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政治重點知識點
1.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權利與權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權)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政治自由和權利(基本權利)
4.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
(是選舉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即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
5.享有權利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
(人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都是當家作主的體現)
6.公民先履行義務,后享受權利。(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關系是同時產生而相對應存在的)
7.村民委員會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國家機關,基層政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基層政權)
8.中國共產黨代替國家行使政府職能。(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但不能代替。)
9.政府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經濟活動。(宏觀調控,間接引導經濟活動)
10.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說我國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12.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只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
13.我國的宗教性質已發生了根本轉變。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宗教發生發根本的變化,但宗教的性質仍然是唯心主義)
14、在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國家支持和鼓勵公民信仰宗教。(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15、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社會主義社會)
高考政治重點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文化與社會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5.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如今,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7.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答: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
1.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影響: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2)深遠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文化的多樣性: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所以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答:尊重文化多樣性。
8.文化傳播的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
(2)人口遷徙。
(3)教育: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大眾傳媒: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0.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5.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6.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第五課文化創新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3.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3)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高考政治知識點總結
一、商品和商品經濟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
(2)貨幣
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紙幣的產生和發展;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3)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注:考點中要注意的問題
1、只有商品才有價值,價值是商品所獨有的,有價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價值。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偽劣就不能視為商品。
3、個別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時間與價值無直接關系,但存在間接關系,將會對社會勞動生產率產生重要的影響。商品的價值量有單位商品價值量和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價值量之分,但多數情況下是指單位商品價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這是不考慮供求關系變化情況下,得出價值相等。
等式的右邊是等價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換,買與賣同時進行即W-W.
5、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價物,也可以是貨幣,這時買與賣分離。貨幣產生后,交換媒介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即W-G-W.
6、紙幣不能執行價值尺度,有貯藏手段職能。除執行價值尺度外,必須是現實的貨幣。紙幣不是觀念中的貨幣,是貨幣符號。假幣不是紙幣。
7、價值的表現:交換價值、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價格都是商品價值的表現。
等價物-----般等價物-----貨幣
交換價值←---價格
8、流通中所須的貨幣量是指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由于貨幣是指金銀貴金屬貨幣,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也是指金屬貨幣量。
9、物價上漲不一定是通貨膨脹引起的。通貨膨脹一定會引起物價上漲。
10、價格變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