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大題專項訓練
高考政治主觀題是很多學生最感頭痛的題目,到底應該要怎么做政治主觀題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政治高考大題專項訓練,僅供大家參考!
政治高考大題專項訓練一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從龍腦樟樹中提取的龍腦具有極高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秹塾蛏穹健酚涊d:“之頭腦疼痛,龍腦一錢,紙卷做拈,燒煙熏鼻,吐出痰誕即愈。”唐代醫藥典籍稱龍腦“為百藥之先,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
不知從何時起,龍腦樟樹糟我國“銷聲匿跡”了,我國所需龍腦不得不長期依賴進口。
1988年我國發現愛你了一顆野生龍腦樟樹!
科研人員以此為契機創立了專業研發中心和實驗室,他們深入研究中藥典籍中有關龍腦的資料,利用現當代科技成功培育了萬畝龍腦樟樹原料體,改變了原料生產完全依賴自然的狀況;研制了我國第一套天然龍腦工業化提取成套設備,
改進了創痛龍腦提取方法,來發了新產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龍腦樟資源基因庫,積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數據;通過電視,網絡等著力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
(2)結合材料,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為什么科研人員能夠成功開發龍腦(10分)
【答案】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及克服又保留。辯證的否定要求立足實踐、不斷創新??蒲腥藛T批判繼承傳統中醫藥文化,克服傳統龍腦生產的局限性,創新發展思路,開發新產品,從而取得成功。
【試題立意】:本題涉及考點: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辯證的否定觀----辯證的否定。以我國科研人員廣大中醫藥文化為背景,要求學生運用辯證的否定的知識對科研人員能夠成功開發龍腦進行“論證和探究”
【解析】:本題知識指向明確。先回答出關于“辯證的否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然后聯系材料,從“批判繼承”和“實踐創新”兩個角度做答即可。
政治高考大題專項訓練二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掃墓、踏青、折柳、沐浴、吟泳等,體現了清明節緬懷、感恩和親近自然的文化傳統。近年來,網上祭奠、家庭追思、獻花遙祭等,為清明祭掃添增了新的表現形式;人文紀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覽等,為清明文化注入
了新的時代內涵。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發”等一些外來語已被漢語成功吸納。近些年來,“OK拜拜”、“雷人”、“粉絲”、“介素蝦米東東”等用語漸趨流行。對于外來語、網絡語、中英文混用語,有人認為這是使用者個人的自由,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無須干涉;有人則認為這是語言使用的游戲化、粗鄙化.是對漢語規范性、純潔性的侵蝕和褻瀆.必須取締;也有人認為需要具體分析它們是否符合漢語發展的內在規律,再決定取舍。
(2)結合材料二,闡述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6分)
【破譯思路】對本題的第二個問題首先在審題時要明確題目限定的答題范圍,那就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不要答唯物辯證法中聯系觀和矛盾觀的內容。其次要明確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到底有那些內容,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歸納應包括發展的普遍性、發展的實質(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發展的趨勢(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和發展的狀態(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答題時根據這些內容并結合題目材料來組織答案就可以了。
【答案要點】(2)①發展具有普遍性,漢語也是不斷發展的。②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新陳代謝是漢語發展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③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漢語自身發展規律的新的語言要素,具有強大生命力。④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漢語在其發展發展中總要經歷一個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人們的爭議也表明對新生事物也有一個認識過程。⑤做好量變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要積極積累、吸收符合語言發展內在規律的新元素,為促進漢語進一步的發展做好準備。
政治高考大題專項訓練三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重要的思想資源,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材料一 傳統民本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論述節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孟子·盡心下》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唐太宗《貞觀政要· 君道》
“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夫曰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后有軍,君末也,民本
也。” —譚嗣同《仁學》
專家點評:傳統民本思想在歷史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具有時代局限性,統治階級運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民”。
“堅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04年3月10日)
專家點評: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揚棄,是立足中國發展時間,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突出的,其內涵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間的深入而不斷豐富。
(1)結合材料一,說明從民本思想到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是如何體現人類認識過程的。(12分)
(1)①認識受各種條件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從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譚嗣同對民本思想的演變,直至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提出,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②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從“民貴君輕”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內涵不斷變化,“以人為本”的內涵也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體現了認識的無限性。③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以人為本”就是對民本思想的超越和發展,體現了認識的上升性。 (全國Ⅰ2013-39)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詞典的正文收錄了NBA,BBS,GDP,UFO等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此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有的人反對,有的人支持。
反對《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的人認為:
“拉丁字母出現在方塊漢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個異類,是對漢語的污染。”
“我想會不會過幾十年,漢語成了漢英混雜的語言。”
“文化有安全的問題,在國際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亂”„„
支持《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的人認為:
“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字母詞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應善待字母詞的使用,而非簡單的拒斥。”
“選錄字母詞只是對當下語言現實的承認,體現了語言使用的從簡趨勢,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的需要。”
(2)《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展。”(12分)
答案:不同主體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由此產生爭論是正常現象。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錯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通過討論,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們取長補短,克服認識的片面性,促進認識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是認識論知識,影響認識的因素,認識的發展,真理的相對性,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爭論的一方,在爭論中應該怎樣堅持這一原則?(4分)
答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勢壓人;尊重對方發表意見的權利;避免言語粗暴、行為過激;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方法論要求,對待真理需要用什么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