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歷史模擬卷
高考復習階段掌握解題方法和技巧相當重要,高考歷史題目主要包括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問答題三種題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四川高考歷史模擬卷,僅供大家參考!
四川高考歷史模擬卷
24.周幽王被殺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晉國,晉欲擁立伯服,但絕大部分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晉侯最后殺死了伯服。這反映出當時
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緣關系衰落
C.正統觀念仍受重視 D.分封秩序遭到破壞
【考點定位】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試題解析】材料講述了王位繼承權的問題,與天子地位無關,故A項錯誤;絕大部分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體現以法定血緣關系繼承權力得到普遍認可,因而不能說明守法血緣關系衰落,故B項錯誤;絕大部分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表明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正統觀念仍舊受到重視,故C項正確;材料講述了王位繼承權的問題,與分封秩序無關,故D項錯誤。
【答案】C
25.周太王(周族始祖)長子泰伯為讓位給弟弟季歷而出走,《論語》稱贊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卻稱泰伯出走是因為不贊成太王的翦商意圖。由此可見,朱熹
A.重視君臣之義 B.重視心性修養
C.強調知先行后 D.認同宗法秩序
【考點定位】宋明理學;魏晉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
【試題解析】朱熹認為“泰伯出走是因為不贊成太王的翦商意圖”,即認為周翦商有違君臣之道,體現了朱熹重視君臣之義,故A項正確;重視心性是心學的主張,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故B項錯誤;朱熹強調格物致知,C項不是朱熹的主張,故C項錯誤;“宗法秩序”指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形成的一種政治秩序,而朱熹認為“泰伯出走是因為不贊成太王的翦商意圖”,體現了他重視君臣之義,與宗法秩序無關,故D項錯誤。
【答案】A
26.宋代書畫家大量訂制各種精致的紙張和專門的箋札,社會上私人出資刻書的也很多,這種現象
A.加速藝術品的商業化 B.有利于印刷業的發展
C.促進市民階層的壯大 D.推動重商觀念的興起
【考點定位】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試題解析】材料中“各種精致的紙張和專門的箋札”大部分屬于畫家專業用品,不完全屬于藝術品,故A項錯誤;材料“社會上私人出資刻書現象多”,這種現象有利于印刷業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書畫家大量訂制各種精致的紙張和專門的箋札,社會上私人出資刻書”,這種現象與市民階層的壯大有關,但與促進市民階層壯大無關,故C項錯誤;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商業的發展一直受到抑制,沒有形成重商觀念,故D項錯誤。
【答案】B
27.明英宗時,流民幾乎遍及全國。 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淪為乞丐;或進入深山,墾荒種田,采礦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現在客觀上
A.引發政府對外實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經濟因素的成長
C.加速了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 D.導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考點定位】“重農抑商”政策;資本主義萌芽
【試題解析】材料“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不能體現政府對外實行海禁,故A項錯誤;材料“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采礦淘金”可知流民成為雇傭勞動力,從而客觀上促進新經濟因素的成長,故B項正確;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經營方式以小農經營為主,C項與史實不符,故C項錯誤;D項白銀成為通用貨幣與題無關,故D項錯誤。
【答案】B
28.陳獨秀贊同歐洲馬克思主義者重視工人及貶低農民的普遍看法,認為進步的城市力量應充當運動先鋒,而落后的農民應順服地跟從。他的這一思路
A.指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 B.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C.脫離了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 D.有利于正確認識革命的性質
【考點定位】國民革命
【試題解析】材料中陳獨秀贊同歐洲馬克思主義者重視工人及貶低農民的普遍看法,但并沒有指出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故A項錯誤;革命統一戰線應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陳獨秀重視工人及貶低農民的看法不利于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故B項錯誤;中國的國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農民占了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陳獨秀重視工人及貶低農民的看法脫離了中國社會的實際,故C項正確;中國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的動力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陳獨秀重視工人及貶低農民的看法,不利于正確認識革命的性質,故D項錯誤。
【答案】C
