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视频_亚洲午夜一区_亚洲女人天堂色在线7777_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_成人7777_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計劃總結網 > 考試 > 學歷類考試 > 高考頻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歷史 >

高考歷史押題卷

時間: 劉惠2 高考歷史

  歷史試卷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在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尋求突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高考歷史押題卷,僅供大家參考!

  高考歷史押題卷及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26個小題)

  1.有學者說,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設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治國智慧和法則,但也留下了許多的無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個統治性政權,不是一個發展性政權,更不是一個為國民共享的服務性政權。可見中國古代所有制度設計都圍繞的一個核心是( )

  A.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主權 B.維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C.維護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維護以“家天下”為核心的王權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說明我國古代政治主要是為了君主的統治,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規律是“統治性政權”,即根 本目的是維護專制統治,故D項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古代君主專制統治實質的正確理解。

  2.某教授認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也是兩宋否定唐后期藩鎮分權的繼續,相當于自隋朝始第三個“正一反一合”階段的“合”。作者認為( )

  A.行省制實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有機結合

  B.行省制主要著眼于政治上的統治和軍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鞏固了元朝的中央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D.行省制借鑒了郡縣制的優點,擯棄了兩宋政治制度的缺點

  答案:A

  解析:從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也是兩宋否定唐后期藩鎮分權的繼續”可分析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并非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元行省制的歷史價值在于:它創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中央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

  3.美國歷史學家包弼德在《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認為宋代標志了中國歷史現代性的開端,但同時也出現了逆現代性的因素。以下屬于宋代“逆現代性”的是( )

  A.社會流動更趨頻繁 B.皇室權威更趨強化

  C.世俗文化蓬勃發展 D.貨幣經濟地位提高

  答案: B

  解析:所謂“現代性”在政治上應該是指越來越進步,古代則指皇權專制的趨勢逐漸減輕或者是出現類似于民主色彩的東西或者現象。B項皇室權威更趨強化是逆歷史潮流的,所以說是“逆現代性”,故選B項。

  4.蘇軾曾說:“民庶之家,置莊田,招佃客,本望租課,非行仁義,然猶至水旱之歲,必須放免欠負、貸借種糧者,其心誠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這句話反映出的 主要問題是( )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剝削來積累財富 B.宋代地主有開展民間賑濟的社會責任感

  C.宋代佃戶租地有較大的選擇權和自由度 D.宋代農村開始出現以租佃關系經營土地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題要立足于對材料的解讀。由“本望租課,非行仁義”可知B項錯誤;通過租佃方式進行土地經營,早在戰國時期就產生了,故D項錯誤;A項雖然符合史實,但不是作者要闡述的內容,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5.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廷在其《廣陽雜記》中說:“天下有四聚, 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然東海之濱,蘇州而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西則惟漢口耳。”據此可知清初( )

  A.已形成統一國內市場 B.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C.工商業市鎮繁榮發展 D.蘇州是江南經濟中心

  答案:B

  解析:從材料中“天下有四聚”可分析出A項“統一”說法有誤;“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說明當時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C、D兩項在材料中無體現。

  6.明洪武二十八年規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墾的田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擾害者罪之”。這些措施( )

  A.能鼓勵墾荒 B.可以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降低賦稅,減輕農民負擔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翻譯與對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其干擾項為D項,但材料中的“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墾的田地”表明新墾田地不收稅,所以D項錯誤。B項為無關項,C項與材料內容不符。

  7.宋明理學普遍倡導“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齊家平天下”的功名論,其根本出發點是( )

  A.修身養性,提高個人修養 B.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C.樹立理學的統治地位 D.規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

  答案:D

  解析:宋明理學家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等倫理道德,旨在規范人們的行為和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統治秩序。故選D項。A、B、C三項都是理學家的目的,但是都不是從維護封建統治這一角度進行分析的,因而是錯誤的。

  8.顧炎武《日知錄》中寫道:“心不待傳也,流行天地間,貫徹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驗于物。心者,所以統宗此理而別其是非,心學二字,《六經》、孔孟所不道。”這一觀點表明他( )

