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视频_亚洲午夜一区_亚洲女人天堂色在线7777_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_成人7777_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計劃總結網 > 考試 > 學歷類考試 > 高考頻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歷史 >

2023年高考歷史知識點梳理

時間: 麗菲 高考歷史

一、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

1、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2、工場手工業時期(16~18世紀):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各國推行重商主義,擴大出口,殖民掠奪,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3、蒸汽時代(19世紀初~70年代):工業革命后,生產力大大提高,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為搶占原料和市場,亞、非、拉地區被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4、電氣時代前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5、兩次大戰間(20世紀20~40年代):一戰對歐洲各國造成嚴重破壞,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29~33年經濟危機后,美國走上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模式,德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侵略他國。

6、信息時代(二戰后至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下,各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經濟復興。70年代后呈現經濟多極化趨勢,90年代,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觀念形成和發展。

二、大國崛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 英國

(1)概況:①新航路開辟后,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積極開展海外貿易,加強海外掠奪。通過圈地運動,農村出現許多資本上義的牧場和農場。奴隸貿易使英國許多城市興盛起來。②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前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進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③19世紀中期,英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亦稱“世界工廠”。④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發展緩慢,被美德趕超。⑤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經濟霸主地位開始動搖。⑥二戰后靠美國援助恢復了經濟,經過穩定發展。

(2)特點:①英國是世界上最先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國。②是世界上最早發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國家。③殖民地對英國經濟發展影響巨大,被稱為“殖民地帝國主義”。④從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晚期,英國是世界上大的經濟強國。⑤從20世紀至今,英國經濟發展相對美國緩慢。

2. 法國

(1)概況:①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基本完成。法國成為僅次于英國的工業國家。②普法戰爭失敗后的割地賠款,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法國經濟的發展。③19世紀末,法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在美、德之后。壟斷資本家把大量資本投在國內外信貸領域,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④一戰后,由債權國變為債務國。⑤30年代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⑥1967年參加成立“歐共體”,經濟穩定發展。

(2)特點:①小農經濟影響了國內市場和工業生產的發展。②是較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在19世紀中期以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③高利貸對國家影響大。④兩次世界大戰對法國削弱巨大。⑤是較早向美國經濟霸權挑戰的國家之一。

3. 美國

(1)概況:①英國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中部盛產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繁榮,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②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③19世紀中期,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都迅速發展,但矛盾尖銳。1860年,美國成為世界第四號工業國。④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美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⑤一戰后逐漸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工業生產高漲居世界首位,此時期被稱為“柯立芝繁榮”。⑥1929年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遭受沉重打擊:羅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⑦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和最豐富的黃金儲備,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⑧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一方面大力拓展世界市場;一方面應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經濟穩定發展。⑨70年代以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遇到挑戰。日本和歐共體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了有利地位,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75年以后,進入“滯脹”階段。⑩80、90年代經過改革,經濟復蘇并出現繁榮。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2)特點:①有利的客觀環境:市場廣闊、政局穩定、遠離大戰戰場、人才涌入。②美國經濟自我調節能力強,保持持續、快速發展。③后來居上,長期取代英法掌握世界經濟霸權。④從兩次大戰中受益,為經濟發展和掌握世界經濟霸權提供契機。

4.日本

(1)概況:①德川幕府鎖國政策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②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1853年美國軍艦叩關后,西方列強紛紛侵入日本,日本被迫開放一些港口,西方國家工業品涌入日本市場。③明治維新使日本進入經濟迅速發展時期。④一戰期間乘機發展工商業,由戰前債務國變為戰后債權國。⑤在20世紀30年代受經濟危機沉重打擊。⑥二戰后,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5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美國大批訂貨刺激了經濟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新技術、新產業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⑦20世紀90年代,日本力圖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對亞太地區的援助、投資、貿易等都占據重要地位。

(2)特點:①日本是亞洲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最早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國家,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②軍國主義在國家經濟生活影響巨大。③外來因素對日本經濟影響重大。向西方學習、對中國及周邊國家的掠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周邊國家的戰爭,都為日本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5.德國

(1)概況:①19世紀50年代,普魯士重工業發達,但政治分裂阻礙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1871年完成統一后,借助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工業生產超過英法,僅次于美國。③一戰后被戰勝國任意宰割而損失巨大,道威斯計劃的實施和美英等國的貸款使經濟很快得到恢復。④20世紀30年代受到經濟危機沖擊尤其嚴重。法西斯上臺后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⑤二戰后,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聯邦德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管理,重視發展科技和教育,促進了經濟的起飛。20世紀60年代初,德國成為歐洲的經濟大國,居世界第二位。

