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
在高二的生物學學習中,我們會遇見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減數_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_在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_次。減數_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7、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8、減數_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_
9、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0、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_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著配子遺傳給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_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2、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13、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4、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
15、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16、DNA分子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17、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之中,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8、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19、RNA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為轉錄。
20、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2】
通過激素的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4、激素調節的實例:實例一、血糖平衡的調節,(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課本P28)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并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低血糖病;過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癥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7)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凡是叫做反饋調節。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它對于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
正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
實例二、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5.激素調節的特點:
1)微量和高效
2)通過體液運輸
3)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3】
一、實驗證據——半保留復制
1、材料:大腸桿菌
2、方法:同位素示蹤法
二、DNA的復制
1.場所:細胞核
2.時間:細胞分裂間期。(即有絲分裂的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3.基本條件:
①模板:即親代DNA的兩條鏈;
②原料:是游離在細胞中的4種脫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過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鏈;③形成子代DNA
5.特點:①邊解旋邊復制;②半保留復制
6.原則: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7.精確復制的原因:
①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
②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復制能夠準確進行。
8.意義:將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4】
1.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從親代DNA傳到子代DNA,從親代個體傳到子代個體。
2.由于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排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3.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包括轉錄(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和翻譯(在細胞質中,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兩個過程。
4.遺傳密碼是指mRNA上的堿基排序。
5.密碼子是指mRNA上的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密碼子有64種,其中,決定氨基酸的有61種,3種是終止密碼子。
6.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方式有兩種:一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二是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7.生物個體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關系是: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在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表現型不僅要受到基因型的控制,也要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5】
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 O、H、N、S、P、Ca、Mg、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 O、H、N; 水 無機物 無機鹽
組成細胞蛋白質的化合物 脂質有機物 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 相關概念:
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 氨基酸分子通式:NH2
|
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
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四、 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五、 有關計算:
① 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 — 肽鏈數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 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第五節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 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系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堿平衡,調節滲透壓。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6】
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于R基的不同。
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折疊方式千差萬別。
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6、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發、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信息,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8、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如圖: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9、DNA、RNA
全稱: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
染色劑:甲基綠、吡羅紅
鏈數:雙鏈、單鏈
堿基:ATCG、AUCG
五碳糖:脫氧核糖、核糖
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體、HIV、SARS病毒
10、主要能源物質:糖類
細胞內良好儲能物質:脂肪
人和動物細胞儲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質:ATP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7】
伴性遺傳
一、概念:
遺傳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因而總是與性別相關聯。
二、xY型性別決定方式:
染色體組成(n對):
雄性:n-1對常染色體+xY雌性:n-1對常染色體+
性比:一般1:1
常見生物:全部哺乳動物、大多雌雄異體的植物,多數昆蟲、一些魚類和兩棲類。
三、三種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
①男>女②隔代遺傳(交叉遺傳)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顯性遺傳的特點:
①女>男②連續發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遺傳的特點:
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孫
附:常見遺傳病類型(要記住):
伴x隱:色盲、血友病
伴x顯:抗維生素D佝僂病
常隱:先天性聾啞、白化病
常顯:多(并)指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知識點
一、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二、穩態