  A.對陸王心學持批判的態度 B.主張回歸孔孟儒學

  C.肯定心學的修身養性功能 D.以拯救時代為己任xkb1

  答案:A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心是用不著傳的,在世界上,古往今來,最一致的就是事物的理。他以“心”為氣之心,“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宗眾理,區別、評判是非、賢否、得失、治亂而能在事物中得到驗證(的東西),是人人同具的一種思維能力,沒有什么真傳,在六經和孔子孟子這些圣人所沒有倡導的。簡言之,心學中的傳心,已經脫離了傳統儒家孔子孟子這些圣人的本真,落入禪學的路子。不值得提倡。 A項正確;C項錯誤;B、D兩項沒體現。

  9.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張“有其力者治其地”,黃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顧炎武力主“均田”,這些主張( )

  A.具有濃厚的復古色彩 B.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

  C.體現了重農抑商思想 D.表達了對個體小農的關注

  答案:D

  解析:三大思想家對傳統儒學思想批判繼承,其主張具有復古色彩缺乏歷史依據,故A項錯誤;三大思想家強烈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出諸多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故B項錯誤;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在經濟上都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顛覆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經濟主張,故C項錯誤;材料中三者皆對農民土地問題強烈關注,給予小農人性關懷,故D項正確。

  10.據清代檔案《戶部匯題各省民數谷數清冊》統計,咸豐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國人口記錄,咸豐三年起,南方多省冊報殘闕,人口遽降。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民起義爆發,沖擊了舊的統治秩序 B.清朝吏治腐敗,戶籍管理混亂

  C.列強發動侵華戰爭,戶籍管理受沖擊 D.清政府調整政策,放松了戶籍管理

  答案:A

  解析:根據“咸豐元年(1851年)”不難想到“太平天國運動”,江蘇、安徽兩省是太平天國革命軍與清軍對壘的主要戰場。咸豐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軍自武漢沿江而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三月二十日占領南京,五月先后派兵北伐和西征。致使所到之地社會動亂、人口外流。故選A項。

  11.學者陳旭麓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突出地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新的取代舊的,如民國取代清朝;一是新與新的遞嬗,前一種新的褪色了,后一種新的跟上來,辛亥之與戊戌是這樣,‘五四’之與辛亥是這樣,戊戌之與洋務也有這種跡象。”推動這種“新陳代謝”的核心動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發展資本主義

  C.提倡民主科學 D.推動實業救國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中列舉的一系列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反映的主題是救亡圖存,所以推動近代中國歷史“新陳代謝”的核心動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項正確。

  12.“共和建設之初,所以艱難不易現實,往往復反專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會之惰力,阻礙 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強者,莫如守舊之武人,及學者。”陳獨秀這段論述表明他認為辛亥革命后出現帝制復辟現象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確立民主共和制 B.近代中國存在復辟帝制的社會基礎

  C.廣大人民群眾沒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康有為等守舊保皇黨人的支持推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通過閱讀材料可知,陳獨秀認為共和難以實現

  的原因在于社會惰力、守舊武人、學者,而這些落后因素正是復辟帝制的基礎。故B項是正

  確答案。

  13.民國時期,初小四年級課本《平等》一文寫道:“共和國無階級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雖以大總統之地位,猶必謹守法律,不能恃勢以凌人。一旦罷職,即與齊民無異。”這表明( )

  A.民國時期中國教育發生根本變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民國時期重視公民意識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國時期政治斗爭核心

  答案:C

  解析:A項發生于新中國成立后,故排除;由題目中的信息“民國時期,初小四年級課本……寫道‘共和國……人人平等……大總統……與齊民無異’”可知民國時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識方面的教育,故本題應選C項;B、D兩項的表述與題意無關,故排除。

  14.費孝通認為:正因為被禮治慣了,所以在鄉土社會里,一說起訟師,大家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辛亥革命后)訟師改稱律師,打官司改稱起訴,包攬是非改稱法律顧問——這套名詞的改變代表了社會性質的改變。這里所說的“社會性質的改變”是指( )

