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考試大綱題
如何提高歷史高考復習的有效性?這是每個歷史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2017高考歷史考試大綱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2017高考歷史考試大綱題
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周禮中有以系家庭倫常的婚禮,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禮,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禮,慎終追遠、顯揚孝道的喪禮,也有彰明君臣大義的朝禮,敦睦諸侯邦交的聘禮等。這些周禮共同維系的主要是
A.周王室安全 B.宗族分封下的社會秩序
C.王位世襲制 D.嫡長子繼承父親的權力
2.《易系辭》記載:“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對該材料的解讀不準確的是
A.說明了先民種植農作物的成功實踐 B.耒耜是小農經濟時代的生產工具
C.反映了“刀耕火種”原始耕作方式 D.生產工具尚處于石器、木器時代
3.古代某學者說:“我今說個□□□□,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
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
立言宗旨。”該學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天人感應 B.朱熹:格物致知
C.王陽明:知行合一 D.顧炎武:經世致用
4.“揚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揚州的畫家共同形成的一個畫派,也稱“揚州畫派”。清朝中期,揚州富裕的鹽商喜歡用活潑的、有生命力的繪畫來裝飾家園,揚州畫派就是中國富有的商賈支持繪畫的重要見證。揚州的畫家們繼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繪畫的傳統,把書法、詩歌、繪畫與篆刻融合起來,趣味表現更加自由,顏色更加鮮明,有活潑積極的入世精神。據此,可以判斷“揚州八怪”的出現
A.標志著繪畫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B.完全擺脫了文人畫的影響
C.反映商品經濟發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 D.反映了清朝君主專制弱化
5.學者馬勇認為:“甲午戰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維新共識,著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
務新政埋頭經濟不問政治的偏向,開始有限度地進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間經濟、
政府管控之外的社會逐漸發育和成熟,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級即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就在
政府和外國資本的夾縫中艱難成長。”由此可知這一時期
A.“中體西用”成為維新共識 B.近代民族工業開始創建
C.社會團體徹底擺脫政府管控 D.君主立憲進入改革議程
6.民國法學家王寵惠曾針對民國初年根本法制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強調:“憲法之制定,有二要義焉:一曰,憲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國而定也。二曰,憲法者非因一時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該學者視角判斷,下列屬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存在的問題是
A.革命派想借此約束限制袁世凱專權 B.通過法律確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導“中國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D.實行民主憲政而非專制政治
7.某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黃金之間的價格波動牟取利潤。有學者指出其存在史實錯誤,理由是當時
A.中國正面臨內戰全面爆發 B.上海已經淪陷為“孤島”
C.處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框架下D.中國加入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8.上圖是民國時期金蝶飯店的廣告。該廣告反映的社會景象說明
A.尊孔排外之風抵制西化 B.國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西方飲食文化成為主流D.社會變革推動移風易俗
9.“如果說,民主革命沒有自己的一定任務,沒有自己的一定時間,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個時間去完成的另一任務,例如社會主義的任務,合并在民主主義任務上面去完成,這個叫做‘畢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該論斷出自
A.《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B.《井岡山的斗爭》
C.《新民主主義論》 D.《論十大關系》
10.199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各級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在就職時必須依法宣誓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法律規定
①是維護“一國兩制”的重要基礎 ②有助于維護香港法治和社會穩定
③是“九二共識”在法律上的體現 ④是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饒伯森說:“這一會議為周恩來提供了講壇,使他可以在反殖
民主義的掩護下向一些幼稚的聽眾傳播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中共還可能提出一些沒有
一個亞洲國家領導人敢于反對的反殖民主義的決議。”這一會議
A.促使了中國成為世界五大國之一 B.認同了中國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
C.提出了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新主張 D.推動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2.1965年5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了文章《為什么美國的戰略過時了》,認為
中國在尖端科學上取得的某種突破,勢必迫使美國修改它的全球戰略。該突破可能是
指中國
A.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B.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
C.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D.成功培育“南優二號”
13.1933年,美國國會頒布《緊急救濟撥款法》,授權政府招募失業者從事公路、堤
壩、橋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業的建設;隨后國會又于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
明確規定:“本法案旨在增進公共福利,通過建立一個聯邦的老年救濟金制度,使一些
州得以為老人、盲人和殘廢兒童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據此可知
A.新政期間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B.新政注重直接救濟與以工代賑相結合
