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生物必考知識點
1、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
1)種類的多樣性;
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
3)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魚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
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魚在游泳時,靠軀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后,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后緣流出。
13、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氣體交換: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鰓絲中Co2—水中。
15、魚的主要特征: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
1)比較干燥;
2)晝夜溫差大;
3)缺少水中的浮力;
4)有氣態的氧;
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
3)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
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恒溫動物比不恒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于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初中如何學好生物
一、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后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
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對于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于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為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
二、復習和作業
每節課上,一般老師都要留一定量的作業,這些作業的內容多是講課的重點內容,是應該認真對待的。作業的過程就是復習鞏固聽學知識的過程,但是,很多同學把作業僅僅當成是一種任務,甚至當成是個負擔。
因此,急急忙忙趕完作業,就認為當天的任務完成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學習的幫助是微小的。無論課上老師是否留有作業,課下都應該先進行復習,及時將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復習一遍,這可以加強記憶,克服遺忘。
心理學家對遺忘和記憶都進行過實驗和研究,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即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三、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系、知識的系統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偨Y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綱要法。
生物考試技巧
1、考前調整好心態
考前心態要調整好,相信自己: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應考準備。反復暗示自己:“我有實力,我會成功,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中考就是見證自己成功的時刻。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卷,沒什么不可能?!?/p>
2、審清題意明確要求,注重細節
審題就是解題的開始,考生在開卷前領到生物試卷時,先對試卷進行整體感知,看看這份試卷共幾頁,總題量是多少,分哪幾大部分,有哪幾種題型。這樣不僅可以防止試卷錯誤,盡早調換,避免不必要的的損失,而且通過這樣對全卷作出整體把握,能盡早定下作戰方案。
答題前,要認清答題卡正反面,發現答題卡字跡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現象,要立即向監考員報告。保持卡面清潔,不要將答題卡折疊,弄破,嚴禁在答題卡上的圖像定位(黑方塊)周圍做任何涂寫和標記。
3、解題時避免落于思維陷阱
做任何一道題,要得到正確的答案,考生們還需克服思維定式,防止“生路熟走”,落入“陷阱”,有些試題已知條件是命題者對考生平時做過的試題稍作改動后命制而成的,這類題最具欺騙性,乍看像“熟題”,實際上“改頭換面了”,其目的在于檢驗考生是否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審題粗心大意,僅憑經驗做題,就很容易犯思維定式的錯誤。因此,越是“熟題”,越要警覺細心審題,準確的獲取信息,做到“熟路生走”,才能準確作答。答無定法,一道題有時使用一種方法,有時可以使用幾種方法來解答。
4、完成選擇題得分技巧
解答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綜合分析法。對于一些不易直接決斷出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常要細心分折,嚴謹的推理,正確的判斷,找準關鍵詞,挖掘出隱含條件。試題的題干中常有一些關鍵詞,如最、至少、主要、直接、基本、根本等。在讀題時把關鍵詞標注下來,有助于做題??忌鷤円朴趶倪@些關鍵詞中找出突破點,從而確定出正確的選項。
5、注重書寫與表達技巧
據統計,中考非選擇題是答題失分比較嚴重的一方面,體現在書寫與表達這方面,所以考生要規范生物學專業術語作答等,注意規范書寫,字跡要端正,不能漏字和寫錯別字,特別是涉及初中生物專用術語回答時,一定要用適合的專用術語,力求精確、全面。如“對照”不能寫成“對比”、“呼吸作用”不能寫成“呼吸運動”,“鰓”不能寫成“腮”等。
6、預留檢查時間
作答完畢后要預留少許時間,檢查答案,檢查答案的目的是復查答案是否寫錯,是否遺漏,是否有什么概念性、常識性錯誤,是否審題存在什么偏差等,防止由于無所謂的粗心失誤而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