  A.從人治社會到法治社會 B.從宗法社會到官僚社會

  C.從舊民主主義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 D.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辛亥革命后)訟師改稱律師,打官司改稱起訴,包攬是非改稱法律顧問”能夠說明辛亥革命推動了我國法制的進步,即由封建社會的人治向資本主義法制過渡,尤其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更是中國近 代第一部憲法,所以材料中的“社會性質的改變”強調的是中國法制的變革,故答案選A項。B項出現在秦代, C項開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D項明顯與題意無關。

  15.“西方的市政管理,經濟模式的傳入,使商埠最先脫出中國傳統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邁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開埠被視為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點。”材料強調的是( )

  A.中國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擴張

  B.西方擴張是近代中國各種變化的主導因素

  C.客觀評價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的建設性影響

  D.中國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與教材知識的聯系能力。材料認為“沿海口岸被迫開埠被視為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點”,強調的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在客觀上導致中國開始了近代化,客觀地評價了侵略的建設性影響。中國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西方擴張只是其客觀作用,A項表述錯誤;近代中國各種變化的主導因素源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B項表述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在客觀上產生的積極影響,沒有涉及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問題,D項不符合題意。

  16.1984年1月,中國汽車的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誕生。次年,中德合資轎車生產企業——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中國汽車工業很快就進入了第一輪的合資高潮。這些合資汽車企業的出現反映了中國( )

  A.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 B.市場經濟體系形成

  C.經濟改革不斷深化 D.獨立工業體系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材料中的時間“1984年”和“合資高潮”等關鍵信息可以分析得出C項正確。

  17.蘇格拉底說,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蘇格拉底這些話的政治意圖是( )

  A.反對輪番而治 B.提倡婦女參政

  C.主張人民主權 D.宣揚人文精神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從材料“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蘇格拉底主張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從而看出其反對輪番而治。故A項符合題意。B項是對材料的誤解;C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D項說法錯誤,材料主要說的是有專門才能的人治理國家而不應該抽簽選舉,并未涉及人文精神。

  18.“(在希臘)流通中發展起來的交換價值過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產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現實基礎。”這實質上反映了在古希臘( )

  A.商業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現實基礎 B.商業貿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C.海外貿易活動推動了平等觀念形成 D.商業上自由平等影響了政治理念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在希臘)流通中發展起來的交換價值過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現實基礎”說明古希臘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經濟基礎。故選D項。

  19.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過程中,1701年頒布的嗣位法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法規定,國王所作的任何決定必須由同意該決定的大臣簽署方能生效。這一規定的目的在于( )

  A.防止國王獨斷專行 B.擴大議會的權力

  C.加強國王對內閣的控制 D.擴大國王的行政權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理解。君主立憲制的意思是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只有A項符合嗣位的目的所在。

  20.一位政治家在評價美國1787年憲法時,曾指出:“毫無疑問,我們的憲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簡潔。它是一塊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廈。”其意在肯定憲法( )

  A.條文與體系的完備性 B.所蘊含的原則與精神

  C.各項內容具有前瞻性 D.實踐不受時代而調整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從題干中的信息“就在于它簡潔”“它是一塊奠基石,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廈”可知1787年美國憲法是不完善的,但它奠定了美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礎,故A、C、D三項錯誤;1787年憲法之所以奠定了美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礎,正是在于其蘊含的原則與精神,即民主制、聯邦制、共和制、分權制衡等原則,故B項正確。

  21.1990年5月5日開始,民主德國、聯邦德國以及蘇美英法四國的代表在莫斯科簽署

  了《關于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規定:四個占領國放棄占領德國的權利和責任,解散與此規定相關的一切機構。這一現象( )

  A.標志著東歐劇變的開始 B.是美蘇爭霸結束的表現

  C.說明德國再次正式實現統一 D.改變了歐洲政治版圖

  答案:D

  解析:A項東歐劇變從波蘭開始,B項美蘇爭霸結束的標志是蘇聯的解體,在此之后,C項德國再次統一是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民主與聯邦德國合二為一,都并入資本主義陣營,故只有D項是正確的。

  22.讀三國工業生產的上升情況表(以1913年為100%)

