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卷歷史高考題
歷史高考命題模式演變的回顧由于高考具有權威性、導向性、選拔性等特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全國卷歷史高考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全國卷歷史高考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這段話說明了禮樂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趨平等 B.明確社會的等級關系
C.塑造人群的集體認同 D.規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2.秦始皇臨死前欲重新改立長子扶蘇繼承皇位,但趙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遺詔,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學者認為,這人為地造就了統治集團矛盾的激化,并最終導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說明
A.廢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權 B.秦朝王位繼承不尊宗法
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滅亡 D.相權擴大影響皇權加強
3.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儒家與法家主張的共通之處是
A.重農抑商 B.強調制度與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視道德與人倫
4.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兩宋300余年間基本上做到“無內亂”,沒有出現宗室謀篡、外戚干政、宦官專權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內訌、殘殺。這反映出兩宋時期
A.“家天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B.制度建設預防措施執行較好
C.士大夫集團與皇權相對制衡 D.傳統倫理道德秩序得以重建
5.明代何良俊說:“太祖不設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閣下諸臣但以備顧問而已。然各衙門章奏皆送閣下票旨,事權所在,其勢不得不重。”這反映出內閣權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內閣首輔獲得皇帝的信任 B.內閣擁有類同宰相的權力
C.內閣取得票擬諭旨的權力 D.內閣大學士參與最高決策
6.唐德宗曾云:“通商惠人,國之令典。”大臣陸贄也認為:“商農工賈,各有所專,凡在食祿之家,不得與人爭利。”唐憲宗令:“百姓商旅諸色人中,有被分外無名賦斂者,并當勒停。”這反映出唐朝中期后
A.商人逐利風氣盛行 B.承認官商的社會地位
C.曾短暫放棄抑商政策 D.政府重視商業的社會價值
7.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 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
C.自然經濟受到進口貨物的沖擊 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
8.魏晉時期,有人斥責佛教“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絕”。這反映出當時
A.佛教傳入顛覆了傳統觀念 B.儒家倫理不為社會所重視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與儒家倫理抵觸
9.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于他們
A.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 D.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10.“到了1919年,中國的政治主體——學生、教育者、農村有實力者、城市商人、政府公務員、工會以及——軍人——充滿著被壓抑的愛國主義激情。”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北洋軍閥反動統治不得人心 B.列強的侵略使民族危機深重
C.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 D.工人階級開始發揮領導作用
11.辛亥革命“完成了國家政權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實現了從“朝代國家”向“共和國家”的轉變,這說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國民主政治的任務 B.促成了社會性質的轉變
C.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務
12.美國從1805年開始對華輸入鴉片,據不完全統計,1805~1837年的30多年間,共向中國輸入鴉片14169箱。為此美國人丹涅特就曾說過,“鴉片貿易,就像奴隸和釀酒廠一樣,成為許多美國大資產的基礎”。這說明美國對華輸入鴉片
A.主要是尋找發動對華戰爭的借口 B.主要目的是擴大在中國的市場
C.主要是為美國經濟發展積累資本 D.為美國黑奴貿易提供資金支持
13.中國社科院張海鵬教授認為: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呈現出由“沉淪”到“上升”的發展過程,中國社會走出了一條“U”字形道路。在近代中國歷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淪”;近代中國歷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淪”與“上升”中間有一個過渡期,這里所指的過渡期是
A.19世紀六七十年代 B.19世紀八九十年代
C.20世紀20年代 D.抗日戰爭時期
14.1912~1920年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不平衡。統計出的9個華資占比重較大的行業,一般的發展速度在12%~13%之間。這個增長率比之初步發展時期,并不更高,大戰時期“黃金時代”之說,更多是指利潤優厚,非必指增長速度。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的專制、腐敗 B.政局不穩,工業發展環境惡化
C.歐洲列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D.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
15.1944年,正面戰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但國統區農民所負擔的田賦卻由1943年的6200萬石增至8000萬石,1 945年增至1億石,從而保證了正面戰場官兵和非農業人口糧食供應。這說明了
A.國民黨政府對農民的剝削嚴重 B.在農民的支持下,抗戰進入反攻階段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抗戰勝利的保證 D.國民政府犧牲農業來發展非農產業
16.絕對平等往往使得知識、美德、才能、財富等因素邊緣化,無法實現社會普遍正義。“民主制使智慧邊際化”,在柏拉圖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意味著,雅典民主
A.容易導致動亂 B.充分保護了平民的民主權益
