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歷史試題分類匯總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高考歷史試題,僅供大家參考!
2017高考歷史試題選擇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
1.中國傳統家族有“長兄如父”“小兒不及長孫”的說法。這些說法體現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級秩序
C.貴族世襲
D.宗法觀念
【答案】D
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商周時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史記》記載:“秦王發圖,圖窮匕首見……(荊軻)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中銅柱。”山東嘉祥武氏祠的漢代畫像石《荊軻刺秦王》(下圖)再現了這一場景。《史記》記載和這塊畫像石在
A.描繪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風格上是一致的
D.主題上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二者描繪明顯不一致,故A項錯誤;《史記》是通過文獻記載,漢代畫像石是通過圖像形式表述,描繪形式不一致,故B項錯誤;《史記》站在官方立場,漢代畫像石從民間立場,風格不一致,故C項錯誤;兩則史料都是描述荊軻刺秦王的史實,內容一致,故D項正確。
考點:史學研究•史料解讀•比較
3.《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這里“水車”的使用
A.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B.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力
C.標志著灌溉技術的成熟D.使農業擺脫自然的束縛
【答案】B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古代農業經濟和灌溉工具•翻車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
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材料“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說明采用密封考試形式,有利于考試的公平公正性,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及取士科目數量減少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中說明對進士科的重視,不是尊貴,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錄取人數變化,故D項錯誤。
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漢代元政治制度演變•宋代科舉制度
5.明末思想家李贄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頭發留著長須,“儒帽裹僧頭”,穿著亦僧亦儒的怪異服裝;他講學傳道,卻收女弟子。由此可見,李贄
A.致力于儒學和佛教的融合B.認可明代婦女地位的變化
C.力圖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李贄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學,故A項錯誤;明代婦女地位低下,李贄主張男女平等思想,故B項錯誤;材料中“講學傳道,卻收女弟子”信息說明李贄違背傳統的禮教,顯然是想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故C項正確;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贄追求的思想,故D項錯誤。
考點:古代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演變•明清之際儒學•李贄思想
6.有學者認為,《天朝田畝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獨特性,顯示了傳統思想里從未有過的一種組合,即“財產共有與權力全面控制的組合”。在這種思想的“組合”過程中,沒有對其產生影響的是
A.農民起義中的“均貧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禮記·禮運》中“大同”思想D.“中體西用”思想
【答案】D
考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7.1884年刊行的直隸《玉田縣志》載:“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勝數,飲食日用日洋貨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據光緒《雄縣鄉土志》:“亞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黃蘸促燈為業,自火柴行,而此業漸歇。”綜合這些材料,可知這一時期
A.經營洋貨和新產品的店鋪增多B.中國傳統的手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C.洋貨的銷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來技術的傳人促進手工業發展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材料中體現中國傳統經濟解體,并不是店鋪增多,故A項錯誤;材料中說明由于洋貨的沖擊,中國農村傳統經營的產業遭到破壞,故B項正確;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說明部分開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項錯誤;材料中明顯是破壞傳統手工業,故D項錯誤。
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果變動•外國經濟侵略•影響
8.1897年10月,嚴復等人在天津創辦《國聞報》,一方面選擇百余種外國報刊作為稿件來源,另一方面還派員到各地采訪,國內偏重于北方各省,國外則設訪員于倫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紐約、華盛頓等處。這表明
A.國內無報刊供其選稿B.維新派要讓讀者了解國內外大事
C.清政府允許自由辦報D.維新思想的傳播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考點: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維新思想•報紙影響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國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百分比。
年份 | 英國 | 日本 | 其他國家 |
1894 | 69.49 | 6.26 | 24.25 |
1900 | 62.99 | 11.20 | 25.81 |
1905 | 55.71 | 14.04 | 30.25 |
1910 | 50.89 | 16.14 | 32.97 |
1914 | 48.31 | 20.39 | 31.30 |
對表中數據解讀正確的是
A.《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B.對英貿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國國際地位的明顯下降
C.這一階段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商品傾銷為主