  國別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國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國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國 14 11 17 39 64 89 100

  從表格中能反映出( )

  A.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生產量已穩居世界首位

  B.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和美國相比長期落后

  C.科技極大影響了大國的經濟發展速度

  D.美國已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知識點以及學生正確閱讀表格的能力,以本國1913年為100%,表格可以體現工業上升的速度,并不能讀出是哪個國家經濟實力最強,所以只能選擇C項。

  23.羅斯福新政在當時的美國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銳批評,有的諷刺《全國工業復興法》是從共產黨宣言中抄來的,有的說“新政”是“披著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上述言論在本質上反映了( )

  A.美國的自由傳統根深蒂固 B.羅斯福政府喪失了民眾基礎

  C.新政侵蝕了白由主義根基 D.危機導致社會缺乏基本共識

  答案:A

  解析:羅斯福新政實施之后,有些人發出了批評的聲音,說明美國言論自由,自由傳統根深蒂固,故A項正確;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批評的聲音只是少數,羅斯福政府不可能失去民眾基礎,故B項錯誤;新政本質上維護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根基,故C項錯誤;個別不同的聲音不代表整個社會的共識,不能以偏概全,故D項錯誤。

  24.尤爾根•哈貝馬斯在《包容他者》一書中稱“歐盟條約承認成員國的獨立和主權,因此,歐盟有義務尊重每一個成員國的民族認同”,同時指出:“未來歐洲聯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員國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歐洲的民族自決意識,一個單一的歐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認為( )

  A.歐盟體現了統一性和多樣性 B.民族利益成為歐洲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C.歐洲一體化進程艱難 D.歐盟以尊重成員國利益為主要目標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從材料“歐盟條約承認成員國的獨立和主權,因此,歐盟有義務尊重每一個成員國的民族認同”體現了歐盟的多樣性;從材料“未來歐洲聯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員國的共同利益”體現了歐盟的統一性。所以答案選A項。

  25.斯大林模式雖然在表面上創建起高純度的公有制計劃經濟,但其指令性和國家所有制性質與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由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的設想有著內在的差異。這說明斯大林模式( )

  A.完全違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B.是對馬克思主義改造的結果

  C.是科學社會主義在落后國家不完整的運用

  D.有利于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

  答案:C

  解析:先要理解斯大林模式,蘇聯并不是從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家,它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B、D兩項錯誤,創建了公有制經濟,沒有完全違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A項太絕對。表述最恰當的是C項。

  26.某科學家逝世后,媒體這樣評價:“在我們這一時代的物理學史中,他現在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于科學的貢獻,更加深刻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這位科學家是( )

  A.達爾文 B.愛迪生 C.普朗克 D.愛因斯坦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宇宙、比牛頓偉大、深入人類思想基本概念”可知,這是對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的評價。達爾文是生物進化理論;愛迪生主要是發明電器;普朗克是對微觀世界進行研究,都與題意不符。故正確答案選D項。

  二、非選擇題(12個小題)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時期都城 開封不僅是全國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來此游樂。此外東京還經常聚居一大批饑餓的流民,少時數百上千,多者數萬。東京城行業眾多,彩帛、占卜、典當等行業十分發達,經久不衰。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瓦肆、妓院,專供貴族、富人尋歡作樂。

  ——張瑩《論宋代城市發展及其影響》

  材料二 從1760年產業革命開始,到1851年,英國花了90年的時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基本實現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業化)……1863年,倫敦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地鐵,便捷快速的立體交通網絡和現代化的金融服務、優良的港口區位優勢,使得倫敦這個16世紀末的歐洲貿易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國城市化水平已達77.2%。可見,英國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時間,而從初步完成到成熟階段用了大約70年左右的時間。

  ——馬先標《英國城市化發展的特征與啟示》

  材料三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發展時期,城市化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一五”時期得到恢復和發展后,出現了長期的曲折停滯,總體上,城市化的進程緩慢。1949—1978年工業化得到相對高速的發展,而城市化發展卻嚴重滯后……1978年以來,中國城市化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改革之后的城鄉壁壘被市場經濟逐步打破……政府對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鄉之間勞動力、人口、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日益活躍,原有的城鄉隔離狀態開始有所松動。農民可以就地發展工業,建設農民城市,形成了中國自己獨特的農村城市化道路。

