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歷史這門科目需要理解和記憶的知識點很多,為了幫助參加中考的考生復習歷史,今天,學習啦小編整理了中考歷史知識點,以供考生復習。
中考歷史知識點(一):三次科技革命
夯實基礎
萬丈高樓平地起,同學們首先要對每一個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都要掌握好、理解透,才能為下一步的綜合復習奠定基礎。切忌囫圇吞棗,吃夾生飯,否則將后患無窮。比如三次科技革命的復習,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確定的世界近代史學習目標中,要求掌握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概念類”知識點是27個,單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占了“珍妮機的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發明、英國工業革命、蒸汽機的改進、大工廠生產”等5個知識點,將近20%。由此可見,工業革命的基礎知識在中考中的地位不能輕視。因此必須首先歸納牢記三次科技革命的概況:時間、發源地、范圍、內容(成就)、開始或結束標志等這些基礎史實,并結合工業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分析科技革命的巨大影響。
提升能力
在把握基礎知識后,同學們可通過縱向(即按時間的順序)復習、橫向(即同類事件或同一時期的事件歸納比較)復習、綜合復習(結合世界史和中國史的知識、歷史和政治知識)來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1、縱向復習: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努力讓知識前后系統化、完整化。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它的影響非常重大,在中考中考查它的影響的可能較大。對此,同學們就可以利用此方法進行歸納,打破單元的界限,按照時間的延續歸納所帶來的一系列的潮流。像世界史第三單元的內容,正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即殖民擴張所引發的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第四單元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即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潮流: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而第五單元正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即分裂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后所引發的世界潮流: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再比如,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使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了一戰。這樣知識就系統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
2、橫向復習:打破單課復習的內容框架,比較歸納同類事件異同點或同一時期出現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比如,比較前兩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兩次科技(工業)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從發明者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和技能,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②從發源地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于英國,約半個世紀后才在各國真正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多源的。③從突破口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
3、綜合復習:包括歷史學科內中外史的綜合復習及跨學科的史政綜合復習。這要求高度綜合,抽象思維,構建宏觀框架。關于三次科技革命,在綜合復習中,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總結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有什么影響?中國喪失前兩次科技革命機會的原因?中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滯后的原因?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影響?并結合今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情況,總結提高科學技術的現實意義。
通過這些復習后要最終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科技意識,科技水平是決定一個國家或民族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重要條件,從而理解科技革命對大國興衰的影響,中國的命運自不用說,英國的命運更能體現出這一道理,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興起,英國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從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由于英國不積極吸收這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導致英國發展緩慢,被美國和德國趕上。因此今天的我們必須要順應科技革命的潮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重視科技創新,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這些認識正是政史綜合需要考查的重點部分。
關注熱點
多做近三年的中考試題及各地的模擬題,對重復出現的問題要多加重視,然后圍繞今年的社會熱點關注那些原來不經常考查的內容。比如,近幾年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的試題題量大、考點多、角度廣。第二次工業革命考點較多:
1、圍繞“本茨-汽車”、“萊特兄弟-飛機”、“愛迪生-電器-電燈”三條主線進行的考查是熱門,相關試題比比皆是。就非選擇題而言,沒有單獨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均是將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結合起來,或者是將三次科技革命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的考查。所以提升能力很重要。
2、①涉及到新能源的試題數量較多,主要是圍繞“內燃機-石油”進行考查。②涉及考查電力廣泛應用的試題也有一些,主要是圍繞“貝爾-電話”、“電氣時代”。這些多屬于對識記層次的考查。
除此外也要對以下冷門問題加以注意:一是關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的考查,近年試卷中少有涉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較得出來的,有三個特點:㈠自然科學的成就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發現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㈡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展開,規模更大,發展更迅速;㈢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兩次工業革命在交叉中進行。二是隨著近幾年我國火車幾次提速的社會熱點,讓我們再次認識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正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著新的變化。對于火車交通工具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中考有可能從科技再創新發展的角度進行考查。三是隨著近幾年社會對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培養的關注,了解科學家、發明家對歷史的貢獻,培養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也有可能在政史綜合部分有所涉及。
中考歷史知識點(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在世界民族解放斗爭史上,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對“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準確、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解歷史的能力。我們可以從斗爭性、策略性和軟弱性三個方面來理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第一:斗爭性、革命性。從歷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國長期的殖民壓榨、剝削,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種種的壓制,民族資本主義和英國殖民統治者之間,印度民族和宗主國英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從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這塊具有悠久文明底蘊的美麗土地起,印度人民就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領導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國大黨及其領袖甘地代表著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利益,雖然印度的民族資產階級比較弱小,但它所處的地位必然決定了這場運動的強烈的革命性和斗爭性。我們在認識這場運動時應該首先看到這一點,革命性和斗爭性是第一位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策略性、現實性。首先表現在斗爭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對強大的敵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爭武器就是堅持真理與非暴力。用甘地的話說,真理是神,非暴力則是追求真理、即認識神的手段,甘地認為這是強者的武器。這種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學說看起來令人費解,但它卻包含著重要的政治內容,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因為在印度這樣一個種族混雜、宗教信仰多樣、種姓隔離和英國實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國家,“真理是神”實際上是把印度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眾神歸一”,把宗教的神與現實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眾熟悉、了解的語言和形式,喚起人們在真理的旗幟下不分種族、宗教、教派、種姓團結起來。