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政治易錯知識點
易錯點1 凡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都是商品
易錯分析:
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一種勞動產品雖然用于交換,但如果不再具有使用價值,也就不再有價值,那么它就不再是商品。比如有毒的產品、假冒偽劣產品不是商品。
易錯點2 跟著價格走就是自覺遵循和運用價值規律
易錯分析:
價值規律發生作用與自覺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不完全是一回事。價值規律是客觀的,其作用也是自發的。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認識和利用價值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因而,自覺遵循和運用價值規律,不是被動地跟著價格走,盲目地擴大或縮小生產規模,而應該根據價格信號綜合各方面信息,從長遠和動態中把握價格和供求的變動趨勢,進行正確的決策。
易錯點3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紙幣是勞動產品,用于交換,因而是商品,有價值
易錯分析:
(1)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2)紙幣是勞動產品這一點毫無疑問,但紙幣“用于交換”與一般商品的“用于交換”不是一回事。商品本身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商品“用于交換”是指一方通過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或價值)而獲得另一方商品的價值(或使用價值)。紙幣“用于交換”,人們的目的不獲得紙幣的價值即生產紙幣所耗費的勞動或紙幣的使用價值,而是用它代替金屬貨幣來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正因為如此,紙幣才需要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紙幣不是商品,其本質只是價值符號,它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職能。
易錯點4 凡物價上漲就意味著通貨膨脹,凡物價下跌就意味著通貨緊縮
易錯分析:
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的關系:通貨膨脹伴隨著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不等于就是通貨膨脹。只有全面、持續的物價上漲,才是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與物價下跌的關系:通貨緊縮伴隨著物價下跌,但物價下跌不等于就是通貨緊縮。只有全面、持續的物價下跌,才是通貨緊縮。
易錯點5 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對消費者而言,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好
易錯分析:
(1)通貨緊縮,物價下跌,企業和商家為擴大銷售也會相應降價,給消費者直接帶來一定的價格實惠。
(2)通貨緊縮影響企業產品銷售和利潤增長,增加企業的經營困難,嚴重的通貨緊縮更會影響投資信心和消費心理,導致惡性價格競爭以及經濟衰退,從根本上不利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3)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都不利于經濟的平穩發展,都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易錯點6 等價交換是指每次商品的交換是等價的
易錯分析:
等價交換原則是在動態中通過價格波動實現的,從單個交換過程中看,價格時漲時落,但從一段較長時間來看,商品的價格總的來說仍然與價值相等。等價交換只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換的平均數中.
易錯點7 提高消費水平的根本途徑是提高居民收入
易錯分析:
發展生產,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是提高消費水平的根本途徑。就消費與生產的關系而言,是生產決定消費,因為人類消費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務都靠生產創造出來。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
易錯點8 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會限制消費,與當前擴大內需的形勢要求不一致
易錯分析:
(1)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精神和傳統美德,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消費方式,不管處于何種消費層次,這種精神都不能丟掉。
(2)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是要求人們根據實際需要和收入水平進行合理消費,不盲目攀比、鋪張浪費。因而,它反對的是高消費、超前消費和鋪張浪費,而不是要抑制人們的合理消費需求,限制人們的正常消費,符合適度消費原則。
(3)不能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看成是永遠只能過苦日子,有錢也不去消費。否則,就會抑制消費,阻礙生產的發展。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4)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從根本上符合我國的國情,與當前擴大內需的經濟形勢不矛盾。
易錯點9 企業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就能營利和取勝
易錯分析:
公司經營成功,需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公司要依靠技術創新、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包括價格、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品牌效應等);公司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兼并。企業經營成功往往是上述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單單提高勞動生產率,無法保證企業營利。
易錯點10 個人儲蓄都能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居民儲蓄越多越好
易錯分析:
(1)適量的存款儲蓄,可以為國家建設籌集資金,支持現代化建設;有利于調節貨幣流通,穩定幣值,維護宏觀經濟穩定;有利于居民培養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因而,適量的存款儲蓄利國利民。
(2)存款儲蓄并非越多越好。過量的存款儲蓄,不僅不利于居民消費的擴大,也會加大銀行的運行風險。
(3)看待存款儲蓄的作用,還要結合國家的實際經濟運行形勢進行具體的分析。在經濟過熱時,擴大存款儲蓄,有利于抑制社會總需求,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存款儲蓄過少,反而對經濟降溫不利。在經濟下滑時,減小存款儲蓄,有利于擴大社會總需求,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存款儲蓄過多,反而不利于拉動消費,不利于經濟回暖。
高三政治備考經驗交流
1.夯實基礎 創建結構 突出專題
經過一輪復習后,學生對某些知識又再次遺忘,需要學生在掌握知識細、準、全的基礎上,實現知識體系與學科能力的提升,同時需要結合時政專題讓重點更加鮮明的呈現出來。
第一、夯實基礎、 創建結構,主要實現以下目的:一是學生對已有知識能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對各個模塊的知識能形成有效調度與遷移;二是要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重點攻堅,強基固本;三是要針對學生自身薄弱點,進行查漏補缺。構建知識網絡,每一本書里面都有框題和目題,記住這些將有利于我們對知識點深化記憶,特別是《哲學》這一本書,構建知識網絡來進行強化記憶是取得高分的必走之路因為在政治的非選擇題來說,哲學知識占的分值是相當大的。所以非選擇題部分就得要回歸書本知識,記憶知識也有技巧早讀前可背一些,晚讀后也可以背一些,就這樣一天一點很容易就背完了,切記要反復背,不然就會背了這本忘了那本,特別強調哲學的世界觀和方,哲學不外乎就是唯物論、認識論、唯物辯證法。
第二、關于專題,首先,要明確考綱中本專題涉及到的考點,就是要知道高考到底考什么;要再現歷年高考本專題的考點,切實了解高考怎么考。其次是構建體系,雙向著手,把單元體系和主體體系兩條線結合起來,切實實現專題內與專題間內容的有機結合。再次,要針對學情和教情,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教學,避免做無用功。同時,還要對易混點進行探究,把以前沒有解決的突出問題和易錯題以錯誤方式呈現,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還可一以讓學生把總結的錯誤拿出來大家共享,實現學生思維的碰撞。最后,要與其他專題知識鏈接,在這里特別強調角度必須具體。期間,要結合高考真題進行應用與訓練。
提高分析和解題的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及整體框架的前提下,加強訓練,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和解題的能力。在解題時首先應分析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讀材料提煉信息,現在的設問靈活性較強,對設問的分析非常關鍵,應要注意一下幾點:
第一,看設問的范圍或角度。范圍明確之后,就可以建立設問與課本知識的聯系,答題準確性才能提高,例如:題目設問模式是:請你結合材料“從國家職能角度”或“文化的功能角度”或“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說明…時,只要我們熟知國家職能、文化功能、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知識,答題的方向就把握準確了。常見的模式為“從…角度”、“運用…知識”等。
第二,看設問的主體。這體現最明顯的是在對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知識的考察中,分析設問時要抓住主體,例如常涉及到得主體有:國家(政府、國務院);黨(中共中央),民族,宗教,國與國外交,公民,人大代表,企業(公司),消費者等。主體找準確,不管設問落腳點是什么,找和主體相對應的知識點即可。
第三,看設問的落腳點。根據歷次考試,可以概括設問落腳點主要有一下幾類:原因類(為什么、意義、說明理由,);措施類(怎么辦、提合理化建議);評析類;觀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