  ——吳清《新中國的城市化發展(1949—1991)》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歸納宋代都城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原因。

  (2)據材料二、三,比較中、英兩國城市化的特點,并談談你對城市化問題的認識。

  答案:(1)特點:規模大;經濟繁榮;旅游業發達;流動人口多;流民聚居;娛樂活動豐富。(任答四點即可)

  原因:城市商業活動的時空限制被打破;商業環境相對寬松;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等。

  (2)特點:英國城市化進程伴隨著工業革命而推進,城市化水平較高;中國城市化在1949—1978年間,曲折發展,進程緩慢,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中國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響較大,形成了獨特的農村城市化道路。

  認識: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城市化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問題,應統籌兼顧,科學推動城市化進程。(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28.工商業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歷史進程中有過三次商業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業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業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業革命,出現以通商口岸為核心的近代化商業群落。在對外貿易的刺激下,這些通商口岸成長為近代化的商業城市,包括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牛莊(營口)、登州、煙臺、臺南、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天津、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

  ——摘編自陳鋒、張建民主編《中國經濟史綱要》

  材料二 中國資本主義私營現代企業的產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強的沖擊造就的。列強入侵沖擊造就的以通商口岸為中心的、擺脫了傳統中國城市模式的新興城市,又為其產生提供了土壤與舞臺。中國最早的民營現代產業就是從外資那里獲得了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同時又托庇于“租界”這種特殊的場所而得以免除濫用職權、腐敗無能的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勒索與損害,才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

  ——陳勤、李剛、齊佩芳《中國現代化史綱》(上卷)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述“明清商業革命”的表現。分析“第三次商業革命”出現的原因。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中“現代企業”出現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客觀作用。

  答案:(1)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出現會館和商幫;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尤以江南地區為盛。原因:通商口岸的被迫開放;對外貿易的刺激。

  (2)原因:原有經濟基礎較好;交通便利;隨著列強入侵自然經濟較早解體;便于獲得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勒索與損害。

  作用: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起點和重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是了解、學習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窗口。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 息。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1405-1433)

  歐洲人開辟新航路(1487-1498)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至少概括15世紀中西探險航行的兩個共同點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共同點一:都把目標投向了印度洋

  原因:印度洋是當時已知溝通東西方往來的海上通道;印度洋地區有著悠久的航海貿易活動。

  共同點二:背后的支持力量都是專制君主

  原因:海外探險航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君主專制有利于集中資源。

  共同點三:盡可能沿前人原有航線航行

  原因:海外探險航行風險巨大,沿前人原有航線航行有利于節省成本,獲取最大收益。

  30.歷史圖片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請仔細閱讀如下兩圖,尋找圖中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對圖片進行解讀。要求:列舉信息符合史實,邏輯關系嚴密,論證充分合理,具備論從史出的基本特征。

  答案:(評分標準)

  第一等: 能準確指出《農耕圖》與《唐朝長安城平面圖》蘊含的歷史信息及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實質反映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論證充分合理。

  第二等: 能指出《農耕圖》與《唐朝長安城平面圖》蘊含的歷史信息及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的邏輯關系,并能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論證較為充分合理。

  第三等: 能指出《農耕圖》與《唐朝長安城平面圖》蘊含的歷史信息,并能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角度分析。

  第四等:邏輯關系不清,分析不準確或沒有分析,論證不充分或沒有論證。

  (注:若從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角度回答或從小農經濟和城市發展的角度回答都可酌情給分)

  示例

  《農耕圖》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而《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整齊劃一的規劃,嚴整的布局無不體現著專制主義皇權的威嚴。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皇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專制主義皇權要維護其統治,就必須要鞏固小農經濟,從而確保田賦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農經濟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須依賴外來力量的保護才能生存發展,專 制主義皇權正好提供了這種保護。