(1)概念: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2)意義:維持內環境在一定范圍內的穩態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3)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8】
一、減數分裂的概念
減數分裂(meiosis)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所特有的細胞分裂方式。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體細胞減少一半。
(注:體細胞主要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新產生的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
二、減數分裂的過程
1、的形成過程:精巢(哺乳動物稱睪丸)
減數第一次分裂
間期:染色體復制(包括DNA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稱聯會),形成四分體。
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交叉互換。
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排列在赤道板上(兩側)。
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末期:細胞質分裂,形成2個子細胞。
減數第二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
前期:染色體排列散亂。
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移向細胞兩極。
末期:細胞質分裂,每個細胞形成2個子細胞,最終共形成4個子細胞。
2、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卵巢
與卵細胞相同點: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是體細胞的一半
三、注意:
(1)同源染色體:①形態、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因此,它們屬于體細胞,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們又可以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并進入不同的子細胞。所以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無同源染色體。
(4)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
(5)減數分裂形成子細胞種類:
假設某生物的體細胞中含n對同源染色體,則:它的精(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可形成2n種(卵細胞);
它的1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2種。它的1個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1種卵細胞。
四、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
特點:受精作用是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來自,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圖像辨析步驟:
1、細胞質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減數分裂中的卵細胞的形成
2、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若為奇數——減數第二次分裂(次級精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極)若為偶數——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
3、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聯會、四分體現象、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一極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一極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后期
注意:若細胞質為不均等分裂,則為卵原細胞的減Ⅰ或減Ⅱ的后期。
基因在染色體上
薩頓假說: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
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
生物??贾R點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2、體液之間關系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堿度、溫度。
6、血漿中酸堿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沖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學好高中生物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2、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真進行觀察和實驗。
3、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9】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征,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于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系。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征),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如何提高生物成績
學生想要提高生物成績,就需要在學習的時候,經常用腦去思考問題。生物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而帶著問題去學習,才會事半功倍。生物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探究生物學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需要學生自己去實驗,在實踐中學習,這樣對于生物知識的掌握會更容易,也會更加全面,成績也會更容易得到提升。
高中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要學會制定計劃,對于熟練掌握的知識,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但對于不理解或是生疏的知識則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學生的學習方法,對于生物成績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合理安排生物的學習,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生物成績的提高同樣離不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學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一定要將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網絡,這樣才能在考試和做題時靈活運用。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知識點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反射?。焊惺芷鳌鷤魅肷窠洠ㄓ猩窠浌潱窠浿袠小鷤鞒錾窠洝鳎ㄟ€包括肌肉和腺體)
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靜息時外正內負
靜息電位→刺激→動作電位→電位差→局部電流
2、興奮傳導
神經元之間(突觸傳導)單向傳導
突觸小泡(遞質)→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有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
3、人體的神經中樞: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干: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級中樞
4、大腦的高級功能:除了對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大腦S區受損會得運動性失語癥: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聽懂別人說話、但自己不會講話
5、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體液調節還有CO2的調節
6、人體正常血糖濃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癥高于1、2 g/L;高血糖癥、嚴重時出現糖尿病
7、人體血糖的三個來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質的轉化
三個去處: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轉化成脂肪蛋白質等
8、血糖平衡的調節
血糖濃度升高,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A細胞分泌),血糖濃度降低
9、體溫調節
寒冷刺激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甲狀腺激素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又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這就是反饋調節。
人體寒冷時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全身發抖(骨骼肌手縮)、起雞皮疙的(毛細血管收縮)
10、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人體各個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細胞
11、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①: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②: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12、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吞噬細胞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
13、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功能、監控和清除功能
14、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如:細菌、病毒、人體中壞死、變異的細胞、組織)
抗體:專門抗擊抗原的蛋白質
15、免疫分為:體液免疫(主要是B細胞起作用)、細胞免疫(主要是T細胞起作用)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0】
