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一、時間:17、18世紀
二、背景:①封建專制制度成為西歐國家資產階級力量發展的嚴重障礙。②自然科學的發展。
三、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四、內容:一用、二批、三消滅、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國(發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資產階級上層利益)
觀點:(1)社會契約創造君權國家;(2)人民授予君權;(3)人民絕對服從民選君權;(4)支持專制王權,可以干涉私有財產;(5)宗教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
評論:提出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封建落后意識。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觀點:
(1)國家政權不應干涉私有財產
(2)主張君主立憲制,權力分屬議會、君主。
(二)法國
地位:啟蒙運動中心
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到較高程度,封建專制制度嚴重。
代表:
1、伏爾泰:(1)評價天主教會,但主張信仰上帝。(2)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1)提出三權分立原則;(2)權力制約與平衡。
3、盧梭:(1)“社會契約”論;(2)“人民主權”說。
4、狄德羅百科全書派。
六、影響:
(一)對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影響;
(二)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
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
(1)內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欲
(2)歷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為“偽學”。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2、陸王心學
(1)內容:
陸九淵:①“心即理也”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王陽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梳理
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00年前)
·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07年)
五代十國時期(大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內容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后,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趙過)、耬車(播種工具);東漢—耦犁推廣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轅犁(江東地區)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耕耙耱技術(北方地區);耕耙技術(南方地區)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曹魏時馬鈞改制)、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農業的精耕細作的意義:水利工程和農業灌溉工具的運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②男耕女織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④精耕細作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提綱
顯著特點:
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于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并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于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除一些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外,有些后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則尚未完成或剛剛起步,因此,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這些國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其發展速度比較迅速。
影響: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迅速產生壟斷和壟斷組織。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
③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