C.政治決策過于隨意 D.忽視了參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17.公元前300年,古羅馬公布的法律給予了公民就任何官方作出的資本判決上訴的權利,同時期的另一個措施是要求半數的祭司團成員為平民。這些舉措
A.體現出羅馬法律的普遍公正性 B.表明祭司在當時具有法律特權
C.重視維護羅馬公民的權利保護 D.一定程度上削弱祭司的司法權
18.有一些思想家在經濟領域中的主要口號是自由放任——讓人民做他們愿意做的事,讓自然界自然地發展。在宗教方面,主張消滅宗教的狂熱和不容異說。他們可能是
A.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 B.西方人文主義起源時期的先賢
C.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 D.明清時期進步的思想家
19.1800年,歐洲宗主國的人均收入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約3:1,而到1914年時這一差距增加到約7:1。這主要是因為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B.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落后的政治制度
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 D.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會動蕩不安
20.當代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企業家、政治家意識到,兩極分化嚴重的結果是市場購買力嚴重不足。這不僅是社會公平問題,而且是經濟問題。當消費者無錢消費時,商業企業也就失去了獲利的機會。這揭示了
A.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 B.經濟危機爆發的最根本原因
C.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終極歸宿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勢在必行
21.有學者指出:“在專制時期,國王是權力的重心;專制制度消滅后,上院成為權力重心;19世紀開始,重心明顯向下院轉移;到20世紀,只有下院才是真正的權力機構,其他兩個部分已淪為陪襯了。”英國權力重心轉移說明英國
A.民主權利獲得保障 B.民主色彩日益濃厚
C.國家政局很不穩定 D.內閣占據重要地位
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機器人的發展經歷了三代,即操縱型機器人、自動型機器人和智能型機器人。機器人的使用
A.緩解了人口壓力 B.促進了經濟持續繁榮
C.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D.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綜合運用
23.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派城市干部進入農村去打擊和消滅富農;而富農則采取毀滅牲畜、醞釀反對活動和拒絕服從政府等手段實行反擊。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A.為中國的農業集體化提供了經驗 B.推動了蘇聯“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
C.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D.完成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4.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壟斷巨頭聯合成立北方證券公司,其目的是壟斷鐵路事業,抬高運費。1902年,司法部長根據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指示,以北方證券公司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為理由,對它起訴。對該壟斷組織的起訴
A.奠定了福利國家的基礎 B.旨在規范資本主義經濟秩序
C.宣告摒棄自由放任政策 D.體現政府對壟斷組織的否定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25題13分,26題12分,27題12分,28題15分,共52分)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宋朝時開始出現的地方性鎮市、集市(草市),在明中葉以后有了更大的發展,幾乎遍及全國,對各地自然經濟起到了一定的調劑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較好的鎮市人口逐漸聚集,越來越多地吸引外地商業資本,逐漸發展為專業性市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區工商業中心的性質。這類市鎮以江南地區最為普遍,如以棉織業為主的松江朱涇鎮、以絲織業為主的蘇州盛澤鎮、湖州南潯鎮,都是人煙繁庶,名聞全國。……傳統的政治型城市,如北京、南京、杭州、廣州之類,由于城市經濟的繁榮,其本身的經濟職能也在明顯強化。由城市到市鎮,再到星羅棋布的鄉村集市,構成了一個個較大的地區貿易網絡就這樣逐步形成。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材料二 1832年,阿美士德號商船在上海停留期間,傳教士郭士力說:“上海地位的重要,僅次于廣州。它的商業十分活躍。如果歐洲商人準許來上海貿易,它的地位更能大為增進。外國商品在上海的消耗量很大。這樣大的商業活動區域,以往一直被人忽視,實在太令人奇怪了。”船主胡夏米還給東印度公司報告說:“和上海自由進行貿易得到的利益將是無法佑計的。”1843 年后,上海開埠通商對外貿易狀況如下:
表3 從上海進口的外國船只數目及貨物載重表
年份 | 進口船只數目 | 貨物載重 |
1844 | 44艘 | 8534噸 |
1849 | 133艘 | 52547噸 |
1852 | 182艘 | 78165噸 |
1855 | 437艘 | 157191噸 |
——摘編自鄭學檬等《簡明中國經濟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城市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7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上海的對外貿易狀況,并加以簡要評價。(6分)
2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馬歇爾計劃:從提出到實施》大事記
時間 | 大事 |
1947年6月5日 | 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的經濟計劃 |
1947年6月底7月初 | 英、法、蘇三國商討參加馬歇爾計劃事宜。蘇聯提出援助應建立在各國分別提出要求的基礎上,反對聯合的歐洲援助計劃。英法不同意。蘇聯退出會議。 |
1947年7月9日 | 斯大林訓斥熱衷于參與馬歇爾計劃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領導人,要求他們必須接受蘇聯的主張。 |
1947年8月 | 蘇聯與六個東歐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 |
1947年9月 | 共產黨情報局正式建立。 |
1948年 | 馬歇爾計劃正式實施。規定:運往西歐的美國過剩農產品在原銷售價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潤。英國為接受援助與美國簽訂雙邊協定。 |
