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高考文綜真題及答案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歷史學科在試卷命題的設置上,最顯而易見的變化就是史料的分量越來越重,史料教學也因高考改革的深入發展顯得迫在眉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歷史高考文綜真題及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高考文綜真題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至于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本大題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漢書》中記載:“吏坐贓者皆不得為吏”,“弟犯法不得宿衛”,因罪去官者及其親屬子弟在選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這說明
A.察舉制有較大弊端 B.漢代對官吏行為進行立法約束
C.漢書記載有失公正 D.秦朝的連坐法在漢代得以延續
2.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魯國的季氏“富于周公”。時人預感“夫皆富,政將在家”。據此分析,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A.經濟地位的變化引發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
B.生產力的發展引起諸侯國經濟地位的變化
C.經濟地位的變化推動封建社會的快速轉型
D.經濟地位的變化引發政治權力格局的變化
3.董仲舒認為人性中陰陽二氣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為了“生”。“生”并沒有善惡之別,只是當“欲”過分泛濫以至于妨害了“仁”,這才稱其為惡。 但是程朱理學認為陰陽二氣的組合不一 ,導致了人性的差別。這種差別使得陽氣即“本心”常被陰氣即“人欲”所遮蔽,進而把“人欲”歸結為惡。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鑒了道教的陰陽五行說 B.程朱理學否定了董伸舒的人性觀
C.兩者皆認為人性與陰陽二氣有關 D.兩者皆認為三綱五常為萬物本源
4.據《漢書》記載,漢廢帝劉賀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而被廢黜。但在?;韬钅?即劉賀之墓)的考古發掘中,卻出土了大量包括《論語》《禮記》等內容的竹簡木牘,在主槨室還發掘出了一扇繪有孔子像的屏風。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這些考古發現可完全顛覆歷史文獻中劉賀的形象
B.考古發現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歷史文獻的局限性
C.歷史真相必須建立在文獻與考古的相互印證之上
D.出土文物因其距離史跡發生時間最近而最為可信
5.有學者認為:宋元以后,中華文明開始呈現出復雜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文化世俗化傾向;二是理學和文化專制強化以后表現出的高雅文化傾向。他最可能選擇的依據分別是
A.風俗畫和文人畫 B.話本和小說
C.漢賦和唐詩 D.元曲和儺戲
6.下圖為中國近代某時期政府發布的文告,根據所學推斷該文告應發布于
A.太平天國運動期間B.辛亥革命期間C.新文化運動期間D.北伐戰爭期間
7.“在改革范式上,這是史上第一次輸入式改革,意識形態上的破冰難乎其難。而就其經濟來說,這又是本民族從千年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驚險一躍’。”近代中國的這場改革是指
A.事先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口號 B.一定程度上推動封建經濟瓦解
C.從經濟領域深入到了政治領域 D.基本實現了向工業文明的轉型
8.胡蘭成《山河歲月》評述:“五四時代是各分水嶺,從此軍閥要過時,國會的花要謝,從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幕府以來的士,從袁世凱訓練下來的新兵,都要讓給新的知識分子與北伐革命軍了。”這表明五四運動
A.改變了國家政權的性質 B.促使社會主導力量發生了變化
C.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D.沖擊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秩序
9.美國學者史華慈說:“在蘇維埃階段,毛澤東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農村戰略方面,但他承認這是對城市無產階級運動的輔助。當毛澤東在西北樹立了精神領導權時,他的無產階級概念已經具有新的內容。”這里的“新的內容”
A.屬于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 B.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準備
C.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 D.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革命理論
10.下表某一時期重慶地區重工業發展狀況統計表,導致這一時期各種比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慶成為通商口岸工業發展迅速 B.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企業內遷以及政府實行戰時體制 D.國民政府加大對西部地區的開發
11.20世紀60年代初黨中央決定在工業、交通運輸業的部分行業試辦托拉斯(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建立了如中國煙草工業公司等一批專業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國工業產值比1962年增長8.5%,成本降低了9.5%。這表明黨中央
A.開始打破單一的公有制經濟B.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優先發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D.初步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探索
12.1980年與1975年相比,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6884萬畝,總產量卻增加674億斤;棉花播種面積減少53萬畝,總產量增加652萬擔;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種面積共擴大3626萬畝,其總產量分別增加70%和150%。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農業生產技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B.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完成
C. 人民公社體制被鄉鎮體制取代 D.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
13.“每年一度的不滿意測試……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為太受歡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圖這樣的人,企圖利用公民大會作為成為僭主的臺階。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達10年之久,這是一種預防犯罪的處罰。”材料中的“不滿意測試”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B.使地域政治開始取代血緣政治
C.開啟了希臘歷史的古典時代 D.易導致公民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14.蘇格拉底說:“普羅泰格拉當智者掙到的錢比一個像斐狄亞斯這樣杰出的建筑師再加十個雕刻匠掙到的錢還要多。修鞋匠和裁縫如果過了一個月還不能補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們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餓死。而普羅泰格拉在整個希臘招收學生40年,腐蝕他們,學生離開他的時候比剛來的時候還要壞,這確實令人難以置信。”蘇格拉底主要是批評智者學派
A.否定神旨 B.忽視道德
C.善于詭辯 D.輕視教育
15.16世紀的一位英國人曾說過,以前的農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廚房里僅有一兩口鍋;而到16世紀末,一位農夫可能擁有“在櫥柜里擺有一套精致的錫鉛合金餐具,三四張羽絨床,好幾套床罩和掛毯,一個印制的鹽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A.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B.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C.商貿中心發生轉移,英國經濟發展迅速
D.圈地運動不斷擴展,英國農民收入增加
16.1862年《紐約晚郵報》寫道:“在美國政府行政系統,總統大膽地樂于承擔一切責任,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負責的想法。從最上邊發號施令,要下邊行動,有時內閣官員對這些號令并不同意。”出現上述情況是由于