1、遺傳學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狀: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舉例:兔的長毛和短毛;人的卷發和直發等。
性狀分離:雜交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如在DD×dd雜交實驗中,雜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DD及Dd)和隱性性狀(dd)的現象。
顯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表現出來的性狀;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現出高莖,即高莖為顯性。決定顯性性狀的為顯性遺傳因子(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如高莖用D表示。
隱性性狀:在DD×dd雜交試驗中,F1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現出矮莖,即矮莖為隱性。決定隱性性狀的為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如矮莖用d表示。
(2)純合子:遺傳因子(基因)組成相同的個體。如DD或dd。其特點純合子是自交后代全為純合子,無性狀分離現象。
雜合子:遺傳因子(基因)組成不同的`個體。如Dd。其特點是雜合子自交后代出現性狀分離現象。
(3)雜交: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個體之間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的個體之間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測交:F1(待測個體)與隱性純合子雜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見問題解題方法
1)如果后代性狀分離比為顯:隱=3:1,則雙親一定都是雜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狀分離比為顯:隱=1:1,則雙親一定是測交類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狀只有顯性性狀,則雙親至少有一方為顯性純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離定律的實質:減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離。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1】
1、兩對相對性狀雜交試驗中的有關結論
(1)兩對相對性狀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
(2) F1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等位基因一定分離,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且同時發生。
(3)F2中有16種組合方式,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結論只是符合親本為YYRR×yyrr,但親本為YYrr×yyRR,F2中重組類型為10/16,親本類型為6/16。
2、常見組合問題
(1)配子類型問題 如:AaBbCc產生的配子種類數為2x2x2=8種
(2)基因型類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后代3種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種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種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雜交后代有3x2x3=18種類型。
(3)表現類型問題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現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后代2種表現型 Bb×bb后代2種表現型 Cc×Cc后代2種表現型
所以其雜交后代有2x2x2=8種表現型。
3、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減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2】
第一節病毒
病毒的種類。
1、根據它們寄生的細胞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
第二節細菌
基本形態
(1)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為單球菌、雙球菌、四聯球菌、八疊球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
(2)桿菌:細胞形態較復雜,有短桿狀、棒桿狀、梭狀、月亮狀、分枝狀。
(3)螺旋狀:可分為弧菌(螺旋不滿一環)和螺菌(螺旋滿2~6環,小的堅硬的螺旋狀細菌)。此外,人們還發現星狀和方形細菌。
第三節真菌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體現在四個方面:
①食品制作。即發酵原理的應用,發酵就是有機物在一定溫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類分解成某些產物的過程
②食品保存。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3】
第一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1、2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一、相對性狀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的形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為方式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1、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
顯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1表現出來的性狀。
隱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1沒有表現出來的性狀。
附:性狀分離:在后代中出現不同于親本性狀的現象)
2、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
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決定1對相對性狀的兩個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上)。
3、純合子與雜合子
純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能穩定的遺傳,不發生性狀分離):
顯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
隱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
雜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不能穩定的遺傳,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
4、表現型與基因型
表現型:指生物個體實際表現出來的性狀。
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關系:基因型+環境 → 表現型)
5、 雜交與自交
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間相互配對的過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體間相互配對的過程。(指植物體中自花傳粉和雌雄異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測交: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可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屬于雜交)
二、孟德爾實驗成功的原因:
(1)正確選用實驗材料:一豌豆是嚴格自花傳粉植物(閉花授粉),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
二具有易于區分的性狀
(2)由一對相對性狀到多對相對性狀的研究 (從簡單到復雜)
(3)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4)嚴謹的科學設計實驗程序:假說-------演繹法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4】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01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3、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4、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 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2、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3、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02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ATP的結構簡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水解時,由于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與ADP的轉化
03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過程(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六、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
1、作物栽培時,要有適當措施保證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糧油種子貯藏時,要風干、降溫,降低氧氣含量,則能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鮮時,要低溫或降低氧氣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抑制呼吸作用。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5】
一、認識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個體。區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應激性、生長、繁殖、新陳代謝(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還有: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都能進行呼吸
(3)生物都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5)有遺傳和變異;
