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時政熱點分析1
高考命題熱點材料的選擇一般是,重大的、有深刻政治經濟社會意義的事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2017年高考政治時政熱點分析,僅供參考!
2017年高考政治時政熱點分析一
【背景材料】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國務院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各行各業要向獲獎組織和個人學習,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為促進經濟“雙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考點鏈接】
一、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要是實現商品的價值必須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商品的質量。因此,要大力弘揚質量文化,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營造“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濃厚氛圍。
2.企業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實行正確的經營戰略。企業作為市場活動的主體,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群眾關切,著力改善質量供給,深入開展制造業、服務業質量提升行動,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努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加快實現“三個轉變”。
3.要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強調,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推動供給結構、需求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為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嚴厲打擊各類質量違法行為,維護群眾健康安全和合法權益。
4.企業要樹立服務意識,履行社會責任。要深刻認識做好新時期質量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爭先創優,大力提升質量總體水平,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努力開創質量工作新局面,為建設質量強國貢獻力量。
5.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做到以質取勝。第一屆質量獎頒獎大會得獎后,華為高層提出“以質取勝”的目標,企業想要拿到世界的通行證,在高端品牌市場站住腳,必須跟國際標準接軌。在未來,企業在競爭力上唯有走高端品牌,走高質量道路。
二、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職能。組織經濟建設是政府的重要職能。為此各級政府要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堅持改革創新,為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要強化監督管理,維護群眾健康安全和合法權益。
2.政府的宗旨和原則。世界已經進入質量時代。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加快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加快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這是我國政府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對人民負責原則的體現。
3.國際競爭的實質的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尤其要重視以質量提升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充分運用了質量基礎標準的引領作用,增強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這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三、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
1.意識具有能動作作用,要樹立正確意識。眾所周知,產品質量是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員工的質量意識。人的意識引領行為,人的行為決定工作質量,也就決定了產品質量。因此要樹立質量意識,改變不良習慣。
2.實踐出真知。中國海洋石油981平臺投產以來,經過不斷實踐,逐步探索出一套以質量管理為主線、覆蓋生產運營全過程的綜合管理體系,創造了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質量領域的優秀標桿。這是重視實踐作用的結果。
3.辯證否定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開展評比中國質量獎,旨在表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質量領先、技術創新、品牌優秀、效益突出的組織和對促進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這啟示我們要堅持改革創新,樹立創新意識。
4.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各行各業要向獲獎組織和個人學習,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為促進經濟“雙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弘揚工匠精神有利于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
5.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評選工作由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組織實施,下設質量獎和提名獎,旨在表彰國內質量領先、技術創新、品牌優秀、效益突出的組織和對促進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這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正確的價值取向。
2017年高考政治時政熱點分析二
【背景材料】
2016年9月5日下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落幕。作為東道主,中國在峰會閉幕后會見中外記者,介紹峰會成果。
圍繞本次峰會“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主題,與會各方用一天半時間深入交換看法,明確二十國集團合作的發展方向、目標、舉措,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達成了杭州共識。獲得各方一致通過的《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明確要抓住創新、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要素新業態帶來的新機遇,制定一系列具體行動計劃,推動創新成果交流共享,助力全球增長開辟新路徑。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方面,各方同意繼續推動國際金融機構份額和治理結構改革,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強化全球金融安全網,深化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氣候資金領域合作,通過稅收促進全球投資和增長。為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兩大引擎作用,二十國集團制定了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投資指導原則,繼續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填補國際投資領域空白。
【考點鏈接】
1、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
(1)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當今世界,各國人民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市場、資金、資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二十國集團通過互聯互通促進了區域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2)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為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兩大引擎作用,二十國集團制定了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投資指導原則,繼續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為我國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營造了一個和平、穩定、安全的外部環境。
