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整理
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整理
一、文藝復興運動
1.時間:最早興起于14世紀意大利,15至16世紀擴展到歐洲其他地方。
2.首先發生的地點: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義
4.方式: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的陳腐說教。
5.實質: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詩人但丁:文藝復興先驅,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著有長詩《神曲》,率先對教會提出批評。
(2)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成就是繪畫,代表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3)英國大戲劇家、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7.意義: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新航路的開辟
1.目的:去東方尋找財富。
2.最早開辟新航路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古巴和海地。誤認為是亞洲的印度。
4.意義:
A: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B: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C:給亞非拉許多國家帶來了殖民災難。
九年級歷史上冊易混易錯知識點
1、大河文明以農耕為主,四大文明古國都屬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以商業為主,代表國家古希臘、古羅馬。
2、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漢謨拉比法典》;古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有:《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園。
3、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是奴隸主專享的民主政治,并不是針對全體國民。
4、古希臘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只有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
雅典的民主政治本質上是奴隸主的民主
5、西方文明之源是古希臘。
6、羅馬通過布匿戰爭(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于公元前2世紀稱霸地中海,2世紀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7、《漢謨拉比法典》和種姓制度的實質都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8、古代文明傳播方式有兩種:暴力沖突和和平交往。
被稱為東西文化交流使者的是:阿拉伯人;
暴力沖突的事例有亞歷山大東征等;和平交往的事例有絲綢之路等。
9、西歐莊園土地分為兩部分:直領地和份地;
10、西歐城市爭取自治的常用手段有: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其中最典型的城市是法國的瑯城。
11、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指大學的興起
12、《羅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
13、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14、默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15、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改進與傳播。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共同的有:出現雇傭關系;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6、文藝復興運動是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而不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新興起。
17、《權利法案》重在限制王權;《獨立宣言》重在謀求獨立;《人權宣言》重在反對封建專制等級制度,倡導自由民主。
18、美國誕生的標志是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不是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9、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珍妮機的發明;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21、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首先開始于意大利的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18世紀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義,核心國家是法國。
23、美國誕生的標志是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都體現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
24、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標志是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轉折點是1777年的薩拉托加戰役。
25、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歐洲封建勢力遠遠強于資產階級勢力。
26、1871年的巴黎公社的性質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馬克思主義推動的事件是巴黎公社而不是憲章運動。
27、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8、受文藝復興影響的典型事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受啟蒙運動影響的事件有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無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九年級歷史上冊學習方法與技巧
第一、要預習,預習主要是知識準備,即上課前獨立地自學好上課內容。調查結果顯示,預習是最容易忽視的學習環節,只有不到20%的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前預習,預習就是象農民種地要備耕;工廠生產要備料;軍人打仗要備戰一樣。要想學好,學得主動,必須重視課前預習。預習就象戰前的火力偵察,可以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通過預習可能提高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
預習主要是學會閱讀教材,目前在歷史學習中,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存在著一種錯誤傾向即把閱讀教材簡單地理解為背教材。實際上,中學歷史教材的語言是兩種語言,即敘述性語言和結論性語言。敘述性語言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一歷史過程的描述,這部分內容只要了解,而不需要記憶的。如北師大版歷史第3頁的第二自然段“從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持續了近三百年……而這些思想正是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結論性語言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一歷史過程或某一歷史人物的總結和評價等,這部分內容既要記憶,又要理解掌握的。比如:北師大歷史第11頁的最后兩自然段,主要介紹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從正反兩個方面理解。因此,如果不能對歷史教材中的兩種語言進行有效區分,區別對待,一是大大增加了記憶量,增加了負擔,二是對于重點要理解記憶的部分又沒有強化,會降低聽課的效率。
第二、課堂上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于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么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云。如:北師大版七年級復習第一專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關于從秦朝到清朝如何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這一問題:秦朝:三公九卿制;漢朝:建立了中朝;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明朝:廢宰相,設內閣;清朝:軍機處。有很多同學知道有這回事,但是不知道一一對應,以致考試時鬧出了笑話,秦始皇就廢除了丞相,明朝設三公九卿制度等等。
第三、課后要背教材,每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背的時候我建議學生通常先讀一遍要背的內容,然后邊寫邊記憶。過一段時間后,再在腦子里如放映電影一樣地重過一遍。由于記憶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其間伴隨著遺忘,所以在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有必要再對前邊的內容簡略地重復一下。記憶就是這樣在迂回中不斷前進的,效果不錯。在記憶過程中也有多種方法。下面說幾種常用的記憶方法,如記理論性的知識時,要注重理解性的記,通常是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或是引出具體的實例,這樣有助于使干癟的理論的種子在大腦中萌發出芽。如:北師大版九年級第14頁:《剝奪王權保留王位的革命》中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對《權利法案》的理解,就是“國王統而不治”。對于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枯燥,我們就聯系西方一位法學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說“如果英國議會把一份國王的死刑判決書放在女王面前,她也不得不簽字”,通過這句話我們就能想到“虛君”這一特點。如記憶過程性的知識時,可以將自己置于當時的環境中,即幻想出一個場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員,比如北師大歷史九年級第十五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中關于《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作用時,就可以把自己放在當時的環境中,設想自己是黑人奴隸聽到宣言,應該如何做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就很容易理解美國內戰北方勝利的原因了,這也算是一種聯想式記憶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