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的自然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有著制約作用。
(二)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據有關資料,了解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氣候變化,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2、正確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對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人類應如何緩解全球氣候變暖。
(三)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了解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概念、分類),理解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并具有社會與自然的雙重屬性。
2、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應有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
(四)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認識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危害),了解這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災減災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從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地勢四個方面概括.
例如亞洲地形特征:地勢中高周低;地形復雜、山區面積廣大、平原狹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區;地面起伏極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
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
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
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高山,東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2)自然環境特征——從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國西北地區:
屬溫度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植被覆蓋率低、自東向西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積廣大;河流少、徑流量小且多為內流河、內流湖;
(3)氣候特征——從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年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節變化),四季的變化(冬夏季節的長短)等方面概括.
A、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國氣候特征: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大
(4).河流水文特征——從流量的大小、水位的變化(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結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敘述
長江水文特征:
長江流域為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河流徑流量大;有較明顯的汛期與枯水期,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植被覆蓋率較高、含沙量小:無結冰期;上游流經山區、河流落差大、水能豐富
(5)河流水系特征——從流域面積、長度、支流、流向、河網密度、水系輪廓等方面概括:
長江水系特征:
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注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是我國最長河流;流域面積廣大,是我國流域面積河流;徑流量豐富;上中游支流眾多、河網密集;是典型的樹枝狀水系
(6).農業生產特征——從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和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所占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專門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東北平原的農業生產特征:
以商品谷物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和高粱;單產高;農產品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生產以國營為主,是我國優質玉米的主要產地等。
(7).工業生產特征——從工業的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方面概括.
高考地理知識點匯總
1.晨昏線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
在日照圖上,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時間管理,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4.晨昏線的移動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范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知識點總結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于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高考地理知識點梳理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干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堿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