  因此,《農耕圖》與《唐朝長安城平面圖》反映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31.【歷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甲午戰爭失敗,光緒親政,似乎機會正在眼前。這個時候正是康有為崛起并有條件改造清廷,以變法而求國家富強之際。可惜,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仍墮入傳統政治舊窠,以人事糾纏與沖突而告終。

  ——摘編自李鴻谷《戊戌政變及代際斷裂——梁啟超》

  材料二 從維新派本身去尋求失敗的原因,是從枝節上來找,自然進入了誤區;從中國社會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釋變法為什么會失敗。

  ——李喜所《梁啟超對戊戌變法的反思》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要指出康有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有條件改造清廷”的活動的。材料一將這一活動失敗的原因歸咎于什么?

  (2)根據所學知識,請你“從中國社會本身”解釋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答案:(1)背景: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光緒皇帝親政后,面對危局產生了變法圖強的思想。原因:頑固派和維新派的爭奪與斗爭。

  (2)封 建制度根深蒂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當時中國沒有出現一個使變法成功的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強大的促進改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整體上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考生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32.【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有學者認為造成北魏后來局面的根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為,孝文帝舍平城遷洛陽,改鮮卑武勇之風為漢人文弱之風,進一步削弱北魏軍事力量,這是他終不能強大魏國的重要原因。并說孝文帝的改革,學來的主要是漢人的繁文縟節,丟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長處——勇武質樸,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 以忽必烈為代表的蒙古上層統治集團,在完成統治重心的轉變、大體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轉化。他們對推行漢法的工作采取消極態度,對殘留的許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絕進一步變革,使大量的蒙古舊制得到保留,同時卻熱衷于對外窮兵黷武、對內搜刮財富,使剛剛略顯平緩的社會矛盾重新激化起來,元朝過早地出現了中衰的征兆。

  ——朱紹侯的《中國古代史筆記》

  (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中兩次改革方式的相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

  (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改革少數民族傳統這一問題的認識。

  答案:(1)方式:通過接受漢族社會制度完成政權的漢化;(關鍵詞:少數民族漢化,類似意思表達正確即可得分)

  原因:中原農耕文明的程度較高,形成較為系統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數民族政權,社會發展程度較漢族落后;希望通過政權的漢化,維護統治。

  (2)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漢化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漢化政策不是要全盤改變少數民族傳統,是借鑒吸收漢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變傳統,要看少數民族傳統是否符合民族發展需要及社會發展趨勢。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調整。

  33.【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一 我們建立民國,主權在民,這四萬萬人民就是我們的皇帝,帝民之說,由此而來。這四萬萬皇帝,一來幼稚,二來不能親政。我們革命黨既以武力掃除殘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衛而訓育之,則民國的根基鞏固,帝民也永賴萬世無疆之休。

  ——居正《中華革命黨時代的回憶》

  材料二 訓政之說,尤為失當。此屬君政時代之口吻,不圖黨人襲而用之,以臨吾民。試問政為何物?尚待于訓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為極則,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機會,專靠官僚為之代治,并且為之教訓,此種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國行之數千年,而未有長足之進步。國民黨人有何法寶,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機會,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訓政之謬說,阻礙民治之進行。

  ——《陳炯明集》下卷

  (1)概括材料一中關于中國實現民主政治的基本觀點。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觀點的可取之處。

  答案:(1)觀點:以武力推翻專制統治;堅持主權在民;因民眾民主素養的短缺,需實施訓政以實現過渡。(回答任意兩點即可)

  (2)分歧:訓政是否必要。

  可取:材料二主張民主的實質在于民眾自治,強調民眾的政治素養和民主精神可以在具體的民主實踐中得到培養,反對官僚和政治團體代治。這些都符合 現代民主理念。

  34.【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 孫中山在所著的《建國方略》中說:“子之于革命建設也,本世界進化之潮流,循各國已行之先例,鑒其利弊得失,思之念熟,籌之有素,而后定為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期為三:第一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期。第一為破壞時期,擬在此時期內實行軍法,以革命軍擔任打破滿清之專制、掃除官僚之腐敗……第二為過渡時期,擬在此時期內實行約法,建設地方自治,促進民權發達……俟全國平定之后六年,各縣已達完全自治者,皆得選舉代表一人,組織國民大會,以制定五權憲法,以五院制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日司法院,四曰考試院,五日監察院。憲法制定之后,各縣人民投票選舉總統以組織行政院,選舉代議士以組織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長由總統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對總統法院負責,而五院皆對國民大會負責。……第三為建設完成時期,擬在此時期內實行憲政,此時一縣之自治 團體,當實行直接民權。”

