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视频_亚洲午夜一区_亚洲女人天堂色在线7777_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_成人7777_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計劃總結網 > 考試 > 學歷類考試 > 高考頻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地理 >

高考地理常考知識點歸納

時間: 麗菲 高考地理

(一)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的自然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有著制約作用。

(二)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據有關資料,了解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氣候變化,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2、正確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對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人類應如何緩解全球氣候變暖。

(三)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了解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概念、分類),理解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并具有社會與自然的雙重屬性。

2、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應有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

(四)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認識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危害),了解這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災減災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從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地勢四個方面概括.

例如亞洲地形特征:地勢中高周低;地形復雜、山區面積廣大、平原狹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區;地面起伏極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高山,東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2)自然環境特征——從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國西北地區:

屬溫度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植被覆蓋率低、自東向西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積廣大;河流少、徑流量小且多為內流河、內流湖;

(3)氣候特征——從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年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節變化),四季的變化(冬夏季節的長短)等方面概括.

A、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國氣候特征: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大

(4).河流水文特征——從流量的大小、水位的.變化(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結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敘述

長江水文特征:

長江流域為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河流徑流量大;有較明顯的汛期與枯水期,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植被覆蓋率較高、含沙量小:無結冰期;上游流經山區、河流落差大、水能豐富

(5)河流水系特征——從流域面積、長度、支流、流向、河網密度、水系輪廓等方面概括:

長江水系特征:

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注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是我國最長河流;流域面積廣大,是我國流域面積河流;徑流量豐富;上中游支流眾多、河網密集;是典型的樹枝狀水系

(6).農業生產特征——從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和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所占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專門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東北平原的農業生產特征:

以商品谷物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和高粱;單產高;農產品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生產以國營為主,是我國優質玉米的主要產地等。

(7).工業生產特征——從工業的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方面概括.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恒星系統)——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外部:

(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自身:

(3)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響:發出電磁波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發出高能帶電粒子——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

影響地球氣候、災害——水旱災害,誘發地震

4.自轉、公轉的特點

5.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3)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晝夜長短的變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

(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3)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5)直射問題:一年之中,有兩次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之間,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緯回歸線。沒有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分別到達南北極的緯度。

(6)日出日落:晝夜長短。日出變早,日落同程度變晚。(7)影子問題:太陽高度角變小,影子變長。

8.四季的變化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9.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

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的三大類

(1)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2)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3)變質巖(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巖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

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冰川侵蝕(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3)大氣垂直運動

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

(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

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與氣候(干濕冷熱),地圖冊)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

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

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

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氣。

7.水循環(循環示意圖)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

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環境治理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

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2.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問題

(1)環境污染:水、大氣(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酸雨、氣候變化)、土、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物質、海洋污染

(2)生態破壞: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破壞(森林、濕地)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基本原則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循環經濟——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遙感: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資源普查:礦產、生物、水資源。

環境災害監測:環境監測,災害預警。

特點和優點:

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導航中,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功能

處理地理空間數據,地理空間信息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

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環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規劃。

4.數字地球的基本含義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2)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

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土地利用)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

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2.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熱、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

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典型地域: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

特點:小農經營以家庭為單位;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

(1)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3)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游,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硅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

(1)全球氣候變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

(2)酸雨: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國——硫酸型酸雨,發達國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層破壞:廠礦企業、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設備等,排出大量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重金屬污染、水體的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污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包括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1.重要性

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動。

(1)政治意義——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2)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

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郵政(傳遞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遞聲、像、圖等,包括電報、電話、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

(1)穩定的商品來源區

(2)穩定的銷售區

(3)交通發達

十、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

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陸域條件(筑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托)

4.機場建設

(1)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3)要避開低濕地點;

(4)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公路建設

(1)平原地區: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2)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超市、連鎖店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區域地理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區域(區域劃分,有無明顯界限)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2.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1)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3)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4)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后期:

(1)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

開采條件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2)調整產業結構;

(3)“三廢”的治理

3.流域的發發——以田納西河為例

田納西河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

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區域聯系與區域發展

1.西氣東輸

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

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

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2.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并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高考地理知識點提綱

1、意大利工業小區模式: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有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它的基本特點:

①以中小企業為主;

②以輕工業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

④生產高度專業化;

⑤企業分布于小城市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2、傳統工業區當前發展狀況:

(1)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衰落,急需改造。

3、德國魯爾工業區:

(1)主要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較少,需由法國和瑞典進口);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廣闊的市場。

(2)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過于單一;

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3)整治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

②發展第三產業;

③調整工業布局;

④完善交通網絡;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4、新工業區基本特征:

(1)時間新:出現于二戰后;

(2)地區新:形成于無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

(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4)部門新:以出口型輕工業或高科技電子工業為主。新工業區主要包括兩種類型:

①以新興工業即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工業區,如美國硅谷、德國慕尼黑、日本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

②以出口型輕工業為主的出口型工業區,如意大利薩索洛、普拉托。

5、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都屬于傳統工業區,它們的主要特征:

(1)建立在豐富的煤炭、鐵礦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

(2)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

(3)以大型企業為核心。

6、美國硅谷電子工業區:

(1)主導區位:科技、環境、交通。

(2)主要優勢:

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

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發達,人才集中;

④便捷的交通;

⑤穩定的市場(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定貨);

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3)主要特點:

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②增長速度較傳統工業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

③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占比例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418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xbxbxbxb大片 | 国产主播第一页 | 日韩黄色视屏 | 亚洲综合视频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欧美在线91 | 免费在线色视频 | 黄色激情在线 |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 日本啊啊啊 | 久久只有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 | 成人在线观看网址 | jizz美国|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 毛片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久久99爰这里有精品国产 | 日本一二区免费 | 热热九九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 久久99久久成人免费播放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 青草青青在线 | 成年日韩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 91九色网址 | 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 大色综合色综合网站 | 午夜色站| 亚洲四区 | 免费a级| 久久看| 精品毛片免费看 | 久久精品国产波多野结衣 | 国产永久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天天影视 | 人人爽天天碰天天躁夜夜躁 |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