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
高考地理,比起我們平時學習更加有難度和挑戰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供大家參閱!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人口遷移
⑴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的生存環境有很大差異。
⑵人口遷移的主要、經常起作用的原因:經濟原因。
⑶美國老年人口向陽光地帶遷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緯度高,氣候寒冷;②社會原因: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開發資源和發展邊境貿易。
⑸四川人口遷出對當地的積極影響:①緩解了本地區人地矛盾;②加強了四川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③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⑹流動人口增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利:積極推動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增加社會活力;
弊:對城市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城市交通以及社會經濟秩序。
⑺人口遷往邊疆和工礦區的影響:
利:利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工業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綜合環境。
弊:加劇生態環境問題。
(8)人口遷移的影響
對遷入地影響: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于當地資源的開發;③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對遷出地影響: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 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④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⑤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2)不利影響:①大量流動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②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③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④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重要地理界線
1.年等降水量及干濕狀況分界線:
(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沿秦嶺——淮河一線向西折向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此線也是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此線以東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為濕潤地區,此線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為半濕潤地區。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是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一線,最后到喜馬拉雅山東部,此線也是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分界線。此線以東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上,為半濕潤地區,此線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下,為半干旱地區。
(3)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從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經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線,此線也是干旱地區與半干旱地區分界線。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此線以東以南可以受到夏季風的影響,即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或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此線以西以北地區則難于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稀少。
3.地勢界線:
(1)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
(2)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地形區界線:
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分界線
太行山: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
武夷山:江南丘陵與浙閩丘陵
天山: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
長城: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
秦嶺:漢江谷地與渭河平原
大巴山:漢江谷地與四川盆地
祁連山: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
南嶺:江南丘陵與兩廣丘陵
橫斷山: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及云貴高原
5.內流區域與外流區域的分界線:
大興安嶺西側——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此線以西以北地區大部分是內流區(除額爾齊斯河流域),以南以東地區大部分屬外流區(除鄂爾多斯高原的無流區和松嫩平原的個別無流區外)
6.一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沿秦嶺——淮河一線向西折向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一月此線以北越向北方氣溫越低,越向南,氣溫越高。
7.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
8.水系分界線: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秦嶺
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南嶺
淮河水系與海河水系:黃河(黃河下游是地上河)
9.年太陽輻射量線:
大興安嶺——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這條線以西、以北廣大地區太陽輻射十分豐富,特別是青藏地區和新疆南部,太陽輻射尤其豐富。這條線以東、以南地區太陽輻射弱。
10、我國的人文地理界線:
(1).人口分界線:黑龍江的黑河——云南的騰沖。此線以東以南地區,面積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卻占了全國的絕大部分,而此線以西以北地區,面積占全國的絕大部分,但卻是地廣人稀。
(2).以水田為主的耕地和與旱地為主的耕地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3).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呂梁山——橫斷山。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在北方的分界線也可以以大興安嶺及長城為界,大興安嶺以東及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耕作業為主,大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1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1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