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梳理
2023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梳理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戰國經歷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戰國,文化異常繁榮。哲學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社會各階層都對社會變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文學藝術,百花競艷。科學技術也可調式渣油泵有很大發展,取得不少世界領先的成就。
二、思想:
(1) 道家:①老子(春秋):A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學說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政治上主張“無為”,反對采用嚴刑峻法。B著有《道德經》一書,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對立的東西是互相轉化的。②莊子(戰國):A發展了老子的唯心主義哲學,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世界就是“我”的主觀產物。他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2) 儒家:①孔子(春秋):A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對“仁”有許多解釋,如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B孔子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主張逐步改良,認為歷史是不斷演進的。C但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D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有教無類”思想推動了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E編訂和整理儒家“五經”,——《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保存了古代文化。他的思想后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②孟子(戰國):A提出“仁政”和“民貴君輕”思想。B他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C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D,主張“性本善”論,在封建社會里,被統治者尊為“亞圣”。③荀子(戰國):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
(3) 墨家:墨子(戰國),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代表平民利益。
(4) 法家:韓非子(戰國),①認為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主張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規,要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改革;②主張“以法為本”來治國,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的約束;這對于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維高溫熱油泵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具有進步意義。③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種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
三、文學:①詩歌:《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從西周到春秋的詩歌。內容分為“風、雅、頌”。《詩經》對后世文學有重要影響,它的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在世界文學史上永放光芒。②屈原: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代表作《離騷》。③諸子散文:孟子:以辯論見長,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莊子:文字優美,想象豐富,代表作《秋水》、《逍遙游》。韓非子:善用寓言比喻現實,《五蠹》。
四、藝術:⑴繪畫:春秋時期繪畫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青銅器“嵌錯賞功宴樂銅壺”。壺身上的“水陸攻戰圖”,說明青銅器的裝飾已由以前的圖案發展為完整的畫像。⑵音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青銅編鐘,是我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瑰寶,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音樂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五、科技:①天文地理:前613年,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記錄;歷法已形成固定的系統,確立“十九年七閏”的原則;《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②物理:《墨經》:有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光學八條”,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物理學的重大成就。③醫學:扁鵲“脈學之宗”、“四診法”是我國中醫傳統的診病法。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
1.西周的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與周天子無血緣關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諸侯等在一定范圍內既是大宗,又有可能是小宗。
3.君主專制是決策方式,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治體制。君主專制強調君主個人權力至高無上,國家大事由其一人獨斷。中央集權是指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長官只能在中央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4.郡縣并非始于秦朝:秦統一后發展了郡縣制,并在全國推行。
5.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郡縣制的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制帶來的隱患,使皇帝能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郡縣制是對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對其的繼承和發展。分封制與宗法制是與血緣關系緊密聯系的政治制度,是貴族政治;郡縣制與血緣關系沒有必然聯系,是官僚政治(流官制度)。
6.明朝內閣不是中央機構:內閣非法定機構,無決策權,內閣首輔不是宰相,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7.科舉制的產生是古代選官制度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一種歷史進步。但是,科舉考試的內容大多與治國治民的實際要求相差甚遠,也就造成考生鉆研詩賦、醉心八股的消極傾向。
8.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屬于自然經濟,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應。
9.手工業的經營形態辨析:原始社會后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夏商周,商業由官府壟斷;春秋戰國,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出現并成為中國手工業的三大主要經營形態;明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10.古代城市的演變:從空間分布看,古代商業城市的變遷與經濟重心南移趨勢相適應;從功能看,古代商業城市的變遷經歷了政治中心→生產中心(手工業中心)→經濟中心(商業中心)的演變。
11.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礙萌芽發展的具體原因。
12.顧炎武在《日知錄》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認為亡國是改朝換代,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淪亡。
1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不是近代民主思想: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雖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進步作用,但并沒有上升到制度的批判,更沒有提出廢除君主制度的主張。所提出的為君之道和治國之道,沒有跳出修齊治平的儒家傳統思想范疇,因此不能等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14.古代民本與君主制相聯系,雖有重民、貴民內涵,但民本思想根本上是作為統治階級的統治經驗提出的,往往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近代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權,即一切權利屬于人民,是在肯定個體主體權利和社會主體權利基礎上,建立一套健全民主制度去保障這些權利。
15.儒學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儒學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人文主義則是希臘民主制度的產物。儒學以研究社會為主題,人文主義以人為研究對象,強調人的價值和作用。
16.中西科學差別:中國傳統科技大多屬于應用科學,主要源自整理傳統典籍和經驗總結;西方近代科技屬于理論科學,注重對事物規律和本質的探索,主要采取觀察和實驗方法。
17 漢字與書法:漢字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展,總的趨勢是由繁到簡。書法兼具審美與實用功能,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形式。
18.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自然環境并不是古希臘雅典民主制產生的決定條件。古希臘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政治及文化傳統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希臘特殊的自然環境推動了希臘城邦的形成,而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臘民主的搖籃。
19.萬民法與公民法關系辨析:萬民法與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孟子與蘇格拉底的性善觀點:孟子和蘇格拉底都主張性善論,蘇格拉底提出善是人內在的靈魂,提出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的美德。孟子提出“性本善”,認為人天性是善良的,要用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20.資本原始積累與資本積累辨析:資本原始積累是以暴力強迫勞動者同生產資料分離,而資本積累是通過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積累資本的過程;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是赤裸裸的、強盜式的直接掠奪,而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的剝削。