D.對其他國家貿易比重變化折射出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對中國貿易的數字明顯呈上升趨勢,說明日本對中國經濟侵略的加劇,故A項正確;此時,英國仍然是過激強國,對英貿易比重降低不能說明英國國際地位下降,故B項錯誤;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以資本傾銷為主,故C項錯誤;晚清中國國際地位比較低下,故D項錯誤。
考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強侵華•《馬關條約》
10.1921年成都警察廳發布通令:“近日婦女每多剪發齊眉,并梳拿破侖、華盛頓等頭式(流行的男式發型),實屬有傷風俗,應予以禁止,以挽頹風……如敢固違,定以婦女坐法并處罰家長。”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剪發齊眉成為婦女的普遍選擇B.男女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為沖擊傳統習俗D.處罰措施體現民國法治精神
【答案】C
考點: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物質生活變遷•習俗改變11.1938年1月,國民政府為管理全國經濟事務,將實業部改組為經濟部,其職權范圍包括了戰時主要生產領域和商業領域,下屬機構眾多。經濟部的設立
A.適應了戰爭持久化的需要B.標志著工作重心轉向經濟領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導致抗戰時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由題目中的時間“1938年”和“經濟部”的職權范圍“戰時主要生產領域和商業領域”可知經濟部的設立有利于為抗戰提供持久的物質保障,故A項的表述正確;題目中未涉及國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故排除B項;C項的表述過于夸大經濟部的作用,故排除;題目中未涉及經濟部設立前后,國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較,故排除D項。
考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國民政府戰時統制經濟政策•抗戰需要
12.對于即將參加的某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定下的外交基調是:爭取越南南北以北緯16度線為界實現停戰,促使法軍撤出,反對美國干涉。這次國際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B.萬隆會議
C.第一屆不結盟政府首腦會議D.第26屆聯合國大會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由題目中的信息“爭取越南......停戰”“促使法軍撤出”“反對美國干涉”可知該國際會議參與國有中國、法國和美國,且與和平解決越南問題有關。這應為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1954年,中、美、英、法、蘇及有關國家外長,在日內瓦舉行的會議。故A項的表述正確;B項的參與國為亞非國家,故排除;中國并未參加第一屆不結盟政府首腦會議,故排除C項;第26屆聯合國大會召開于1971年,晚于法國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時間“1956年”,故排除D項。
考點:現代中國外交•新中國初期外交•日內瓦會議
13.右圖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為配合大規模建設而繪制的宣傳海報。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A.遠處的工廠寓意工業化基本實現
B.圖下的文字宣傳了綠色環保觀念
C.往來的船只說明交通運輸業基礎良好
D.工作的場景展現工人投身建設的熱情
【答案】D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20世紀50年代探索•“一五”計劃14.雅典將領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會陶片放逐后,僅過了兩年多就被召回,因為波斯大軍入侵,需要他參與作戰。打敗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職,而指揮戰爭獲得勝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卻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見
A.多數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義B.陶片放逐法是對將領去留的表決
C.直接民主導致了雅典的派系紛爭D.主權在民容易導致城邦內部混亂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題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數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將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現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的史實。故A項的表述正確;B項的表述與“陶片放逐法”針對某些別有企圖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實不符,故排除;題目中未涉及雅典派系紛爭,故排除C項;題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內部的混亂,故排除D項。
考點: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點
15.某學者認為:他們擺脫了對上帝的恐懼,但是仍然對神表現出尊敬的態度。他們嘲笑六天創造世界的觀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計劃設計的完美結合的機器,是人類水久居住的場所。“他們”是
A.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B.宗教改革的發起者
C.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D.進化理論的倡導者
【答案】C
考點: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發展•啟蒙運動•思想主張16.下表是美國制憲會議中出現的三個國會建設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亞方案) | 方案二(新澤西方案) | 最終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
設立一個按人口比例分配表決權的國會 | 設立一個各州無論大小有同等表決權的國會 | 設立各州享有同等表決權的參議院和按人口數確定代表名額的眾議院 |
最終方案的形成過程體現了
A.選舉是民主原則的基本體現B.國會是代議政體的權力中樞
C.妥協是現代政治的重要機制D.分權是共和制度的關鍵措施
【答案】C
考點:資產階級代議制形成與發展•美國共和和制•特點17.下圖是19世紀英國國民總收入來源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A.19世紀英國農業、林業和漁業處于穩定增長階段
B.第二產業收入的增長與其發展的階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產業收入的增長并未體現工業化階段的特征