(3)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我國注重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并在二十國集團內發揮著建設性作用。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說明,中國的發展繁榮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繁榮也需要中國。
(4)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相結合。指出,面對當前挑戰,我們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面對當前挑戰,我們應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包容性發展。
(5)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發展開放型經濟體系,全方位加強和拓展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呼吁各國尊重其他國家的國情,拒絕保護主義,中國一直在為建設一個開放、融合的世界經濟而努力。
(6)發展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近年來,中國致力于幫助非洲解除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人才不足兩大發展瓶頸,中國在與非洲國家合作過程中,一直堅持平等相待的原則與和平發展的理念,希望將多年經濟發展的成果分享給其他發展中國家,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
(7)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包括非歧視原則、市場準人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和公平貿易原則,以及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某些國家在對外貿易中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的非歧視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
(8)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在中方推動下,“包容和聯動式發展”成為杭州峰會重點議題之一。峰會第一次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系統性行動計劃。
2、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主權國家享有獨立權和平等權。中國一貫主張,主權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此次峰會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平等的外圍對話,傾聽各方利益訴求。充分表現出了中國與各方共建共享,以誠相待,打造合作平臺的誠意。
(2)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G20”國家一致認為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至關重要,既要做好短期風險防范,也要注重挖掘中長期潛力,推動世界經濟重回強勁軌道。要保障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穩步提升地區協同發展水平。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圍繞本次峰會“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主題,明確二十國集團合作的發展方向、目標、舉措,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達成了杭州共識。這體現了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
(4)國家利益是一國對外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互聯互通格局,深化我國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首先要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特別是要維護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犯。
3、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普遍規律。在本次峰會的文藝演出中,傳統戲曲與小提琴共鳴的《梁祝》和漫聲謳歌的江南小曲《茉莉花》是世界最熟悉的中國音律,中國特有的婉約柔美在各種藝術形式的演繹下在湖面緩緩流淌。
(3)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文藝演出中的音樂和舞蹈是人類共同的語言,熏陶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山、水、花、月的氛圍下,展現出世界文明的共同優秀成果。這有助于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加強文明交流互鑒。
(4)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一場僅僅50多分鐘的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向世界傳遞著人類共通的情感力量,傳達著融合共處的美好愿景,更傳遞著中國的文化自信。體現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增進世界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5)文化具有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6)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包容性。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到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從向世界展示、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到再造、演繹其他民族的傳世之作,充分顯示著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越來越有力的文化自信心。
4、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負面影響依然存在,讓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因此,我們既要立足實際,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發展與各國之間的關系。
(2)意識的能動作用。獲得各方一致通過的《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有助于推動創新成果交流共享,助力全球增長開辟新路徑。它將為世界提供更多需求,創造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增強了人們對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信心。
(3)堅持聯系的觀點。二十國集團要發揚同舟共濟的伙伴精神,開展更緊密的宏觀政策協調。要運用好財政、貨幣、結構性改革等多種有效政策工具,既要做好短期風險防范和應對,也要更加注重挖掘中長期增長潛力。既要擴大總需求,也要改善供給質量。
(4)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一。構建互聯互通格局,要用系統優化的方法把政府、私營部門、國際機構聯系起來,統籌考慮。要積極探討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推進科技、人文、防務等領域交流,加強在貿易談判、氣候變化、地區合作機制等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
(5)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在G20的框架里,中外交流是一個過程,盡管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題,但只要打通制約合作交流的瓶頸,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創新投融資伙伴關系,積極探索拓展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就一定能推動國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當前世界經濟逐步走出低谷,形勢繼續朝好的方向發展。然而,由于一些國家、地區利益博弈問題,貿易壁壘層出不窮,貿易紛爭此起彼伏,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的正常發展,全球經濟復蘇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過去幾年,世界經濟逐步走出低谷,不斷朝好的方向發展,但經濟復蘇之力并不強勁。因此,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運用好財政、貨幣、結構性改革等多種有效政策工具,向國際社會傳遞二十國集團成員共促全球經濟增長的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