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知識點梳理
中考歷史知識點梳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舉行: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2)主要內容:選舉__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采用公元紀年。
2.開國大典:(1)舉行: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 “54門禮炮齊鳴28響”表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共領導中國革命28年(1921-1949)取得勝利。(3)節日淵源:青年節源于五四運動;建黨節源于中共一大;建軍節源于南昌起義;國慶節源于開國大典;端午節源于戰國時期愛國者屈原。
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國內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1840-1949)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2)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人民和民族爭取解放的斗爭。(3)中國近代反抗侵略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是抗日戰爭。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談判代表阿沛阿旺晉美。歷史意義: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元朝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一個行政區。新中國,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后設立西藏自治區。
5.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我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2)影響:①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②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③農村開始富裕起來。
6.土地改革:(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直接原因是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3)意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②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③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④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7.一五計劃:(1)實施的目的是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2)簡要經過:開始于1953年,到1957年完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捷報頻傳。(3)基本任務: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1957年。“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的“一橋”指武漢長江大橋,“天塹”指長江。(5)影響:我國形成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8.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第四部憲法。
9.中共八大:1956年,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0.“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1)錯誤發動運動的原因:由于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
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2)性質是“左”的錯誤。(3)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4)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使得黨和國家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學習歷史的竅門
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時候,歷史知識點不是不需要記憶,而是需要去理解。我們能夠理解某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記。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單獨閱讀書上的文字,還不足以真正理解了這些歷史內容。我們可以借助地圖、表格、繪畫,以及改編的故事來理解。
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比較分析法在很多學科得到廣泛應用。歷史比較分析法可以能夠更好的幫助你理解和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力。如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對比;英國、法國、美國、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
地圖和圖表的使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歷史讀本都配有大量的地圖、表格和繪畫。這些設計有助于學習者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歷史。地圖可以清晰的看出歷史的地理沿革、關隘位置、行政區劃。一般來說,歷史表格主要是對某些歷史事實的歸納和總結,有時候會采用經濟學和統計學的方法。
對人名、地名的記憶。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不是很好記憶,或者記在后面,忘記前面了。我們可以把某一個歷史人物與相關的事件聯系起來,這樣就好記憶了。如漢武帝,三次攻打匈奴;派遣張騫出西域;建立察舉制。單一記憶人名、地名難以牢固記憶,需要我們把人物、地名、事件聯系起來。這樣記憶還比較全面些。
如何短時間提高歷史成績
1、 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注,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綱的內容。因為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比如今年廣西歷史選擇題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