29.1899年,慈禧冊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計劃廢黜光緒帝,但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義和團運動中,載漪與載勛等利用義和團排外。1901年,清政府與聯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據此可知
A.列強開始干涉中國內政 B.晚清政府進一步走向沉淪
C.晚清統治集團發生分裂 D.義和團運動引發朝廷內爭
【考點定位】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試題解析】列強開始干涉中國內政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與材料1899年、1901年、1902年等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據材料“1899年……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1901年,清政府與聯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可知晚清政府進一步走向沉淪,故B項正確;據材料慈禧“計劃廢黜光緒帝,但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可知這是慈禧與光緒帝的個人恩怨,不能反映統治集團發生分裂,而據材料“清政府與聯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可知,“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是受列強的指使,不能反映統治集團發生分裂,故C項錯誤;據材料“1901年,清政府與聯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可知義和團運動與朝廷內爭無關,朝廷懲辦載漪等人是受西方侵略者指使,故D項錯誤。
【答案】B
30.乾隆年間的《潮州府志》上說當地百姓“舶艚船,則運達各省,雖盜賊、風波不懼也”,光緒年間的《嘉應州(廣東梅州)志》說當地人意識到上海開埠后乃“南北仕商往來孔道”,紛紛來滬謀生。這反映出當時廣東地區
A.社會風氣較為開放 B.人口大量移居上海
C.商業氛圍較為濃厚 D.外貿中心地位喪失
【考點定位】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洋務運動;晚清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試題解析】材料“當地百姓‘舶艚船,則運達各省,雖盜賊、風波不懼也’……當地人意識到上海開埠后乃‘南北仕商往來孔道’,紛紛來滬謀生”只能反映當地百姓熱衷于商業謀生活動,但不能反映廣東地區社會風氣較為開放,故A項錯誤;當地百姓到上海謀生,并不是移居上海,故B項錯誤;據材料“當地百姓‘舶艚船,則運達各省,雖盜賊、風波不懼也’……
當地人意識到上海開埠后乃‘南北仕商往來孔道’,紛紛來滬謀生”可知廣東地區百姓熱衷于商業活動,故而反映商業氛圍濃厚,故C項正確;依據材料材料“當地人意識到上海開埠后乃‘南北仕商往來孔道’,紛紛來滬謀生”,當地人到上海經營商業民生,不屬于外貿活動,因而不能說明外貿中心地位喪失,故D項錯誤。
【答案】C
31.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對經濟發展進行長遠規劃,1954年又成立了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其職責是負責技術性工作。成立這些機構主要是為了
A.進行所有制的變革 B.加強對企業的管理
C.保障經濟計劃完成 D.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考點定位】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試題解析】由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責“對經濟發展進行長遠規劃”、“負責技術性工作”可知,與所有制改革無關,故A項錯誤;由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責“對經濟發展進行長遠規劃”“負責技術性工作”可知,它們的目的不是加強對企業的管理,而是為計劃經濟服務,故B項錯誤;由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責“對經濟發展進行長遠規劃”“負責技術性工作”可知,這些機構的設置是為國家經濟計劃服務,保障經濟計劃完成,故C項正確;由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責“對經濟發展進行長遠規劃”、“負責技術性工作”可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不是成立這些機構的主要目的,故D項錯誤。
【答案】C
32.羅馬法規定,對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從母”的原則,還詳細規定自懷孕至產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權,即使分娩時是奴隸,子女仍為自由人。這一規定
A.反映出階級矛盾緩和 B.體現了自然法的原則
C.傳承母系社會的特點 D.擴大羅馬的統治基礎
【考點定位】羅馬法
【試題解析】“羅馬法規定,對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從母’的原則”可以看出這一規定依據階級劃分子女自由人身份,因此不能反映階級矛盾緩和,故A項錯誤;自然法精神體現了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而該法律條文采取“子女身份從母”的原則確定子女自由人身份,否定自然法原則,故B項錯誤;該條文規定“子女身份從母”的原則,可知母親身份決定子女的身份,體現傳承了母系社會的特點,故C項正確;據材料“詳細規定自懷孕至產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權,即使分娩時是奴隸,子女仍為自由人”可知增加了自由人數量,從而縮小了羅馬的統治基礎,故D項錯誤。
【答案】C
33.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發行大量公債,戰后許多人迫于貧困將公債低價出售,購買者多為大商人和企業家,后來聯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價格償還公債。這種做法
A.客觀上對工業革命有利 B.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C.幫助政府度過財政危機 D.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
