走入社會,親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現象,將書本、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在野外觀察和社會活動中得到應用,培養觀察分析、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創新的能力。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并學好高中地理的祝你們成功!

三、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復習中國地理:可看10方面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游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問一個為什么?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四、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

學習地理與學習其它科目一樣,要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上課、練習、復習,特別是容易忽略的預習、復習兩個環節。根據記憶規律,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也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內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處,便于上課分配注意力,因為上課時間每一分鐘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課有明顯的節奏感,必須將勁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放在重難點上。學習地理決不能等全部學完后再回頭復習,這樣你是決不會理解課本知識的,你會發現學地理很難。可是如果你把地理當天的內容當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點知識就在你腦子里更明確一些,日積月累就會培養成為你的地理思維,那么學習地理就會易如反掌了。高考雖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礎,地理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等,因此,復習中應多看書。實踐證明,自覺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8)

一、地球運動

1、地球自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②周期:一個恒星日,為23小時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時,南北極角速度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線速度為0。

④地理意義:⑴產生晝夜交替現象。⑵產生時差時。⑶水平運動物體產生偏轉,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

②周期:一個恒星年,為365日23小時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點速度比較快,遠日點速度比較慢。

④地理意義:⑴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⑵晝夜長短的變化。⑶產生四季的劃分和五代的形成。

3、時間早晚判斷: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一緯度地區,相對來說,東邊的地點比西邊先看到日出,這樣時間就有了早晚之分。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間要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京都相差15°,時間相差一小時。

4、時差計算:①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減,東加西減。

②分別在東時區和西時區的兩地,時區號數相加,東加西減。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晝夜平分;⑵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晝,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初見極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簡易天氣系統

1、鋒面

冷鋒

暖鋒

大氣系統圖

雨區位置

峰后

鋒前

大氣特征

過境前

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

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

過境時

雨雪天氣,伴有強風。

連續性降水、霧。

過境后

氣溫低,氣壓高,天氣轉晴。

氣溫高,氣壓低,天氣轉晴。

天氣實例

春季沙塵暴;

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2、氣旋

天地系統

低壓(氣旋)

高壓(氣旋)

示意圖(北半球)

小結(北半球)

風向:東部:偏南風;西部:偏北風。

多陰雨天氣;

逆時針輻合。

風向:東部:偏北風;西部:偏南風。

晴朗、干燥;

逆時針輻散。

臺風:有強風、暴雨、風暴潮引起。

伏旱;寒潮。

三、氣壓帶風帶分布,移動規律及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

名稱

分布

冷熱干濕性質

移動規律

極地高氣壓帶

冷、干。

出于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之內也做周期性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極地東風

副極地低氣壓帶

暖、濕。

盛行西風

副熱帶高氣壓帶

熱、干。

東北信風

涼、干。

赤道低氣壓帶

熱、濕。

東南信風

2、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成因

特征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南北緯10°之間。

所處緯度最低,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溫多雨,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大陸中西部地區。

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控制

常年炎熱干燥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差異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溫暖濕潤

溫帶季風氣候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氣候:⑴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陸沿岸地區的氣候:暖流增溫加濕;

寒流降溫減濕。

②漁場:⑴寒暖流交匯處:北海、紐芬蘭、北海道漁場。⑵上升流:秘魯漁場。

③海洋航行:順(逆)洋流而行,可節省(浪費)燃料和時間。

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釋和擴散作用。

五、褶皺,斷層與地表形態及水循環

1、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

分為海陸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2、地表形態

①內力作用(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常在地表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引起地勢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方式。

④在地表形態的塑造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期中內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著主導作用。3、褶皺和斷層

①褶皺是指地殼運動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其中有兩種機泵形態,向斜和背斜。

褶曲基本形態

形態

巖層新老關系

地貌

背斜

巖層向上拱起。

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

一般:山嶺;

地形倒置:谷地。

向斜

巖層向下彎曲。

兩翼巖層較老,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

一般:谷地;

地形倒置:山嶺。

②斷層是指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六、三大巖類間的互相轉化的示意圖

①巖漿活動②外力作用③變質作用④重熔再生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9)

第二學年已經結束,高一地理備課組老中青四名教師,遵照學校的工作要求,認真學習落實本校“三研、三講、三練”課堂教學模式。結合本組實際,認真制定教學工作計劃,狠抓工作落實,注重探索、實踐,齊心協力,順利圓滿地完成了本學年的教學工作計劃和工作任務。現將本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根據學校的安排,本學年高一十六個班共配備了四名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備課組成員均做到了按學校教學紀律要求認真完成常規教學,未出現遲到、曠教、不備課上講臺的情況。備課組所有教師都能較好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任務。