D.經濟收入與國民經濟在結構的變化上呈現出一致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A項的表述與圖表中19世紀的英國農業、林業、漁業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的現象不符,故排除;圖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紀的英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致使第二產業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的史實,故B項的表述錯誤;圖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紀的英國,由于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相當多的勞動力因機器的采用被迫脫離工業生產,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的史實,故C項的表述錯誤;圖表中的19世紀的英國,第一產業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
第二、三產業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反映了19世紀的英國因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導致國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的史實。故D項的表述正確。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影響
18.近代某畫家的油畫中這樣描繪:畫面中央矗立著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畫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邊工作;右邊是幽靜的小鎮和高高的拱橋;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著教堂和小鎮。這一切讓人顯得格外渺小。有學者認為,該畫充滿對自然的贊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據此判斷這幅畫屬于
A.現實主義流派B.浪漫主義流派C.印象主義流派D.現代主義流派
【答案】B
考點:19世紀以來文學藝術•美術藝術•特點19.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政府在各地組建了數千個拖拉機站。每個站配備一批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農業并沒有明顯增產。造成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農村缺少機械操作員B.農業正在進行集體化
C.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D.農莊沒有土地所有權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A項的表述與題目中的信息“每個站配備一批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項的表述無法反映題目中“一五”計劃初期,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現象,故排除;題目中隨著蘇聯“一五”計劃的深入,農業并沒有明顯增產的現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國家片面發展重工業,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導致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的史實,故C項的表述正確;D項的表述與蘇聯的土地歸國家或集體所有的史實不符,故排除。
考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斯大林模式•宗特點
20.1987年,英、法、意等12國簽署了單一歐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產標準,消除資本流動的障礙,尋求統一的稅率,相互承認別國頒發的專業和商業執照,遵守共同的勞動權利憲章。各國將共同創建一個“沒有國界的歐洲”。該文件的簽署
A.啟動了歐洲經濟的多領域合作B.為歐盟成立奠定基礎
C.表明了歐洲政治一體化的實現D.為歐元發行掃清障礙
【答案】B
考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歐洲的聯合2017高考歷史試題非選擇題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滿分60分,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其中第21題~第23題為必做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4題為選做題,包括A、B、C、D四小題,請選定其中兩小題,并在相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若多做,則按作答的前兩小題評分。
21.(12分)
歷代王朝的商業政策蘊含著一以貫之的經濟思想,也會因時代變化而作出調整。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漢文帝變“抑商”政策為“惠商”政策。下令“開關梁,弛山澤之禁”。這些措施實行后,出現了“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進入山澤自由樵采、捕撈,以補助生活。但文、景時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的規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漢中前期,出現了“用貧求富”的熱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徑是經商。經商也有經商的學問,商人們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標,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說法。為了求利而總結的經驗,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還有“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編自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漢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戰國至漢文帝統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經濟后果。(6分)
(2)據材料二,概述西漢中前期的“求富”觀念。(3分)
(3)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抑商”和“惠商”的關系。(3分)
【答案】(12分)
(1)做法:取消關卡和禁令(允許自由經商)。
成效:商業(經濟)快速發展;民眾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鞏固小農經濟;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后果:阻礙商品經濟發展(壓抑經濟活力)。
(2)觀念:利潤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標;經商是實現富裕的最有效途徑;購買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財富。
(3)關系:抑商是基本的經濟政策;惠商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政策;在某些時期同時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考點:古代中國經濟•古代經濟政策•重農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