A.美國總統的工作作風專橫 B.美國總統具有強烈責任心
C.美國內閣實行共同負責制 D.美國總統擁有最高行政權
17.“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國工業革命,在法國誘發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它”指的是
A.哥白尼的“日心說” B.牛頓的力學理論體系
C.達爾文的進化論 D.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
18.《劍橋藝術史》中提及某一畫家的作品時說:“(他的畫)卻表明:在某種意義上,經驗超越現狀,引向追憶,哪怕僅此而已也罷。盡管他指望觀眾還能看出更深層的含義。” ……(正如畫家所述)‘那從水閘流出的潺潺水聲、柳樹、纖細的欄桿,還有磚砌的建筑物,我愛這樣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畫我就會不停的描繪這樣的地方,繪畫對于我來說只不過是表達情感的另一種語言’。”據此判斷該畫家作品的風格是
A.現實主義流派 B.浪漫主義流派 C.印象派 D.現代主義流派
19.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寫道:“美國人實現了他們自己的人道主義動機,同時又滿足了自己的經濟需求,削弱了歐洲人倒向蘇聯的趨勢。”美國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觀上
A.把歐洲納入美國的經濟勢力范圍
B.奠定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
C.直接導致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抗
D.推動了歐洲的分裂與對峙
20.世界某個組織類似于合作社形式的金融機構,成員國加入時需存入一筆認繳款,份額多少由其經濟地位決定。該組織用各成員國繳納本金組成基金庫,向遇到金融困境的成員國提供國際收支融資,幫助會員國暫渡難關,并實施經濟調整和改革。該組織成立之初的宗旨是
A.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支持 B.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
C.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 D.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5題,共60分)
21.(12分)關于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學術界看法不一。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
——吳兢《貞觀政要》卷一
材料二 (嘉慶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綱獨攬,皇考高宗純皇帝臨御六十年,于一切綸音宣布,無非斷自宸衷,從不令臣下阻撓國是。即朕勤政以來,辦理庶務,悉尊皇考遺訓……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權從無旁落。
——清·梁章鉅《樞垣紀略》
材料三 錢穆認為,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是專制,也不能不認為還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的專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來決定一切的。按照他的敘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組織則更較漢代進步,它影響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設。體制、觀念上的進步不僅體現在此,更是有把政權開放給全國各地,不斷獎勵知識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亞南則認為是完全的君主專制。他指出,中國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經濟基礎上的專制政治的產物。
——毛凱賢《中國官僚政治的歷史評價:錢穆與王亞南的分歧》
請回答:
(1)據材料一,與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處理政事的做法。(2分)
(2)據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點,該特點反映了什么本質問題?(2分)
(3)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三中錢穆與王亞南對中國古代中央運行機制的觀點,進行論證。(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2.(14分)國際貨幣體系演變歷史,就是國際貨幣形態和匯率制度變化過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國當年走出大蕭條靠的是羅斯福新政,而羅斯福新政的另一面就是中國的白銀危機和嚴重的經濟危機。 ……新政直接導致了世界白銀市場的價格大漲,白銀每差司價格從1932年的0.27美元上漲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摘編自郎咸平《新帝國主義在中國》
材料二 面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金融體系的混亂,各國匯率的任意波動,各個國家更加懷念傳統的國際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兩國代表在華盛頓就戰后貨幣體系問題進行會談。由于英美兩個國家經濟、政治實力相差懸.殊,雙方會談的結果是采用“懷特計劃”,吸收“凱恩斯計劃”中的一些成分。
一一李增剛《國際貨市體系演變及現實困境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材料三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演 ,牙買加體系建立,各國貨 手.不再規定含金量,黃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結算,黃全的貨幣使命終結。……而當前美元仍然占各國外匯儲備的65%左右,國際外匯交易的40%以上,國際貿易結算的50%以上,……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是一種浮動匯率體系。……彈性化、多樣化的匯率制度符合國際經濟一體化、資本流動量劇增,各國發展特色化的客觀要求,外圍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開發、資本項目自由克換化的過程中,匯率制度的彈性化為其保持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提供基礎前提。
——朱豐根、朱延?!冬F行國際貨幣體系基本特征與問題分析》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引發“大蕭條”的標志性事件,以及新政中“導致世界白銀市場價格大漲”的措施。(3分)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戰后世界貨幣體系建立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體系是如何解決匯率間題的。(4分)
(3)據材料三,指出牙買加體系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在貨幣形態和匯率機制上的變化 這種變化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5分)
(4)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頻繁爆發。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了什么?(2分)
23.(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炎武之學,大抵主于斂華就實。凡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之屬,莫不窮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國利病書》百二十卷;別有《肇域志》一編,則考索之余,合圖經而成者。
——《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顧炎武》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講“致用”,所謂“經世之務”是也。(黃)宗羲以史學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響于近代思想者,則《明夷待訪錄》也。……此等論調,由今日觀之,固甚普通甚膚淺,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則真極大膽之創論也。故顧炎武見之而嘆,謂“三代之治可復”?而后此粱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鈔印數萬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材料三 夫利用厚生,崇實際而薄虛玄,本吾國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會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漢兩代而來……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無一不與社會現實背道而馳。倘不改弦而更張之,則國力將莫由昭蘇,社會永無寧日。……物之不切于實用者,雖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糞土!若事之無利于個人或社會現實生活者,皆虛文也,誑人之事也。誑人之事,雖祖宗之所遺留,圣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陳獨秀《敬告青年》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顧炎武的治學理念。(4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論調”指的是什么?闡述“此等論調”與“民權共和之說”的關系。(2分)
