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知識點歸納
1、文化的社會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③(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方向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對人的影響?
(1)來源:來源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2)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3)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②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為什么:世界各民族間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的社會實踐決定了文化是世界的;民族間經濟、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決定了文化是民族的。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二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4、怎樣尊重文化多樣性?
(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2)原則: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5、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
(1)途徑:①商業貿易②人口遷徙③教育④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2)主要手段——大眾傳媒:作用和特點——能限度地超越時空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顯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政治高考知識點匯總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尊重社會實際,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原理內容】:(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的各種現象;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堅決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
價值觀部分
1.價值與人生價值
⑴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⑵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社會對個人的承認與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看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
2.價值觀與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
【方法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和主體性特征。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4.如何真正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⑴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有決定性的因素,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多數人的利益要求。⑵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⑶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利益。⑷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沒有沖突時,要把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5.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和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
政治高考知識點梳理
國際社會
1.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1)含義: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2)國際關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國際關系表現為共處與競爭、合作與沖突、屈服與對抗、和平與戰爭等多種形式,這其中競爭、合作和沖突是基本形式。
(3)決定因素:國家間出現的親疏冷熱、分離聚合的關系,主要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①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相悖則是引起沖突的根源。②國家力量是國家賴以生產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和實現國家目標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國際關系是發展變化的。
2.主權國家及其權利、義務
(1)構成要素: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的基本成員,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與者。主權國家由四個必須同時具備的要素構成,即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
(2)權利義務:基本權利是:獨立權(即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權力)。平等權(即一切國家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權利。自衛權,即國家保衛自己生存和獨立的權利)。管轄權(即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進行管轄的權利)。
基本義務:不侵犯別國內政、干涉他國內政、外交以及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爭端。
3.國際法的含義及其作用:
(1)含義: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有約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簡言之,國際法是調整國家關系的法律。
(2)作用: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對國家關系的正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確立辨明國際問題是非曲直的標準和法律依據;第二,規定國際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減少國際糾紛;第三,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建立各種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便明確國際責任。
4.國際組織的含義、分類、作用:
(1)含義:是指若干國家或社會團體為特定目的,通過正式條約或協議建立的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
(2)分類:可分為政治性的、專業性的;世界性的、區域性的;政府間的和非政府間的等類型。
(3)作用:在國際社會中發揮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5.聯合國:
①宗旨:維護國家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②原則:國家主權平等,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干涉任何國家內政。
③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是全體會員國參加的審議機構,大會通過的決議對會員國產生廣泛的政治影響。安理會是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對實質性問題實行大國一致的表決原則。
④聯合國的作用:A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世界緊張局勢和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B在協調國際關系、促進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