C.美國通過國家干預經濟實現社會穩定
D.社會福利開支過大導致財政不堪重負
14.以下為1913~1926年俄國的工業生產情況表:
年份 項目 | 1913 | 1920 | 1925 | 1926 |
總產值(按1926年度價格計算,單位:億盧布) | 102.51 | 13.10 | 77.39 | 110.83 |
產值指數(以1913年為基數100) | 100 | 13.8 | 75.5 | 108.1 |
上表中出現1926年這種工業生產情況的因素是
A.多種所有制并存,恢復商品交換 B.優先發展重工業,實現工業化
C.完善計劃管理,刺激工業發展 D.以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15.觀察下表,英國19世紀前期經濟結構的變化直接推動了英國
英國經濟各部門的收入分布(單位:萬英鎊)
類別 | 農林漁牧 | 工礦建筑 | 商業運輸 | 地產房租 |
1688年 | 1930 | 990 | 560 | 250 |
1801年 | 7550 | 5430 | 4050 | 1220 |
1831年 | 7950 | 11710 | 5900 | 2200 |
A.殖民帝國的初創 B.光榮革命的發動
C.議會制度的改革 D.工業革命的開始
16.“危機期間,菲德爾•卡斯特羅的立場遠比赫魯曉夫強硬,他曾建議蘇聯對美實施報復
性核打擊,他的強硬立場與蘇聯力求控制危機的想法不相符合。”這場“危機”
A.推動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B.觸發了二戰后東亞大規模局部戰爭
C.使古巴核大國地位得到承認 D.在美蘇妥協后用談判方式得以化解
17.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投脫離歐盟,之前的民意調查顯示,“留歐”和“脫歐”的支持
率不相上下。2017年1月,英國最高法院就“脫歐”問題裁決,強調政府啟動“脫歐”
程序必須經議會投票批準。據此可知
A.歐洲一體化走向崩潰 B.英國政府受到議會制約
C.歐洲一體化不得人心 D.英國全民一致脫離歐盟
18.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是中國政府牽頭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
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3月12日,英國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
這表明
A.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殆盡
B.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建設深度發展
C.中國經濟開始國際化進程
D.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根本變化
19.“什么是生命的法則?他開始思考所有生命為求生而奮斗的背后動力:物種要想在其
生存的環境中興盛就得進化,否則就得滅亡。”他的這一理論
A.標志著人文精神的重新覺醒 B.否定了基督教神學的創世說
C.為啟蒙運動提供了思想武器 D.科學回答了時空的本質屬性
20.近代某畫家的油畫中這樣描繪:畫面中央矗立著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畫面
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邊工作;右邊是幽靜的小鎮和高高的拱橋;天上的云彩和
落日似乎在保佑著教堂和小鎮。這一切讓人顯得格外渺小。有學者認為,該畫充滿對自
然的贊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據此判斷這幅畫屬于
A.現實主義流派 B.浪漫主義流派
C.印象主義流派 D.現代主義流派
第II卷(非選擇題 共60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滿分60分。其中第21小題13分,第22小題15分,第23小題12分,第24小題10分,第25小題10分。
21.(13分)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重要價值。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謀變法圖強、以法治秩序替代傳統禮治秩序的一次積極努力。如果拋開其中的專制主義等不良成分,其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按規則辦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無私”的正義主張在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法家的富強之路是建立在國富民窮、國強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觀念導致“公”對“私”的肆意侵吞和民眾權益的極度萎縮。
——摘編自彭新武《法家精神:價值與缺失》
材料二 羅馬人在公元前449年開始了成文法的傳統,他們頒布《十二銅表法》作為共和國早期公民的基本法律。隨著羅馬人的征服,立法者們創建了一套合理的法律體系,適用于羅馬統治下的所有人。在共和國晚期,特別是在羅馬帝國時期,立法者明確了正義的標準(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他們建立起一些原則,即被告在被定罪之前是無罪的,被告有權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對質,允許法官廢棄那些不公平的法律條款。羅馬法有助于帝國內分散的地區一體化,羅馬法律的原則直到帝國消失之后的漫長時間里,都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法家的治理主張。(4分)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法的分類及其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5分)
(3)據上述材料,歸納先秦法家與羅馬法在“正義”標準和民眾“權利”上的差異。(4分)
22.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世界各地聯系的日益密切,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對東方落后
地區的影響日益明顯。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少數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再次重新考慮他們傳統的準則和政策……他們的對策是通過移植西方的機械制造來保護中國文明……用當時一位改革者的話來說:“中
國應獲得西方在武器和機械方面的優勢,但仍保持中國的儒家道德至尊的地位。”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方文明在其他地方顯得極有創造力且生機勃勃,但在與中國的直接對抗中,卻表現出破壞性大于建設性。……19世紀下半葉……近代工業企業發展起來,而外國人則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在條約口岸開辦制造業、航運業、銀行業和貿易商號。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并行不悖的狀態,造就了一種混合經濟,含有一種半殖民主義的氣息。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奮斗》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指出,“中國少數有遠見的知識分子”為保護中國文明而采取的重大行動是什么?這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思想主張?(5分)
(2)材料二的觀點是什么?對此觀點你的看法是什么?試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論證你的