這無疑是印度資產階級借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吸引群眾參加反英斗爭的有效武器。同時因為它提倡非暴力,不僅適應了英國殖民統治下人民被剝奪了武裝的權利,一直受宗教成見麻痹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著議會民主制外衣、富于統治經驗的殖民者接受;不僅能發動群眾,又能始終把群眾運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因而很適合在“一戰”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無產階級世界革命高潮來臨的時代條件下,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既希望利用群眾的反帝斗爭以實現自身的政治經濟目標,又要防止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雖歷遭挫折,卻歷久不絕,并最終迫使英國殖民者撤出印度,應該說,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這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表現在斗爭提出的目標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運動中逐漸提出“獨立”;所謂“自治”就是在隸屬于英國統治的情況下,民族資產階級行使一些權力。這不能簡單理解為它的妥協性。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了半個多世紀,殖民機構基本穩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國在遠東的殖民中樞,殖民統治力量相當強大,要一下子實現“獨立”是不現實的,更容易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反對。而“自治”比較現實,相對而言,它比較溫和,容易被英國接受。而隨著英國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在第二、第三次“非暴力”運動中逐漸提出了完全“獨立”的口號。這種由“自治”到“獨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三,軟弱性、妥協性。當然,甘地把非暴力作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則,明顯地具有種種弊病和缺陷,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如絕對的非暴力不可能實現;貶斥一切暴力,給群眾運動制定清規戒律,不準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縛群眾的積極性;如果只要發生暴力就停止運動,必然挫傷士氣,喪失革命時機,延長革命過程;群眾性自苦和自我犧牲,總有時間和環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鎮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足無謂的犧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眾的蒙昧落后意識,不利于群眾的真正覺醒;等等。
中考歷史知識點(三):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與擴大
【總體結構綜述】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19世紀中期,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鞏固了統治;俄國和日本各自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基礎知識識記】
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獨立后,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矛盾重重。1861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4月,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南方準備充足,北方節節失利。1862年 ,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調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積極性,扭轉了戰局。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通過這次戰爭,美國消滅了奴隸制,維護了統一,形成統一市場,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但是種族歧視現象仍然存在。
林肯???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1809~1865)。他領導了美國人民進行了一場維護進步和統一的正義戰爭,平定了南方奴隸主的叛亂,消滅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2年美國內戰中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并允許黑人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參軍。北方軍隊得到雄厚的兵源,為勝利提供了保證。
《宅地法》?? 美國政府于1862年頒布,規定凡連續耕種國有土地5年的農戶,只需繳納規定的證件費,即可獲得160英畝國有土地的所有權。該法案使大批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從而加速了美國西部開發的進程。同時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使南北戰爭中的北方很快扭轉戰局,獲得最終勝利。
俄國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由于農奴制的阻礙,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社會危機嚴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農奴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可以向政府購買“份地”,這實際上是對農奴的剝削。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殘余。但是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從1868年起在日本明治年間發生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原因和它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認識,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基本觀點,初步形成歷史進步意識。
⑵通過林肯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他個人奮斗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⑶認識到1861年改革是沙皇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次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⑷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認識到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做出變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使國家變得更為和諧有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改革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考試題解析】
例?? [2005年湖北黃石中考題]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卻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說
請回答:①材料中“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分別是指什么?
②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內戰的必然性。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它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什么深遠影響?
解析:①美國獨立戰爭后,南方和北方都迅速發展起來。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經濟。南方使用大量奴隸勞動,北方則是自由雇傭工人。南北雙方圍繞奴隸制存廢的問題,矛盾不斷升級。林肯所說的“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就是指當時的這種情況。
②戰前,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很尖銳:北方需要在南方銷售他們所生產的工業品,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南方則主要從英國輸入工業品;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南方為它提供工業原料,希望南方成為它的原料產地,而南方寧愿將棉花等工業原料輸往英國以換回其所需要的廉價工業品;因為南方需要向歐洲輸出原料,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所以他們希望降低關稅。而北方從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角度出發,希望提高關稅;南方使用奴隸勞動,將大量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北方發展資本主義工業,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隨著“西進運動”,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南北雙方為了新州里奴隸制度是否合法的問題爭執不下,使得本已尖銳的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南方認為自身利益無法保障,蓄謀叛亂。美國面臨分裂的危險,戰爭不可避免。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廢除了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克服了分裂危機,避免了遭到外國侵略,重新淪為殖民地的危險,為日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中考歷史復習提綱
2.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3.2017年中考歷史核心考點
4.初中歷史知識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