(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7)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8)有嚴整有序的結構。(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細胞構成。)
3、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舉例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這些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環境)。
2、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生態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
(2)生態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生物因素: 陽光、溫度、水分、空氣、土壤等。另一類是生物因素:(植物、動物、微生物)或(競爭關系、捕食關系、互助關系等)或(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3、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能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理解成變得環境怎么樣啦):
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凈化空氣。
②有害的一面:蝗蟲啃食莊稼,蚊蠅傳播疾病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可以理解成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它怎么樣啦):例如:青蛙冬眠(溫度);仙人掌的葉退化為刺(水分)等。
適應方式:保護色、擬態、警戒色、假死或自殘等
三、生物學
1、生物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調查、實驗、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實驗法。
2、實驗法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其中
①制定計劃要注意變量和設置對照組
②任何探究活動的開始都是提出問題的。
3、生物學發展歷程:(略)
四、光學顯微鏡
一、生物和細胞
1、說出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目鏡的倍數×物鏡的倍數=放大倍數。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
(2)顯微鏡下呈現的像為倒像,所以像在視野的哪一方,要將像移到中央,玻片就繼續往哪一方移。
(3)當光線強時,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鏡;當光線弱時,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鏡。
(4)從低倍鏡轉向高倍鏡,視野變暗,細胞數目減少。
(5)當鏡頭有污點時,使用擦鏡紙擦鏡頭。
(6)先使用低倍鏡,再使用高倍鏡;先使用粗準焦螺旋,再使用細準焦螺旋。顯微鏡對光完后,視野是雪白色的。
(7)粗準焦螺旋還可以調節鏡筒的高度。在轉動粗準焦螺旋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
①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
②滴一滴生理鹽水在載玻片中央
③取口腔細胞
④將口腔細胞涂抹在生理鹽水中
⑤蓋上蓋玻片
⑥染色
(9)制作洋蔥臨時裝片的步驟:
①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
②滴一滴清水在載玻片中央
③取洋蔥表皮細胞
④將表皮細胞放在清水中
⑤蓋上蓋玻片
⑥染色 (生理鹽水的作用:①保持細胞正常形態;②維持細胞正常生理功能)
2、區別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學會繪圖
(1)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共同擁有三個基本結構是: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2)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了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注意:動物和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但是上圖中沒有畫線粒體。
(3)細胞結構的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細胞呈現方形) 細胞膜:保護作用和控制物質進出(物質交換) 細胞質: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包括
線粒體,葉綠體,液泡等
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遺傳物質 線粒體:呼吸作用的場所,能進行能量轉換 液泡:含有細胞液,各種色素,糖分等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含有葉綠素,使葉子呈綠色。
(3)繪圖注意事項:
①圖的大小適當,位置一般稍偏左上方;
②一般使用3H或2H 的鉛筆
③圖由點線組成,較暗的地方用細點表示,不能涂;
④字盡量注在圖的右側,用尺引出水平的指示線,然后注字;
⑤在圖的下方寫上所畫圖的名稱。
二、細胞的生活
1、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1)細胞中含有的物質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
①有機物:糖類、脂肪、蛋白質等;
②無機物:水、無機鹽、氧等。
(2)植物細胞含有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兩種能量轉換器,動物細胞只含有線粒體一種能量轉換器。葉綠體能夠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而線粒體則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把其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
(3)除病毒外,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2、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遺傳物質。細胞核內含有染色體,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遺傳的主要物質。
3、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1)動物細胞分裂過程:細胞核分裂為二→細胞膜向四周凹陷→細胞質分裂為二→形成兩個新細胞。
(2)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細胞核分裂為二→兩個新核之間形成細胞膜→形成細胞壁→形成兩個新細胞。
(3)細胞核最先分裂;植物和動物細胞分裂的細胞膜分裂不同。
(4)細胞分裂的特點:細胞核里的遺傳物質經過復制而平均分配,保證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也就是原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經過分裂形成的2個新細胞也有23對染色體)
三、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1、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
(1)人體的生長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經過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細胞群,相同的細胞群就形成了組織。
(2)人體和動物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或動物體
(3)人體的四大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八大系統:消化、呼吸、運動、神經、泌尿、生殖、循環、內分泌系統
2、描述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
(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2)植物的組織主要有:保護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營養組織等
(3)共有六大器官:根、莖、葉(這三者是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三者是生殖器官)
3、細胞的分化
在發育過程中,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細胞在功能、形態、結構上逐漸發生變化的過程,這就是細胞分化。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三、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概述植物有哪些類群,并能區分這些類群
生物圈中已知的綠色植物有30多萬種,它們可以分成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前面三種屬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的受精過程離不開水,而種子植物可以)
植物:蔥、蒜、竹子、水稻、小麥等)雙子葉:兩片子葉、直根系、網狀葉脈。(代表植物:白菜、桃樹、花生、大豆等)。我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
2、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說明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
①植物生活需要水:
a水是生物體重要組成原料;
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水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
d水能保持植物挺立的狀態;
e水能調節植物體溫度。
②植物生活需要最多的三種無機鹽:氮、磷、鉀
氮:使植物枝葉繁茂;磷:促進幼苗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前成熟;
鉀:使莖桿健壯抗倒伏,促進淀粉形成。
(2)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舉例說明蒸騰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
①定義:在溫暖、有陽光照射的條件下,植物體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汽形式散失到體外,這種生理過程叫蒸騰作用。
②場所:葉片的氣孔
③蒸騰作用的意義:
a蒸騰作用是植物散失體內水分的主要方式;
b它可以降低葉面的溫度,防止葉片被陽光灼傷;
c它可以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d促進根從土壤中不斷吸收水分,并促進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e蒸騰作用使得水能從根向上流向莖,相當于一個拉力。
④農業上的應用:移栽幼苗時,為了提高成活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在陰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遮陽:剪去一部分枝葉等。