看法。(10分)(要求:觀點理解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3.(12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建設對進一步改革開放,21世紀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漢代直至元朝的1 500多年是絲綢之路的第一時代……這一時代,陸上絲綢之路主要維系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各種族群、集團、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動格局。……正是這種嵌入式互動才使得現代民族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得以形成,也是我們理解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的關鍵。1405年開始,朱棣派遣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絲綢之路第二時代的開端。由于這個時代明清的綜合國力在世界范圍內大體保持領先地位,中國由此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之一。通過三角貿易,歐洲人從美洲和非洲掠奪大量的白銀和黃金,用來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再運回歐洲。
——呂文利《絲綢之路的“三個時代”》
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借外訪機會,分別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構想是中國面對新一輪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快向東南亞、中亞、南亞開放而提出的,是中國將自身發展戰略與區域合作相對接的重大戰略構想。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2分)。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絲綢之路的影響。(4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現實意義。(4分)綜合所學知識,“一帶一路”給咱普通百姓帶來什么好處?(2分)
24.【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在處理“國與民”的關系上,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各有選擇。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倫改革的各項原則較其細節更為重要。梭倫通過用法律手段恢復最下層各階級的人身自由權利以及加強他們在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國家(注:指雅典城邦)置于黨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經宗教儀節而賦有神圣之意:每一個公民都宣誓遵從。……對城邦內每一個階級他都適度地給予責任,他倡導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社會公正的理想。他訴之于理性、自由、溫和與人道。雅典時常不能達到梭倫的標準,但它承認這些標準是其永恒的遺產。
——摘編自哈蒙德《希臘史》
材料二 商鞅把法作為樹立國家權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來強調……關于懲罰方面,對犯罪集體負責的原則也得到了強調。……他明令禁止父親與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戶同居。……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眾分成小單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國時代,甚至晚至民國時代,仍行之不輟。……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以勤勞的農民和有紀律的軍隊為基礎的統一而強大的國家,軍隊的士兵實際上征自農民。
——摘編自《劍橋中國秦漢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梭倫改革中協調“國與民”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3分)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對待民眾的舉措。(3分)
(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在處理“國與民”關系上的不同價值取向。(2分)
25.【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0分)牛頓學說對近代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頓的《原理》鞏固了從數學與機械角度理解自然界的新科學方法,也打開了科學方法之門。對啟蒙運動的思想家而言,科學的勝利是革命性的,意味著理性戰勝了迷信。以應用力學具體呈現的牛頓學說,成為工業革命的重要知識要素和精神資本。到了18世紀末的25年里,曾講授并實踐牛頓力學知識的那些自認接受啟蒙的英國人,許多都投入到牟利的蒸汽引擎業、運河公司、工廠式的制造業。
——摘編自喬伊斯·阿普爾比等《歷史的真相》
材料二 這場起于哥白尼、訖于牛頓的革命,或許對思想界影響最深。據稱,這是人類迄今作出的最偉大的精神調整。牛頓體系花了50年左右獲得了普及,導致一種偉大的智識自滿。宇宙萬物似乎都是人的理性可以領會的。牛頓跟大多數科學家一樣,繼續相信上帝的存在,他本人并沒有把自己的科學思想應用到宗教和社會上,但科學揭示出來的物質世界成了許多思想家心中的樣板,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希望用來改造人類社會,他們希望使社會也能履行自然規律的法則。
——摘編自帕爾默等《現代世界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最能體現牛頓學說中的科學著作和科學體系分別是什么?它們所體現的新科學方法主要指的是什么?牛頓本人是如何處理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6分)
(2)據材料一、二,概括牛頓學說對近代社會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4分)
2017高考歷史考試大綱題答案
1—5 BBCCD 6—10 ACDCA 11---15 BABAC 16—20 DBBCA
21.(13分)(1)主張:提倡變革(或主張變法);依法治理(或按法律規則辦事、以法治替代禮治); 強化專制(或專制主義);崇國抑民(或富國抑民、強國弱民)。(4分)
(2)分類:習慣法與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2分)
價值:協調各方利益;保護正當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維系帝國統治;影響后世治理。(任意三點得3分)
(3)正義:先秦法家主張“大公無私”或“崇公抑私”;
羅馬法則主張“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2分)
權利:先秦法家侵吞民眾權益;羅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民眾權利。(2分)
22.(15分)(1)行動:引進西方技術,開展洋務運動。(3分)主張:中體西用。(2分)
(2)分數等級與評分準則
觀點:西方文明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破壞性大于建設性。(1分)
等級 | 觀點方面 | 論據方面 | 論證方面 |
8---9分 | 正確。西方文明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破壞性大于建設性。(1分) | 列強的侵略沖擊了中國的傳統社會,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侵犯中國主權,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自然經濟逐步瓦解,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 (6分)同時客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