21.工業革命的“標志”: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而不是凱伊發明飛梭或者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是機器制造機器。
22.兩次工業革命的側重點:第一次工業革命側重于輕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側重于重工業,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23.英王成為“虛君”的標志:英國國王成為“虛君”不是開始于《權利法案》的頒布。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24.英國與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君主統而不治;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是虛,君主是實。
25.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英國首相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不對國會負責,英國議會選舉結果直接決定了英國首相人選,而美國國會選舉結果對總統的去留沒有影響。
26.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關系辨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者相互促進,共同對抗天主教權威,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同的是文藝復興借助了文學藝術形式,參與者僅限于知識分子;而宗教改革借助了宗教的形式,參與者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7.農業合作化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農業合作化運動是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轉變,是對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超越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特點是“一大二公”未改變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人為地提高了公有制水平。
28.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的關系:人文主義作為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理性主義作為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肯定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提倡科學,尊重知識,反對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社會,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二者都是人文主義的重要體現。
29.巴黎公社的爆發與失敗: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是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阻礙經濟基礎演變而爆發,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30.馬克思主義與巴黎公社:馬克思主義不是巴黎公社的指導思想,但巴黎公社的經驗和教訓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31.鴉片戰爭前,中英正常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并不能說明中國經濟比英國發達,相反,造成這種局面是由于自然經濟的抵制,是中國經濟滯后的表現。
32.中國的近代化不僅僅是實現工業化:近代化是指人類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33.辛亥革命是否結束我國的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34.南京解放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結束,但并不是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
35.自然經濟地位的變化: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形態,進入近代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受到沖擊并開始解體。但在整個近代,自然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依然存在并在廣大農村還占據著統治地位。
36.中國近代工業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展于近代歷史時期,指使用機器生產而非手工勞動。
37.新文化運動三大內容之間的關系: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新道德是民主與科學的前提,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載體。
38.20世紀30年代各國解決經濟危機的方式:都是國家干預經濟,只是干預的方式或方向不同,美國是全面干預經濟,而德日等國則是將國民經濟納入軍事軌道,走上法西斯道路。
39.羅斯福新政:只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40.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三者分別是工場手工業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它們的核心內容分別是:發展工商業,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各方面干預經濟。
41.美蘇兩極格局:二戰后,以美蘇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只是奠定了兩極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最終確立。
42.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而不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4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性質: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任何提議,只要一個成員國反對,就不能獲得通過,即使是全體成員國都通過的決議,也不具有強制性;歐盟是一個經濟、政治、軍事同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
44.愛因斯坦相對論只是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沒有否定整個牛頓力學。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狀態下的一個特例。牛頓力學至今仍指導著我們的物理學思想。相對論發展了牛頓力學。
45.法治與法制:法治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相對于人治而提出的,法治體現的含義是法律的權威高于個人意志,個人意志必須服從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一個動態過程,包括立法、執法等諸多環節。法制一般指靜態意義上的法律和制度。
46.中美關系:中美正式建交的標志不是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47.中國奉行不結盟原則,也支持不結盟運動,但中國始終未加入不結盟組織,更不是不結盟國家。
48.“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大躍進”是片面追求工農業建設的速度;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一大二公”;領域:“大躍進”是生產力領域;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生產關系領域。
49.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并不適用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
50.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改革是調整生產關系,開放是提高生產力。
51.當今世界格局的認識:當今的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處于一超地位,多極化僅僅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歐盟、中國、俄羅斯、日本在綜合國力上與美國仍有一定距離,短時期內無法撼動美國的一超地位。
52.“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其中“兩彈”不是原子彈、氫彈。
53.“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的含義:“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具體來說,“雙百”方針是提倡在文學藝術、科學研究領域,有獨立思考和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意見和保留意見的自由。
54.市、早市、夜市的區別:城市中的市指城市中集中貿易的地點或場所,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同時受到官吏的直接管理,到宋代發生變化;草市主要指在農村交通便利的地點自然形成的民間集市,沖破市的地域限制;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時間上延長到夜間貿易,沖破時間限制。
高考歷史復習技巧
一、時間安排
復習備考階段,大家的時間都很緊張,這就需要我們能合理地安排時間。首先要根據老師的課程安排擬訂一個“宏觀”計劃:比如先復習古代史,再復習中國近現代史,最后再復習世界近現代史。
其次根據“宏觀”計劃再制定一個符合自己時間的“微觀”計劃:例如,每天下午一點至一點半之間必須鞏固歷史基礎知識。但記住:務必使自己每天的學習都在計劃中進行。
二、立足書本
成考試題無論怎樣靈活和新穎,總是萬變不離課本的。對基本史實的掌握是學習歷史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考前一定要回歸課本,全面復習,達到能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多從原因、過程、評價、影響、本質等幾方面來掌握。
在平時的學習中則做到“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學習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應想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學習到明清時期的文化就應回想起唐宋時期的文化并比較它們的異同。
三、適量的習題
習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買一兩本好的參考書,看上面典型高考試題的解析;做上面既基礎又新穎的選擇題;抄上面經典簡答題的答案,最好能記住以便靈活的運用到其它材料題或簡答題上。
注意綜合比較,穿插訓練各類貌似題,注意對簡答題材料分析等綜合性強的試題的分析研究。對一些典型例題,還要變換角度,一題多變、一題多用,充分發揮題目的潛在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四、記憶方法
不可否認,歷史學習中要求記憶的東西確實很多。
我建議在背誦時主要采取兩種方法:
一是以歷史時間為主軸: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可以把1640年到1689年各年發生的事件聯系起來,形成一條歷史線索。
二是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系在一起比較記憶,形成知識的網絡系統:例如可以把14至17世紀的“文藝復興”和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進行比較,從而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