3、被子植物的一生
(1)描述種子的結構和萌發的條件、過程
①種子的結構:
子葉(2片,儲存提供營養)
大豆 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雙子葉)胚種皮和果皮(保護作用) 胚乳(儲存提供營養)
1片)胚芽 胚胚軸
胚根
胚是種子的主要結構;種子萌發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如果往縱切的玉米上滴碘液,變藍的部分是胚乳。
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②種子萌發的條件:
A自身條件:
a、發育成熟;
b、結構完整;
c、具有生活力;
d、有充分營養;
e、不出于休眠狀態。
B外界條件: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③種子萌發過程:種子吸水→將營養物質轉運到胚根、胚軸、胚芽→胚根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形成根和莖的連接部位→形成莖和葉→胚乳和子葉萎縮
(2)描述根尖的生長過程和根尖的結構
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結構分生區(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
(2)根能不斷地長長是由分生區和伸長區作用 的結果。
(3)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花、果的結構
① 花托(保護作用) 花的 花萼(由萼片組成)柱頭
雌蕊花柱
子房(含有胚珠,胚珠中含有卵細胞) 花藥(含有花粉,花粉中含有精子)
花絲
花蕊是一朵花的最重要的結構。含有雌蕊才能結果,因為子房發育成果實,所以雌花和兩性花才能結果。
②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必須經過傳粉和受精作用兩個過程。
A花藥里散發出的花粉以一定方式傳送到雌蕊的柱頭上,叫做傳粉。
B花粉落在柱頭上,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長出花粉管,花粉管到達胚珠 和胚珠里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這叫做受精作用。(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叫雙受精,被子植物特有)
果實和種 子的形成
受精后萼片、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
發育成
子房
子房壁果皮發育成
果實
必修二生物知識點總結【篇16】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認識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二、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為準,上達10千米,下達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氣圈中主要有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類,以及細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內
c.巖石圈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3、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條件:營養物質、水、空氣、陽光、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4、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是綠色水庫、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6、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光、溫度、水分、空氣等等。
(1)植物和人體內各種物質的運輸需要水
(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進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動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氣中的氧氣,也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當環境中的幾個或者一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4)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響。
生物之間的關系: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影響環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和諧發展。
四、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生產者:能夠直接制造有機物(如:植物)消費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如:動物) 分解者:能夠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如細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物質和能量。
3、食物鏈與食物網 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而形成的關系。
例如:草兔子狼
(1)食物鏈一定是從生產者開始
(2)食物鏈中的箭頭表示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
(3)食物鏈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分解者不參與形成食物鏈
食物網:食物鏈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的網狀結構。
(在食物網中數食物鏈時,從生產者到最后一級消費者,才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會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
4、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說明題)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一、練習使用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P36)
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 取鏡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
(2) 對光:升、轉、看、調
(3) 觀察:放、壓、降、看、升、看、調
(4) 整理
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7cm左右處,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cm距離)。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
觀察: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雙眼睜開,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實驗完畢,應該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把物鏡偏轉到兩旁,目鏡放回鏡頭盒,把鏡筒緩慢下降到最低處,再把顯微鏡放入鏡箱內。
3、幾點重要的結論: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2)顯微鏡物象和實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從目鏡內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將視野中的某個方向的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個方向移動(例如:要將視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動),如果是將視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個方向,就將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動。
(4)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看到細胞數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線越亮;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看到細胞數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線越暗。
(5)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反比”,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
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正比”,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6)視野中的污點有三種情況:物鏡上,目鏡上,裝片上。移動目鏡,如果污點隨之移動,則污點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隨之移動,則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如果前兩次都不能移動污點,則污點在物鏡上。
(7)光線依次要通過反光鏡、光圈、通光孔、玻片標本、物鏡、鏡筒、目鏡,才能進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清晰,換上高倍物鏡后物像模糊不清,應用細準焦螺旋進行調節。
(9)轉換物鏡時,應轉動轉換器的邊緣,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動物鏡。
(10)鏡頭臟了,只能用擦鏡紙擦拭。 二、模仿制作臨時裝片
1、重要的注意事項:材料要薄而透明;蓋蓋玻片時要一邊先接觸水滴,再緩慢放下,避免出現氣泡。
2、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準備: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蓋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觀察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則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動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
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1)準備:擦、滴(生理鹽水)
(2)制片:刮、涂、蓋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見的玻片標本