【考點定位】第一次工業革命
【試題解析】聯邦政府按票面價格償還大商人和企業家手上的公債,從而使他們獲得大量的資金,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資金保障,因此有利于工業革命的開展,故A項正確;戰后許多人因貧困低價出售公債,與政府公信力無關,故B項錯誤;“這種做法”指“聯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價格償還公債”與幫助政府度過財政危機無關,故C項錯誤;聯邦政府按票面價格償還大商人和企業家手上低價購買的公債,這種做法與導致社會貧富分化無關,故D項錯誤。
【答案】A
34.下圖形象地反映了二戰后的
A.中蘇關系 B.美中關系 C.法德關系 D.美蘇關系
【考點定位】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試題解析】二戰后,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中蘇結成同盟關系,故A項錯誤;70年代中美關系解凍,故B項錯誤;二戰后,歐洲逐漸走向一體化,故C項錯誤;二戰后,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美蘇爭霸,圖中反映了不同時期美蘇實力對比情況,故D項正確。
【答案】D
35.白壽彝先生曾說,“史學創新只能如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而不能如瓦特的發明蒸汽機”,白壽彝先生意在強調
A.歷史解釋重在自由發揮 B.歷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資料
C.歷史研究需要學以致用 D.歷史解釋要尊重材料本意
【考點定位】歷史認識論
【試題解析】據白壽彝先生強調“發現”而不是“發明”可知,歷史解釋重在基于史實的重新發現而不是自由發揮,故A項錯誤;據白壽彝先生的觀點“史學創新只能如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而不能如瓦特的發明蒸汽機”可知,他強調史學創新是基于史實的新解讀,而不是充分占有資料,故B項錯誤;據白壽彝先生的觀點“史學創新只能如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而不能如瓦特的發明蒸汽機”可知,他強調史學創新的原則,而C項強調歷史研究的目的,因此C項與題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白壽彝先生認為史學創新的原則只能基于史實的新發現而不是發明,故而歷史解釋應當尊重材料本意而不是任意曲解史料,故D項正確。
【答案】D
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據學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總數為1.5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億,道光30年(1850年)達到4.3億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紀錄,這創造了中國人口的奇跡。增長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國生產的糧食來供養,這意味著,在清朝期間,糧食總產量比明朝的最高紀錄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國為這一奇跡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龐大的人口壓力使經濟作物的生產和工礦業、商業的發展受到糧食需求的嚴格制約,大批多余勞動力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轉移。這既加劇了社會矛盾,也使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摘編自葛劍雄《中國古代人口發展史》)
材料二 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較早,是最先面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國家。圈地運動開始后,英國就產生最早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來懲治失地農民(流浪漢或“懶漢”)。工業革命的進行,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國頒布了新濟貧法。該法令規定,在濟貧院,受救濟者必須勞動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養受救濟者的勞動習慣,使他們走出濟貧院后能靠勞動謀生。19世紀末,英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辦法開始向福利國家方向發展。1905年,在工黨推動下,英國通過了《失業工人法》,規定了對失業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決失業工人再就業的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為徹底解決失業和貧困問題,開始建立福利國家,試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摘編自李世安《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歷史考察》)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人口奇跡”出現的條件,并簡析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危害。(12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英兩國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不同結果,并分析其原因。(13分)
【考點定位】古代中國的農業;第一次工業革命