(一)、課前認真研究高考考綱、高考真題、教材,堅持集體備課:本學年我們組的全體老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研究高考考綱,集體研讀新教材,重點把握新增內容,研透教材,梳理課的重要知識,并搜集、研究與各知識點相關的近五年高考真題。

每周四上午固定安排集體備課,統一思想,分工負責。單周進行集體備課,雙周進行青年教師“磨課”展示。

單周教研時,在每次活動開展前,主講老師和其他教師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對該課題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的具體處理方案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對過去的成功經驗也做出相應介紹。在每章每節中,學生在哪些環節易犯錯誤,易犯哪些錯誤,有針對性的做出評估。每次的備課組活動都能解決

一到幾個相關的問題,各備課組成員的教學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根據實際學情制定每節課的預習提綱、探究案、習題案、當堂檢測。做到統一例題、統一習題。

雙周磨課教研時,磨課教師按要求上好每一節課,有教材分析,學生情況分析,備有教法,每堂課后進行教學反思。能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做好每一個演示和分組實驗。聽完課后年輕老師主動找到老教師進行評課,老教師們暢所欲言,毫不隱瞞,客觀的指出優缺點,幫助年輕教師盡快成長。新老師講課水平在老教師的幫助下進步很大。

本著立足學生,各班共同進步的目標,備課組團結、協作,向45分鐘要質量,工作有激情,教學成效顯著,平行班平均成績接近。

(二)、加強教學教法研究,努力提升業務能力

本學年備課組按照學校要求加強研究,從教學進度的安排、研究課題的選擇到任務的落實,穩扎穩打。教法上注意現代方法與傳統方法的結合,抓“雙基”與靈活運用創新相結合,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按照學校的要求,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體備課,制作成教學課件后共享,全備課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輪流制作,一人一節,上

(三)、從實際出發,降低教學難度。

由于這屆高一學生生源程度,為了保護學生學習的信心與興趣,盡管本學年課程緊,任務重,我們本著讓學生聽懂學會的原則,適當降低了教學內容的難度。并且在實際教學中,只要學生聽不懂的,我們就講,例如學生不會受力分析,我們就多訓練;在降低課堂難度的同時,我們也降低了我們所選用的教輔資料的難度。

(四)、作業的批改及試卷的評講

布置的預習提綱、探究案、當堂檢測、周測考,我們都盡量做到全批全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在班上評講,及時反饋,注重講解,對每次作業都是精心的選擇,注重知識點的突出及基礎的理解,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識覆蓋面,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由專人負責出題;

更好更嚴格地抓好備課組建設,特別是從備課組成員的思想入手,要不滿足于現狀,做到精益求精。強化對課程改革的有關方針和政策以及有關資料的學習,掌握更多的信息,為今后的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強化備課組內的教研、討論氣氛,通過討論、交流,使備課組成員的知識、理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一學年來我們高一地理備課組的同志都在竭心盡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且大膽推陳出新,在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的’備課組一定牢記自己的使命,服從學校的安排,服從大局的考慮。在新的學年里,我們備課組將始終堅持不驕不躁的優良作風,不斷創新,將工作做得更好,在未來的教學中,爭取更大的進步。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10)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11)

地球運動規律

(1)注意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義等方面比較自轉與公轉的差異,側重理解太陽日與恒星日的差異、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難點內容。

(2)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極星的地點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極星的仰角等于當地緯度。

(3)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雖然從南、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時針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東。

(4)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別。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篇12)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判斷南北半球,判斷熱量帶,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_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_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_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干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241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操天天操天天 | 自拍偷拍制服丝袜 | 在线观看日韩视频 |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a毛片手机免费播放 | 六月激情综合 | 人人干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三区 | 国产第三区 | 欧美 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 欧美一区2区三区4区公司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dvd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久热国产在线 | 国产成人在线播放 |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观看 | aⅴ视频在线免播放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 蜜桃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免费在线播放 | 人人人免费人人专区人人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网 | 成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第1页在线播放 | 日本一二区免费 | 免费a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 天天综合久久久网 | 男人深夜影院 |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视频网站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噜噜 | 高清一区在线 | 不卡免费视频 | 日本黄在线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 | 人喾交性专区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