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高考知識點總結
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管符合客觀。
【運用】:①正確認識和把握基本國情,制定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②青少年要學習歷史,了解我國的現實,把立足點放在中國國情上。
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內容】: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錯誤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破壞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運用】:①我國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我國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③反對封建迷信和各種形式的邪教。
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另一方面要重視精神的力量。
4、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高三政治重點知識點-認識論
認識論
(1)發揮主觀能動性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2)透過現象看本質
現象與本質;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能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創造性思維、合理想象在認識中的作用。
(3)實踐
實踐的基本特征;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高中政治高考知識點梳理
(一)分配制度
1、生產決定分配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它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實行按勞分配,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
按勞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體地位。
3、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除了按勞分配以外,還存在其他多種分配方式,主要包括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個體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收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從而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
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這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則
1、效率原則與公平原則
效率,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這里所說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與平均主義有著根本區別。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有重要影響。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提高效率,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則會降低效率,阻礙生產的發展。
3、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效率優先實質是發展生產力優先。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發展經濟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兼顧公平就是要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分配的結果能促使人們奮進,使社會具有生機和活力。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它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高中政治高考知識點內容
一、國際社會的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
1、國際社會的構成
(1)主權國家
(2)未被國際社會承認主權的地區
(3)國際組織
2、主權國家
①主權國家的含義:
對內具有管轄權,對外具有獨立權的國際社會成員。
②主權國家的分類:
A.按國家性質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
B.按經濟發展程度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
③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
A.構成要素: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
B.主權是最重要的國家構成要素:主權是一個國家不可分割的權力,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④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A.主權國家享有的基本權利:
a獨立權。主權國家有按照自已的意志處理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干涉的權利。
b平等權。主權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也不論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c自衛權。主權國家擁有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獨立的權利。
d管轄權。主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都具有管轄的權利。
B.主權國家承擔的義務:
a不侵犯別國。
b不干涉他國的內政。
c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3、國際組織
(1)國際組織的含義:
國際組織是國家、地區或民間團體,出于各種特定目的,通過簽訂條約或協議的方式,建立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
(2)國際組織的分類和作用:
①分類:
依據不同標準,國際組織有不同類型。有政府、非政府國際組織,有世界性的、區域性的國際組織。
②國際組織的作用:
A.對國際組織的作用要做具體分析。
B.許多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a促進國家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b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
c調節國際爭端,緩和國家之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4、活躍在聯合國舞臺上的中國
(1)聯合國是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1945年中蘇美英法等50個國家在美國舊金山進行聯合國制憲會議,6月25日通過了《聯合國憲章》1949年10月24日生效。并定為聯合國日。
聯合國設立了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等主要機構。目前有192個會員。
(2)聯合國的宗旨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類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作為協調各國活動的中心。
簡單的說: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3)聯合國會員國應遵循的原則:
①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
②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
③集體協作。
④不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
⑤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
(4)聯合國的作用和局限性:
①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②聯合國局限性:如何適應國際形勢發展以發揮更大作用,需要改革。
(5)中國在聯合國的活動表明中國是負責任的國家
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支持按照聯合國憲章精神進行工作,支持聯合國的改革。
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在世界裁軍、環境保護,保障人權、解決地區沖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