【試題解析】(1)第一小問條件,據材料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總數為1.5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億,道光30年(1850年)達到4.3億的人口峰值”,結合所學可知,這正處于康乾盛世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穩定,經濟得到發展,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賦役制度改革,生產關系得到調整;據材料一“基本依靠本國生產的糧食來供養,這意味著,在清朝期間,糧食總產量比明朝的最高紀錄又增加了一倍以上”,結合所學可知,農業發展,番薯等高產作物大量引進,土地大規模開發。第二小問危害,據材料一“龐大的人口壓力使經濟作物的生產和工礦業、商業的發展受到糧食需求的嚴格制約,大批多余勞動力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轉移。這既加劇了社會矛盾,也使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得出糧食需求的壓力,使得農業生產尤其重要,從而壓制了經濟作物的生產;也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批勞動力無法轉移,不利于新的經濟因素的成長;也激化了社會矛盾;結合所學得出土地的過渡開墾,使植被遭到破壞,環境日益惡化。
(2)第一小問不同結果,據材料一“這既加劇了社會矛盾,也使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得出中國未完成轉移,導致經濟停滯,社會矛盾尖銳;據材料二“圈地運動開始后……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來懲治失地農民(流浪漢或“懶漢”)。工業革命的進行,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加快。……19世紀末,英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辦法開始向福利國家方向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為徹底解決失業和貧困問題,開始建立福利國家,試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得出英國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推動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龐大的人口壓力使經濟作物的生產和工礦業、商業的發展受到糧食需求的嚴格制約,大批多余勞動力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轉移”得出經濟上,中國以農業為主,近代工業未得到發展,商業受到抑制,無法完成勞動力的轉移,據材料二“工業革命的進行,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加快”得出經濟上,英國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工業發展迅速,吸納了大量勞動力;據材料二“1834年,英國頒布了新濟貧法。”“1905年,在工黨推動下,英國通過了《失業工人法》”得出英國政府通過立法為工業化創造條件,推動勞動力的轉移,結合所學得出中國清政府采取抑制商業和閉關政策來限制新經濟因素的發展;據材料二“19世紀末,英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辦法開始向福利國家方向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為徹底解決失業和貧困問題,開始建立福利國家,試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得出英國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緩和社會矛盾,以圖根本上解決問題,結合所學得出中國并未建立類似制度,社會矛盾尖銳。
【答案】(1)條件:生產關系調整(賦役制度改革);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得到發展(農業發展;高產作物引進;土地大規模開發)。(6分)
危害:土地的過渡開墾,使植被遭到破壞,環境日益惡化;糧食需求的壓力,使得農業生產尤其重要,從而壓制了經濟作物的生產,也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批勞動力無法轉移,不利于新的經濟因素的成長,也激化了社會矛盾。(6分)
(2)結果:英國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從而推動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并未完成轉移,致使經濟停滯,社會矛盾尖銳。(4分)
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工業發展迅速,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而中國以農業為主,近代工業未得到發展,商業受到抑制,無法完成勞動力的轉移;英國政府通過立法為工業化創造條件,推動勞動力的轉移,而中國清政府采取抑制商業和閉關政策來限制新經濟因素的發展;英國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緩和社會矛盾,以圖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中國并未建立類似制度,社會矛盾尖銳。(9分)
41.(12分)統計數據的變化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圖1、圖2為《人民日報》“三八節”新聞報道中女性職業的統計。
比較圖1、圖2,提取兩項新聞報道中女性職業的變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12分)
【考點定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現代中國社會生活巨變;近代中國物質、習俗和大眾傳媒的變化
【試題解析】這是一道數據史料題,回答時先比較數據變化的趨勢,再結合所學闡釋變化的原因即可。例如比較得出工人與農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別論述1950—1978年占比高的原因,1979—2004年占比大幅下降的原因即可;如比較得出女性專業技術人員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從女性社會地位、教育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社會的需求等方面回答即可;如比較得出女性領導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從女性政治地位、我國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等角度回答即可;如比較得出除工農外,其他職業均有提升,女性的職業更加多樣,其原因可從社會條件、女性社會地位、女性的社會作用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說明