  請回答:

  (1)概括孫中山關于國家制度的設想,指出其積極意義。

  (2)從材料看,孫中山如何“循各國已行之先例,鑒其利弊得失”?

  答案:(1)設想:實行縣級自治;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中央政府實行五院制;總統由各縣代表選舉;總統組織行政院并須經立法院同意;中央五院都對國民大會負責;實行直接民權。

  意義:有利于推動革命運動;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獨裁;有利于中國社會的民主化。

  (2)如何:吸收了西方的天賦人權、民主共和思想;五權分立的思想,并設計了實現民權的各個步驟。

  35.【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 《貸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稱《租借 法》,是美國保證英國和所有被軸心勢力侵略的國家予以戰時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國政府將《租借法》草案提交國會審議,國會 討論并通過了此法。羅斯福總統于1941年3月11日簽署了《租借法》。該法規定:任何國家只要總統認為其防務對美國國防至為重要,就有資格通過美國的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資。

  ——《歷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39—1941年美國對華貸款(單位:百萬美元)

  時間 1939年2月 1940年4月 1940年10月 1941年2月 1941年4月

  數額 25 20 25 50 50

  1941—1945年美國對華“租借”物質統計(單位:百萬美元)

  時間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數額 26 100 49 53 1107

  ——摘編自《略論美援與中美抗日同盟)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實施《租借法》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美國對華援助的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這一角度,簡析美國援華的原因。

  答案:(1)原因:①美國國內孤立主義陣營發生嚴重分裂;②德意日三國結成軍事同盟,日本決定在亞洲實行南進計劃;③羅斯福所做的巨大努力。

  (2)狀況:分為貸款和租借:在一些關鍵年份援助顯著增加。

  對華援助原因: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援助中國,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有利于美國。

  36.【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巴黎非戰公約》全稱《關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又稱《白里安•凱洛格公約》。

  1927年4月,法國外長A.白里安向美國國務卿F.B.凱洛格倡議:美、法立即締結廢棄戰爭的協定,以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美國政府對此表示歡迎,同時建議該條約不應只限于美、法兩國,而應包括主要大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該公約在美法兩國提出的條約方案基礎上簽訂。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波蘭、英國、美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巴黎簽訂。至1933年,共有63個國家批準或加入。

  公約包括序言和3條正文。主要內容是:締約各國譴責用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并廢棄以戰爭作為在其相互關系中實施國家政策的工具;締約國之間的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性質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決;任何簽字國如用戰爭手段謀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約給予的益處。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巴黎非戰公約》簽訂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巴黎非戰公約》。

  答案:(1)①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和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暫時緩和了列強的矛盾沖突。②法國希望與美國結盟,使法國的安全得到美國的保障。③一戰之后人民渴望和平,和平思想與和平運動得到發展。

  (2)局限性:未明確區分侵略戰爭與自衛戰爭,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缺陷和不足。實際沒有起到制止侵略戰爭、維護和平的作用。

  進步性:①它在歷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國際公約的形式,正式宣布廢棄以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具有進步作用。②有利于鞏固歐洲的和平秩序。③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審判德、日主要戰犯(危害和平罪)的重要法律依據。④關于限制戰爭的基本原則,為其后的《聯合國憲章》等國際文件所繼承,從而推進了宣布侵略戰爭違法的歷史進程。

  37.【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 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彼之所長,循而習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以中國之大,土田之廣,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強也:即吾所謂自治也。舍富強之本圖,而懷欲速之心,以急責之海上,將謂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轉弱為強,其余皆可不問,恐無此理。

  ——郭嵩燾《條議海防事宜》(1875年)