(3)材料三中“改弦而更張”主要指的是什么?指出陳獨秀主張“改弦而更張”的原因。(2分)
(4)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的治學理念對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2分)
24.(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秋……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v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
——摘自[西晉]江統《徙戎論》
材料二 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材料三 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 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摘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據材料一,指出作者關于民族問題的主張,概括其理由。(4分)
(2)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進步作用。談談你對當時民族的認識。(6分)
25.(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頒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證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實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給農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給的長期國債券,而農民則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給政府。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
——摘編自《農業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材料二 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農、工、商同受國家保護,士、工、商不納稅,而讓農民承擔重稅是不公平的,“必須減重增輕,使天下民產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發放了地契,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權;l873年,頒布《地稅改革條例》,規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價3%的稅率征收現款作為地稅。這些措施在保證農民土地所有權的同時減輕了農民的稅負。
——摘編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農業和農村政策》
(1)有學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依據材料一指出這種說法的合理性,并分析這種做法對俄國發展的消極影響。(4分)
(2)依據材料二,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農業政策的中心是什么?(2分)這種政策對當時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作用?(2分)除土地政策外,明治維新在經濟領域還有那些政策?(2分)
歷史高考文綜真題答案
1-5BDCBA 6-10ABBAC 11-15DDDBC 16-20DBBDA
21. (1)做法:信任群臣;集體籌劃。(2分)
(2)特點:君主高度集權; 本質: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分)
(3)
論點方面(2分) | 論據方面(5分) | 論證方面(1分) |
錢穆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是一種開明的專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決定。(1分) | ①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視朝議,強調相互配合。 ②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強調分工明確,權責清晰。 ③隋唐時期施行科舉制,把任命官吏和選拔人才結合起來。(3分) | 表述成文;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只列舉制度,沒有闡釋不得分。 |
王亞南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專制政治。(1分) | ①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全國政務都由皇帝決斷。(2分) ②清朝設立軍機處,政大權完全集中皇帝手中。(1分) |
(2)原因:國際金融秩序混亂;美國成為頭號強國。(2分) 解決:美元與黃金掛鉤;各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匯率)。(2分)
(3)變化:貨幣形態:從黃金貨幣化到黃金非貨幣化;(2分) 匯率機制:從固定匯率到浮動匯率;(2分) 實質: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經濟多極化)。(1分)
(4) 說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問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2分)
23. (1)治學理念:注重實學,考察源流,審名辨實(經世致用)。(4分)
(2)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權的主張。(2分)
關系: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政治思想,如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3)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迷信與專制。(2分)
原因: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與民主共和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2分)
(4)影響:經世致用的治學理念為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奠定了思想基礎。(2分)
24. (1)主張: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遠離中原。(2分)理由:儒家的傳統觀念;夷夏風俗習性不同;可以減輕對中原的危害。(2分)
(2)作用:促進洛陽的繁榮;推動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國家統一的基礎。(2分)認識: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給中原文明帶來了鮮活的元素;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互補,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避免民族對立,消除民族隔閡,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3分)
25.(1)依據:l861年改革解放農奴并向農民索取高額贖金,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資本。(2分)
影響:農民購買力低下,不利于國內市場的擴大;農民暴動不斷,階級矛盾依然尖銳。(2分)
(2)中心:保證農民土地所有權,減輕農民稅收負擔。(2分)
作用: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發展;地稅征收現款,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工業化提供保障。(任意2點得2分)。政策:殖產興業,幣制改革等(2分)
猜你感興趣:
1.高考文綜歷史試卷及答案
2.高考文綜歷史真題及答案
3.歷年文綜高考真題及答案
4.2017全國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及答案
5.歷史高考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