——根據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第七卷)》等編制
材料二 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對峙是為了爭奪霸權,每一方都認為對方威脅到己方。西方盟國以條約組織包圍了蘇聯陣營;蘇聯則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養革命的盟友。蘇聯領導人忽而表現為防御性的焦慮,忽而流露出攻擊性的霸氣。赫魯曉夫時不時威脅發動核戰以恫嚇世界,旨在嚇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機就是古巴導彈危機,但是危機最后雙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費爾《世界:一部歷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圍繞“馬歇爾計劃”西方國家與蘇聯矛盾的焦點與實質。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蘇聯的應對舉措有何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作者認為推動冷戰形勢不斷加劇的因素。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美蘇對峙對世界局勢產生的主要影響。(6分)
2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而有人則認為新文化運動更接近于啟蒙運動。
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材料中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認識,提取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28.[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自漢文帝改革刑制以來,宮刑時用時廢。……秦漢以來緣(連)坐的范圍甚廣,特別是出嫁女既隨夫家受誅,又隨父家受戮。曹魏時期所定新律縮小了緣坐的范圍,并開緣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進一步縮小緣坐的范圍,創緣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將法定刑確定為死、髡、完、做、贖、罰金、雜抵罪七種。《北魏律》規定了死、流、宮、徒、鞭、杖六種法定刑,《北齊律》承其后,最終確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這一時期的刑法制度改革,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礎。從北魏、北齊開始,流刑已成為一種法定刑作為死刑與徒刑的中間刑,填補了自漢文帝以來死刑與徒刑之間的差等。北周又將流刑按里程分為五等,使流刑更為規范化。
——摘編自李超《中國法制史習題集》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點及影響。(9分)
全國卷歷史高考題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5:DCBBC 6-10:DADBA 11-15:CCCBC 16-20:DCAAA 21-24:BDCB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25題13分,26題12分,27題12分,28題15分,共52分)
25.(13分)(1)特點:地方性鎮市增多;專業性市鎮出現,且多集中于江南地區;經濟職能得到增強。(3分)作用:鞏固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形成專業性生產區域和地區工商業中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4分,任答2點,言之成理即可)
(2)狀況:進口船只數日和貨物載重噸位迅速增加,對外貿易飛速發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
評價:促進了對外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提升了上海的商業城市地位;反映了列強開埠通商的意圖。(4分,任答2點,言之成理即可)
26.(12分)(1)矛盾焦點:歐洲是以聯合整體還是以國家為基礎接受援助。
實質: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的對立。(答控制與反控制亦可)(4分)
特點:反對態度堅決;政治與經濟手段相結合,加強對東歐國家的控制。(答對一點得2分)
(2)因素:美蘇爭奪霸權,都視對方為威脅;美蘇雙方各自成立政治軍事集團推動對峙局面形成;蘇聯領導人的對外態度搖擺不定,經常以核戰相威脅。(答對兩點得4分)
影響:美蘇對峙加劇了世界形勢動蕩,和平遭受威脅;但雙方勢均力敵和尋求妥協也遏制了大規模戰爭的爆發。(2分)
27.(12分)
示例一 論題: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
論述:
背景:①都興起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后,資產階級都要求弘揚其思想和文化;
②原有的主導思想文化都不能滿足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當時兩國的社會思想文化都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③外國思想、技術的傳入都對兩次思想解放運動產生了促進作用。
內容:
①借助傳統文化(白話文和古希臘羅馬文化);②蘊含了歌頌人的價值的人文主義思想;
③都宣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④都涉及文學、思想等領域。
作用:①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都推動了反封建斗爭的深入開展,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所取得的文學、思想等成就,都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內涵。
局限:都局限在少數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精英和文化精英之中,而廣大的民眾置身變革之外。
示例二
論題:新文化運動更接近于啟蒙運動
論述:①背景: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結果
②內容:都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自由、平等,憧憬新體制;都啟發人們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學,沖破封建思想束縛;
③領導者和發動者:都是資產階級 ④性質: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⑤結果:都推動了本國革命斗爭的發展。
(示例僅作參考,言之成理都可得分;論述格式不嚴謹,酌情扣分)
28.(15分)
(1)原因:社會動蕩,需穩定政局;原來的刑罰不夠規范、過于嚴酷,且隨意性大;儒家“以禮人法”思想的影響。(6分)
(2)特點:法定刑規范化;行刑方式越來越簡潔化;刑罰趨于寬緩。(6分)
影響: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礎。(3分)
猜你感興趣:
1.歷年全國卷歷史高考題
2.歷年歷史高考題全國卷
3.2017歷史高考題全國卷
4.2017高考題全國卷文綜
5.歷年全國卷文綜高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