  材料二 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于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歐洲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擾三代盛時之夷狄也。中國士大夫知此義者尚無其人,傷哉卜……三代以前,皆以中國之有道制夷狄之無道。秦漢而后,專以強弱相制,中國強則兼并夷狄,夷狄強則侵凌中國,相與為無道而已。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國之無道,故可危矣。

  ——郭嵩燾《使西紀程》(1876年)

  材料三 光緒二年(1876年),有位出使英國的大臣郭高贏,做了一部游記。里頭有一段,大概說,現在的夷狄和從前不同,他們也有兩千年的文明。唆喲!可了不得。這部書傳到北京,把滿朝士大夫的公憤都激起來了,人人唾罵……鬧到奉旨毀版,才算完事。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1922年)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郭嵩燾關于中西關系的基本認識。

  (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郭嵩燾的觀點。

  答案:(1)認識:西方治國之本在于政治制度,發展工商業是末;中國不僅在器物制度上不如西洋,而且倫理教化也遠遠落后于西洋;過去是中國人把四方看作蠻夷,現在是西方人把中國看作蠻夷。要使中國富強,不能只學習西方的造船制器,關鍵是要先從政治教化上進行改革,不能舍本逐末。

  (2)評價: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以其獨特和前瞻的眼光看待中外關系,不僅 沖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理論體系,也推動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出現。遭到朝野上下的口誅筆伐,也反映了當時的中國人尚未沖破傳統的“貴華夏賤夷狄”(天朝上國)的藩籬。

  38.【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 戊戌變法時期,梁啟超尖銳地指出,“愛國必自興民權始”,斷定“能興民權者,斷無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時期,他曾憤怒地表示“我輩實不可復生息于專制政體之下。專制政體者,我輩之公敵也,大仇也!有專制則無我輩,有我輩則無專制,我不愿與之共立,我寧愿與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啟超由美國返回日本。曾承認自己“向年鼓吹破壞主義,而今者反對破壞主義”,“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不如開明專制”。從1905年開始,清政府宣布要實施立憲,梁啟超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期望。為出國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國憲政報告》。直到“皇族內閣”產生,才使梁啟超君主立憲的幻想徹底破滅。民國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實,投靠袁世凱。當袁世凱復辟帝制時,于1915年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促使了護國運動的爆發。

  ——摘編自徐斌《論梁啟超的善變》

  材料二 在清末,不論是暴力的革命運動,還是和平的立憲運動,都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旨在以某種形式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的歷史運動,從本質上講,都是對中國社會進行根本變革的革命性的運動,從梁氏那些鼓吹“立憲”的言論來看,也正是“宣傳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再聯系他一生思想活動來看,他是把追求憲政與追求富國聯系在一起的,“此志終生未變”,因而這也是應當肯定的。

  ——摘自《梁啟超研究的新成果》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梁啟超的政治思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并說明其思想變化的突出特點。

  (2)根據材料二,指出評價梁啟超的原則。

  答案:(1)變化:從興民權,變法改良轉向排滿革命;從革命轉向開明專制;從開明專制轉向立憲政治;從立憲轉向共和。

  特點:應時而變,注重中國當時的國情;始終圍繞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愛國救亡是根本目的;受個人主觀影響較大。

  (2)原則:把歷史人物的思想活動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以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推動國家、社會的發展為標準;重視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

17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选第一页 | 69堂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 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 日本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 中日韩在线视频 | 欧美日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 日本xxx在线 | 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 成年日韩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 成人观看 | 亚洲国产路线1路线2路线 | 激情视频网址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 色呦呦在线观看视频 | 9999热| 国产老妇女 | 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 | 日本三级视频 | 国产黄色小说 | 国内精品91最新在线观看 | 午夜视频一区 |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 日日操夜夜添 | 九九热在线免费视频 | 曰本女人视频69xxx | 久久免费视频2 | 在线三级网 |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 日本在线成人 |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五月 | 日本在线一区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 欧美视频大全 |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 国产孕妇交bbwxxxxx | 波多野结衣资源在线观看 | 成人中文网 |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