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2.1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1、鴉片戰爭的背景(a b)
① 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急需開辟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②中國面積大、人口最多;正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國力漸衰,內部危機嚴重。
2、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 (a a)(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①1840—1842年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a b)
(1)《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中英
內容:①割香港島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定關稅。
注:鴉片戰爭后,列強還攫取了領事裁判權(破壞司法主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權,“巡查貿易權” (破壞了領海主權), 傳教權
危害:打開了中國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馬關條約》 1895年 中日
內容: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危害:①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②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資本輸出新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中國與西方11國
內容:①賠款4.5億兩;②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區;③拆毀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扎要地;
④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⑥修訂商約。
危害: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b c):
①使無數中國居民喪失基本生存權,造成深重災難;②瘋狂掠奪人民財產和國家財富,毀壞中華文明遺產。③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領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權完整,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④使中國由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逐步淪為受列強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
2.2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抗英 (a b)
發生在1841年5月的廣州三元里,是近代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制外來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御外辱的愛國主義精神。
2、黃海海戰 (a a)
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
清軍愛國將領:海軍提督丁汝昌、“定遠”管帶劉步蟾、“致遠”管帶鄧世昌、
“經遠”管帶林永升,“靖遠”管帶葉祖珪
結果:失去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
3、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b c)
起因:《馬關條約》割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主要力量:邱逢甲和徐驤領導的義軍以及劉永福的黑旗軍。
2.3偉大的抗日戰爭
▲日本侵華罪行(a a)
1、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1937年)。是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
2、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殺,30萬人遇害;
3、日軍在侵華中,公然違反國際公法,研制細菌和化學武器;
4、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中國軍民的抗戰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c c)
原因:日本大舉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過程:①1931年,中共發表宣言,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②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③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方針;
④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⑤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根據國共兩黨協議改編中共軍隊
⑥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國共合作宣言,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意義:使抗日戰爭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
2、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主要戰役(a a)
正面戰場:⑴淞滬會戰;⑵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首次)⑶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⑷武漢會戰(進入相持階段)。⑸棗宜會戰,張自忠殉國
敵后戰場:百團大戰: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少數民族抗日武裝斗爭: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等。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c c)
勝利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勝利原因:①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②兩個戰場相互配合 ③中共的主導作用;
④海外華僑和國際援助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互配合
意義(歷史地位):
①是近代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斗爭,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勝利;
②捍衛了民族尊嚴,為民主革命在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高二會考歷史知識點內容
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侖爭奪歐洲霸權,最后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后,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制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并最后取得戰爭勝利。
(8)戰后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采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后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高二會考歷史知識點梳理
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
基礎知識
中法戰爭
1883——1885。
主要戰役:(1)馬尾海戰,中國福建水師受重創。(2)鎮海之戰,法軍頭目孤拔重傷而死。(3)鎮南關大捷,馮子材率清軍大敗法軍。同時黑旗軍還在臨洮大敗法軍。
臺灣抗法:劉銘傳領導。清朝設置臺灣省:1885,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
戰爭結果:清政府乘勝求和,簽訂《中法新約》,中國不敗而敗。
甲午戰爭
1894——1895。
主要戰役:平壤之戰、黃海之戰、遼東之戰、威海之戰。
愛國將領:平壤戰役中的左寶貴(戰死)、黃海戰役中的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戰死)、遼東戰役的聶士成、威海戰役中的丁汝昌(自殺殉國)等。
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在華侵略權益,三國以武力強迫日本還遼,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萬兩白銀作交換條件。
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
19世紀末。方式:(1)爭做中國債主;(2)搶奪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19世紀末。方式: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首先是德國強租膠州灣,劃分山東為其“勢力范圍”。
重點知識
1、《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內容:(1)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3)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4)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影響:(1)《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賣國條約。(2)臺灣、澎湖列島的割讓,造成臺灣與祖國的分離,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3)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大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4)新口岸的開放和新航線的開辟,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5)允許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6)《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7)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加緊對中國侵略的主要表現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武力侵略中國。
帝國主義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行經濟侵略。
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直接進行殖民統治。
3、中法、中日戰爭中清朝統治者采取的方針
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懼怕與法國“失和”,采取“不可釁自我開”的妥協退讓方針。馬尾海戰,李鴻章奉行“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的投降政策,使清軍處于被動挨打境地。鎮南關大捷,清政府乘勝求和,簽訂《中法新約》,中國不敗而敗。
中日戰爭爆發后,李鴻章奉行“避戰自保”方針,命令清軍“先定守局,再圖進取”,使清軍“既不能主動迎敵,也不能擇險據守”而貽誤戰機。黃海大戰后,李鴻章下令北洋艦隊不準出戰,導致威海衛戰役殘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資本輸出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1)爭做中國債主,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大了在中國的政治勢力。(2)搶奪路權礦權,控制鐵路沿線地區,運輸軍隊,形成勢力范圍。(3)開礦建廠,掠奪中國資源,打擊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