(2)特點:①德國統一是經濟發展的轉折點。②戰爭對經濟發展影響大,普法戰爭促進了經濟發展;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經濟實力。③利用機遇,為經濟發展制造了條件。如巧妙地利用了一戰后戰勝國在賠款問題上的矛盾,恢復經濟;二戰后積極利用美援和外資。

6.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蘇聯——社會主義經濟

(1)概況:①19世紀上半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一定發展,但農奴制的存在阻礙其發展。19世紀中期以后,俄國開始工業革命。②1861年,俄國進行廢除農奴制的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在國家經濟生活中起了決定作用,但仍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農業仍占優勢,依賴外國資本。④十月革命后,實行新經濟政策,部分恢復私有制和市場經濟,鞏固蘇維埃政權。⑤1924年“--”和1927年“--”分別制定工業化方針和農業集體化方針,新經濟政策被取消。從1928年開始實施兩個半“五年計劃”,到1937年工業生產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⑥從1936年,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一方面加快了蘇聯工業建設步伐,促使其在二戰后在軍事工業方面與美國一較高下,但另一方面卻造成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經濟實力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農民利益嚴重受損的弊端,這是蘇聯解體的致命傷。

(2)特點:①封建殘余在經濟發展中嚴重存在,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專指沙俄時期)。②軍事因素對經濟影響大。③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相稱。④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成為一柄“雙刃劍”。(教材第一章,第三節;第四章,第三節)

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五要素

①前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政策和調整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政治前提。如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和內戰、德意志的統一等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②市場(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

資本主義經濟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市場。資本主義萌芽于市場發達的意大利。市場的擴大 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經濟在19世紀中期的快速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市場的最終形成→對市場的爭奪→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于世界市場,西方國家主要是通過殖民擴張而建立。對于國內市場的建立則途徑不同: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美國通過西進運動并與德意志一樣通過統一戰爭而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以推動經濟的迅速發展。另外,羅斯福新政時興建公共工程,其目的也是通過拉動內需、刺激國內市場的消費進而促進經濟的復蘇和發展。總之,市場是資本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③資金和勞動力——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基本條件,各國解決資金和勞動力的途徑各具特點,其中以英美較為典型。英國對內主要是通過圈地運動,對外則通過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而美國是通過吸收歐洲資本和歐亞移民。

④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18世紀中期開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以蒸汽動力為特征的機器時代,使資本主義經濟最終戰勝封建經濟,并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1870年左右開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促進了以科技為先導,以壟斷為組織、經營手段的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二戰后期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創了“電子時代”“信息時代”“原子能時代”,等等。資本主義經濟出現黃金發展時期。

總之,經濟發展既為科技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又對科技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技進步又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

⑤資源——資本主義各國因國情不同而表現出資源的占有情況不同。如英國、美國、法國資源相對豐富,資本主義經濟在一段時期內發展迅速。而日本、德國資源不足,經濟發展受阻而極力對外擴張,通過侵略他國獲得大量資源以推動經濟的迅速發展。

四﹑三次科技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

1、第一次科技革命:

條件——政治前提: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基礎:貿易、掠奪、圈地積累資本;市場條件:世界上的殖民國家;技術條件: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技術。

標志:以蒸汽機的發明使用。

進程:18世紀60年代先從英國開始,然后擴展到法國、德意志、美國等各國。

特點:①先從英國開始,然后再擴展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②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發明的成果多為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③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資本主義進入“蒸汽時代”。

影響:①用大機器代替手工操作,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②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城市化興起;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③引發了三股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④引起國際關系的變化: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

條件:①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的廣泛建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階級矛盾相對緩和。②經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③理論:19世紀自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電磁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內容: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進程:19世紀70年代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20世紀初結束。

特點:廣泛性;緊密性;交叉性。

影響: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并產生了壟斷組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②使發達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并產生了電氣、化工等新的工業部門。③加劇了列強間的矛盾,使其不平衡性加劇。④帝國主義加緊對外擴張,加劇了亞、非、拉的苦難,并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3、第三次科技革命:

條件:①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科技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②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后各國對高科技的迫切要求。

標志: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進程: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至今仍方興未艾。

特點: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

影響:①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及生活結構的巨大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②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科技的地位日益重要,并擴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差距。

4、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三者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類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于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于英國,約半個世紀后才在各國真正開展;第二、每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認識: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樹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思想。

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6—18世紀的萌芽時期:背景:①16—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及資本主義制度形始在少數國家確立。②16世紀新航路開辟及西、葡的早期殖民擴張。表現:①歐洲同非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同美洲開始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系。②市場上商品種類明顯增多,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出現。③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影響:①推動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資本原始積累。②給亞、非、拉美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③各大洲的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

