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最新資訊
高考期間,總是會有很多高考的資訊不斷地涌現。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最新資訊,供大家參閱!
2017高考最新資訊1
學生請假20天栽秧 老師:準假但得拍視頻
“尊敬的輔導員,由于我們鄰水農村里每年四五月都會回家打菜籽、栽秧子,我們是青壯年勞動力,必須回家,要不然任務恐怕完不成。”4月14日,四川現代職業學院的一位老師在老師的一個交流群眾發出了一段學生的“請假條”,假條中,該學生表示自己來自鄰水農村,四五月的時候會回老家打菜籽、栽秧,而作為青壯勞動力,如果不回家,家中的生產任務就無法完成。對于學生請假20天的這個需求,一群老師開始商量對策,一位老師在群里說,“肯定同意噻,假條批了,但請假20天中必須將每天干農活的情況拍成小視頻,返校時完成1000字的職業素養養成報告,否則按照學籍管理規定處理”。
隨后有老師表示回答“精辟”,但也有老師提出學生“不請假了”,出主意的老師接著說,“不行,必須請,否則就讓父母打電話過來溝通”。
4月18日,學校在官方微博披露,該請假條系四川現代職業學院2016級物業管理專業同學小王(化名)發送自本專業班群。小王在接受學校新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當時也是在網上看到段子,覺得是個不錯的理由,然后發到了班級群里,讓大家樂一樂。
2017高考最新資訊2
北京市屬高校計劃招生7.7萬人
本報訊(首席記者 鄭祖偉)今年,北京市屬高校高招計劃為7.7萬人。日前,北京市教委發布了《關于編制2017年市屬高等學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的通 知》(以下簡稱《通知》)。結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總體要求,通知》要求適當縮減市屬高校招生總規模,重點壓縮高職招生規模。各校具體的招生來源計劃將會在4月底前由各學校制訂完成并提交市教委審核。
壓縮高職招生規模
《通知》顯示,根據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總體要求以及本市生源變化情況,今年將繼續適當縮減市屬高校招生總規模,基本穩定本科層次招生規模,重點壓縮高職(???層次招生規模。
截至去年9月,全市在學校疏解方面已經壓縮市屬高校招生計劃10%,北京化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昌平南口校區、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筑大學和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加快建設,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和低端專業撤并加快實施。
另外《通知》還規定,根據首都人口調控政策和生源狀況優化京內外招生結構,繼續壓縮京外招生規模;在專業調整上,要求各校減少或停止與首都城市發展定位相 左、就業困難的專業招生,并根據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加大緊缺專業人才以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擴大農村專項招生規模
除了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出的調整要求,《通知》還要求擴大地方農村專項招生規模,重點向郊區和農村地區傾斜。據了解,2017年本市將繼續安排落實國家 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680人,今年市屬高校招生還將有計劃向農村考生數量多、升學壓力大的省份傾斜,并繼續開展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 劃300人。
另外《通知》規定,專項培養計劃需要分區縣制訂招生計劃,比如2017年繼續實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各校要嚴格執行“雙培”和“外培”項目分區縣招生計劃,切實提高農村學生接受高水平高等教育的機會。
此外,安排跨省招生的本科高??深A留不超過學校本科計劃1%的招生計劃,用于調節各地統考上線生源的不平衡,預留計劃數及其使用原則在招生章程中體現,向社會公開。
不得惡性搶奪生源
在招生規范上,《通知》要求北京市屬高校嚴格執行教育部于2月底發布的“30個不得”招生工作禁令,即各高校不得發布未經主管部門備案的招生章程或者進行虛 假招生宣傳;不得無計劃或擅自突破計劃規模進行招生或違反計劃管理要求調整計劃;不得違反規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標準錄取考生、拒絕錄取符合條件的考生;不得 在發放新生錄取通知書和新生入學報到環節更改考生錄取專業;不得在新生入學后將藝術類、體育類專業學生調整到普通類專業;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 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不得向中學、考生及家長收取禮金、禮品、有價證 券或與招生掛鉤的任何費用;不得避開省級招辦通過中介機構或學校教師等自行組織生源違規錄取考生。
2017高考最新資訊3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載荷隨天舟一號成功上天
4月20日19時41分,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海南文昌順利發射升空,并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北京理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研制的“空間微流控芯片生物培養與分析載荷”搭乘“天舟”升空,開啟了為期兩周的在軌實驗,高度集成化、自動化的創新載荷裝置將在地面飛控干預下自主完成多細胞多腔室細胞共培養和在軌在線分析檢測任務。
本次搭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生命科學載荷,是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團隊自主創新研制的,也是繼2011年“神八”搭載和2016年“長七”首飛搭載之后,北理工生命科學載荷再次遨游太空。這一高度集成化、自動化的實驗裝置,既要滿足嚴苛的航天搭載要求,還要在無人參與的情況下,全自動地完成神經細胞和免疫細胞的在軌共培養、在線觀測、在線生化分析并進行在線數據處理與傳輸。研究人員通過與地面相同裝置實驗結果的比較,試圖發現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神經與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的新現象新知識。研究結果將有助于預防和保障航天員長期在軌飛行健康,既可以服務于載人航天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還可以服務于人類健康。
全自動多功能創新科學實驗載荷裝置是此次搭載項目的一個重要亮點。該載荷是一個集多細胞生物共培養、細胞影像分析、在軌在線樣品處理和生化分析以及遙操作自動化等多項技術于一體的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平臺,完全由北理工團隊自主研發,并形成多項原始創新技術成果。該項目得到科技部重大科技儀器開發專項的支持,屬于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空間多指標生物分析儀器開發和應用”的創新成果。在年初召開的“天舟一號”任務貨運飛船系統搭載項目研制總結評審會上,專家組對于這個代表空間生命科學載荷最新水平的儀器裝置的創新性以及研制工作給予了高度認可和評價。
看過2017高考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