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葉的橫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個體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蟲裝片
三、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植物、動物和人體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
人體的各項功能都是由細胞或多個細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細胞都能顯示出生命的各種屬性,在它們之中進行著新陳代謝活動。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細胞里進行的,細胞內還一直進行著呼吸作用。一切復雜的瞬息萬變的生命活動都是在細胞內進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自我繁殖。細胞能通過分裂不斷地產生新的細胞,細胞和生命一樣,表現出生長、衰老、死亡的過程。這一切說明,細胞是生物體最小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1、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細胞壁:透明,保護和支持細胞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細胞質:含有大量的物質,里面有葉綠體、液泡,液泡中充滿細胞液
能流動,從而加速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植物相鄰細胞通過胞間連絲相聯系,互相交流營養物質。
2、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細胞質:能流動,可以加速與外界的物質交流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3、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細胞
(1)分裂的過程:
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使細胞數目增多。 分裂時,細胞核先分裂,然后質分裂(植物:在原來細胞的中部,逐漸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動物: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縊裂成兩個); 細胞的生長表現為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逐漸長大,使細胞體積增大,(植物)生長時先出現很多小液泡,最終合并為一個大液泡。
(2)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是:先加倍再減半,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
(3)生物體的生長表現在:細胞生長(體積增大)和細胞分裂(數目增多)
(2)植物細胞的液泡中含有細胞液,細胞液的成分有水、無機鹽、糖分、色素等。
細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細胞是動、植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一、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葉綠體: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線粒體:將化學能釋放
二、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1、細胞核中有一些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染色體。
2、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
3、DNA是雙螺旋結構,它是細胞核中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DNA的片段。
4、遺傳信息是生命體內每一個細胞中所包含的具有指導身體發育的全部信息。這些信息儲存在DNA分子中,而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
3、細胞是物質、能量和遺傳信息的統一體
第三章 細胞是怎樣構成生物體
一、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1、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逐漸發生了變化,即細胞分化,從而形成不同的組織。
2、組織:由許多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起來在一起而形成的細胞群。
3、組織的形成是細胞分化的結果。
1、保護組織:由表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蔥鱗片葉表面)
2、營養組織:細胞壁薄,液泡較大,有儲藏營養物質的功能;含有葉綠體的營養組織還能進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
3、分生組織: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構成。其細胞的特點是:細胞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再由這些細胞分化形成其他組織。
4、輸導組織:導管和篩管,導管能夠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能夠運輸有機物。
四、生物體結構的層次性: 動物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五、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的結構層次
1、綠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長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
2、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細胞組織 器官植物體)
細胞:植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疏導組織、營養組織、機械組織
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 如: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3、綠色開花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組成
六、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的結構層次
1、人體的生長發育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
2、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系統,進而形成人體。
細胞:動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以某種組織為主。 如:心臟、肝臟、脾臟、大腦、肱二頭肌 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的多個器官的總和。例如:人體的八大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下,八大系統協調配合,共同完成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
七、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1、單細胞生物:身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2、大多數單細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環境中3.一個細胞就可以完成獲得營養、氣體交換、排出廢物等各種生命活動
4、生活中的單細胞生物:細菌、單細胞真菌(如:酵母菌)單細胞動物(如:草履蟲、眼蟲、變形蟲) 單細胞藻類植物(如:衣藻)等
5、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觀察草履蟲:
(1)將載玻片擦拭干凈,吸取表層的(氧氣豐富)培養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2)在玻片中的培養液中放幾絲棉花(限制草履蟲運動,便于觀察),再蓋上蓋玻片
(3)草履蟲的結構圖
(4)草履蟲的應激性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一、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 玉米種子:
種皮:保護內部結構 種皮:和果皮緊貼在一起,保護內部結構
子葉:2片,肥厚,貯存營養物質 胚乳:貯存營養物質
胚 胚芽:發育成莖、葉 子葉:1片,不肥厚,轉運營養物質
胚軸:發育成連接根、莖的部分胚 胚芽:發育成莖、葉
胚根:發育成根胚軸:發育成連接根、莖的部分 胚根:發育成根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是種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構成。
菜豆和玉米種子都有種皮和胚,不同點是:玉米種子有胚乳,貯存營養成分,子葉1片,轉運營養物質;菜豆種子無胚乳,子葉2片,貯存營養。
雙子葉植物:種子的胚具有兩片子葉,無胚乳,例如:蠶豆、花生、大豆、菜豆
單子葉植物:種子的胚具有一片子葉,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麥、高粱、玉米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種子的萌發
1、種子萌發的條件 自身條件:種子是完整的、活的,種子不在休眠狀態
外界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一定的水分
2、種子的萌發的過程:
種子吸水膨脹-- 物質變化:種子貯存的有機物轉化為可溶于水的物質 (菜豆:子葉里的營養物質轉變為能夠溶于水的物質,并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
玉米:胚乳里
胚根 根; 胚軸連接根和莖的部分; 胚芽莖和葉
3、種子的休眠:種子成熟以后、一段不能萌發的時期。
4、種子的壽命:受外界條件的影響
5、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二、植株的生長
1、幼根的生長:(根的結構: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根毛區)
1)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
2)根尖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功能: 成熟區: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因為表皮細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擴大了與土壤的接觸面積)伸長區:細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長(細胞體積增加),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也能夠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使根的長度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