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背景:①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推動各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②歐美列強加強殖民擴張,在世界各地建立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③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表現:歐美列強向殖民地輸出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甚至直接輸出資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影響:①工業資產階級獲取了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廉價原料,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②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③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相互聯系。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終形成:背景: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列強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表現: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成為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影響:①推動了歐美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②殖民地國家遭到殘酷的經濟剝削,民族危機更加嚴峻。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2、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

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指在不斷發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阻礙生產要素(包括商品、勞務、資本等)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正在不斷被削弱。

原因: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國際金融的發展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影響:①從根本上講,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因此,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和風險必然是不均衡的。②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貿易自由化體系逐漸建立。

經濟區域化:原因:①兩極政治格局的解體,加速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進程,促進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②由于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國際經濟交流日益擴大,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這就促使一些國家之間建立起較為穩定的經濟聯系,組成區域性經濟集團。

主要區域集團: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等。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之間的關系;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發展中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對世界經濟、政治及國際關系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在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從而產生了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區域經濟集團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在當前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對經濟全球化有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

高考歷史明清時期的文化知識點

明清科技發展特點:傳統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學巨著相繼問世;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戲劇、小說);古典科技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西學東漸。

一、明朝科學巨匠和巨著:①、李時珍:《本草綱目》,藥物學,東方醫藥巨典。②、徐光啟:《農政全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還介紹西方水利技術。③、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地理巨著,對石灰巖溶蝕地貌的記述早于歐洲約兩個世紀。④、宋應星:《天工開物》,明代農業、手工業技術,收錄外來技術。“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二、進步的思想家(明清理學心學相繼占統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潮也出現。出現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⑴、李贄:指責儒家經典;否認孔子權威;揭露道家虛偽。是反封建的思想先驅;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民主性。⑵、黃宗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對人治;提出“工商皆本”主張;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有一定影響。⑶、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天下郡國利病書》反對君主專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踏實學風。⑷、王夫之:①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②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即運動是絕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③提出政治上要“趨時更新”。

三、明清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元末明初,最早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施耐庵,元末明初,最早農民起義題材長篇小說。《西游記》吳承恩,明,浪漫神話小說。《紅樓夢》:曹雪芹、高鶚,清,批判封建,古代秀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清,揭露科舉腐敗、諷刺小說。《聊齋志異》蒲松齡,清,借神怪批判封建、文言短篇。

四、類書、叢書的編纂:

1、類書:①《永樂大典》明成祖,解縉;②《古今圖書集成》,清,現存的類書。

2、叢書:《四庫全書》乾隆,紀昀;叢書。

五、西學東漸:

1、開始:A16世紀后期,意大利,利瑪竇北京傳教;

2、特點:尊重中國文化,傳教與宣傳科學結合。

3、交流: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音樂等傳入;中國儒學、道教傳出。

4、積極引進:徐光啟等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與傳教士合譯科技著作。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1.智者學派和普羅塔哥拉

(1)智者學派思想: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究的主題;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否定神的意志。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自由。

(2)普羅塔哥拉: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①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準繩。②積極意義:否定了神的意志,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作用。③局限性: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了道德的價值和作用。

(3)被其他思想流派稱為"詭辯學派"。

2.蘇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蘇格拉底:①思想主張:強調知識作用,認為"美德即知識"(即知德合一);善是人的內在靈魂;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提倡發現自我,認識自己。②意義:對人本身的研究,促進了人類精神的覺醒;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開創了希臘的哲學新方向。

(2)柏拉圖:關注焦點是人類社會,《理想國》。

(3)亞里士多德: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級的;創建了嚴密的"邏輯學"論證體系。

高考歷史羅馬法知識點

(1)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屬于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__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習慣法。

②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適用于帝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

③羅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認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購買奴隸,保護除奴隸以外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②羅馬法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它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③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是歐洲歷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羅馬法是現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424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aaa级毛片|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免费 |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999 | 九九精品热 | 日本香港三级 | 久久久久伊人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 国产一级真人毛爱做毛片 |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 中文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 激情五月婷婷网 | 久久久久久人精品免费费看 | 国产一区二区自拍视频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欧美熟 | 精品a级片 |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 在线看片成人免费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老狼 | 国产成人91高清精品免费 | www..com色|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四区 | 牝教师~淫辱の教室1樱花动漫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一级毛片 |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 欧美成人私人视频88在线观看 | 九月婷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爱 | 日韩黄视频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 99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成人在线看 | 日本特级黄 | 久久香蕉国产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视频97 | 99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第九页 | 久久综合综合 | 秋霞特色aa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