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高考語文文言文
先做最后一道語文選擇題(往往落足在對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題。帶著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高考語文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先認真閱讀最后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高考語文文言實詞題答題技巧
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語文古今異義題答題技巧: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文言虛詞題】答題技巧:翻譯這個文言虛詞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翻譯成同一個詞。先理解翻譯所學課文中的虛詞,再比較文段中的虛詞。
聯系高考語文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虛詞比較:每組中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詠懷·夜中不能寐》原文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深夜難眠,起坐彈琴。
注釋
①《詠懷詩》是阮籍生平詩作的總題,不是一時所作。大多寫生活的感慨,不外說人生禍福無常,年壽有限,要求超脫利祿的圈子,放懷遠大。也有對當時政治的刺譏,但寫得很隱晦
②夜中不能寐, 起坐彈鳴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詩》詩句:“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意思是因為憂傷,到了半夜還不能入睡,就起來彈琴。夜中,中夜、半夜。
③薄帷鑒明月:明亮的月光透過薄薄的帳幔照了進來。鑒,照。薄帷,薄薄的帳幔。
④翔鳥:飛翔盤旋著的鳥。鳥在夜里飛翔正因為月明。
⑤北林:《詩經·秦風·晨風》:“鴥(yù)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詞表示憂傷。
⑥號:鳴叫、哀號。
《詠懷·夜中不能寐》原文翻譯
深夜難眠,起坐彈琴。
單薄的幃帳照出一輪明月,清風吹拂著我的衣襟。
孤鴻在野外悲號,翔鳥在北林驚鳴。
徘徊逡巡,能見到什么呢?不過是獨自傷心罷了。
《詠懷·夜中不能寐》詩歌賞析
這首《詠懷·夜中不能寐》詩以半夜無法人睡,起坐彈琴為開頭,雖未直接道出心中的苦悶,但“不能寐“字委婉含蓄地點出彈琴并非因為要欣賞明月清風、美景良夜,而是要排 遣縈懷的憂思。而后,孤鴻的哀號、翔鳥的凄鳴都渲染出一種不安靜而險惡的環 境氣氛,更加襯托了詩人“夜中不能寐”的憂傷。末兩句“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 心”既是寫鳥也在喻人,鳥和人一樣,在月夜里不能人睡而徘徊,有所尋求,而此 時所見的只有使人憂傷的景象。感物興嘆,有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詩人善于運用比興手法,以自然界事物作象征,曲折含蓄地表現當時憂憤悲 傷時的心情,創造出獨特的風格。
本詩凄清悲涼,寄托了詩人無限的憂思,孤獨的徘徊,永恒的悲哀。盡管詩人發出“憂思獨傷心”的長嘆,卻始終沒有把“憂思”直接說破,而是“直舉情形色相以示人”。冷月清風、曠野孤鴻、深夜不眠的彈琴者,將無形的 “憂思”化為直觀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幽寂孤憤的心境。“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詩顯著的特點。這首詩采用動靜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起坐彈鳴琴”是動;清風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動。前者是人的動,后者是物的動,都示意著詩人內心的焦躁。這首詩言近旨遠,寄托幽深,耐人尋味。
縱觀全詩,似是“反復零亂,興寄無端”(沈德潛語),“如晴云出岫,舒卷無定質”(王夫之語),但如果把握了詩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這首“曠世絕作”。“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鐘嶸在《詩品》中對阮籍詩的評價,當是不易之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