1 工人與農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2分)
圖1工農所占比重高。工農民主革命的影響;社會主義建設展開,樹立勞動者形象的需要;階級斗爭思想的長期存在。(2分)圖2工農比重大幅降低。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階級斗爭思想逐漸淡化,女性身上的革命色彩退去;(2分)
2 女性專業技術人員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新中國成立后,婦女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教育的穩步發展;男女平等觀念被普遍接受;社會主義建設客觀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4分)
3 女性領導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婦女政治地位提高;我國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4分)
4 除工農外,其他職業均有提升,女性的職業更加多樣。(2分)
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為婦女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條件;婦女的社會地位提高;婦女更加獨立,全面參與社會建設,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4分)
(示例不作唯一標準,如從其他角度概括,亦可同等給分)。
45.(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歷經唐末五代的軍閥戰亂,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蕪,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尖銳。后周世宗柴榮繼位后,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表所示:
953年 下令“以天下系官田僅萬計,悉以分賜見佃戶充永業。”改變了官營土地為官吏所侵占,營田收入為的官吏所侵吞的現象,而且“出戶三萬”,“百姓既得為已業,比戶欣欣然,于是葺屋植樹,敢致功力”。
954年 派人巡視黃河堤防,發丁夫修治決口,減輕黃河水患。同時,提倡開荒,利用黃河故道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種。世宗還連年修治汴水,使開封成為水陸交通的樞紐之地而日趨繁榮,也促進了沿岸農業的發展。
954年 下令減免人民欠交的兩稅及其他財物布帛等苛捐雜稅;規定征稅時間從當年開始夏稅到六月,秋稅到十月開始征收,民眾得到很大方便。
955年 下令“毀佛”,全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共廢寺院30336956所,強迫僧尼還俗20余萬;后下令“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改變五代以來錢幣缺乏的情況。
958年 制成《均田圖》,頒給諸道節度使、刺史,令其在調查的基礎上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租稅制度,不久又遣艾穎等朝官三十四人分行諸州,均定黃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許多不繳租稅的欺隱土地。
(摘編自吳楓等著《隋唐五代史》等)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后周世宗經濟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改革的特點。(9分)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后周世宗經濟改革的影響。(6分)
【考點定位】周世宗改革
【試題解析】(1)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唐末五代的軍閥戰亂,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蕪,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尖銳”得出唐末五代戰亂,破壞社會經濟,社會矛盾尖銳。第二小問特點,據材料“以天下系官田僅萬計,悉以分賜見佃戶充永業”得出將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據材料“發丁夫修治決口,減輕黃河水患。同時,提倡開荒,利用黃河故道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種”得出興修水利與擴大農業生產相結合;據材料“改變了官營土地為官吏所侵占,營田收入為的官吏所侵吞的現象”“下令減免人民欠交的兩稅及其他財物布帛等苛捐雜稅”得出抑制土地兼并與減輕農民負擔相結合;據材料“下令‘毀佛’,全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共廢寺院30336956所,強迫僧尼還俗20余萬”得出打擊佛教與增加社會勞動力相結合。
(2)據材料“制成《均田圖》,頒給諸道節度使、刺史,令其在調查的基礎上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租稅制度……均定黃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許多不繳租稅的欺隱土地”得出經濟上,利于增加政府控制的戶口和土地,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據材料“下令減免人民欠交的兩稅及其他財物布帛等苛捐雜稅;規定征稅時間從當年開始夏稅到六月,秋稅到十月開始征收,民眾得到很大方便”得出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快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據材料“下令‘毀佛’,全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共廢寺院30336956所,強迫僧尼還俗20余萬”得出文化上,沖擊了佛教文化的發展;據材料“改變了官營土地為官吏所侵占,營田收入為的官吏所侵吞的現象”得出政治上有利于整頓吏治,加強中央權力等。
【答案】(1)背景:唐末五代戰亂,破壞社會經濟;后周社會矛盾尖銳。(3分)
特點:打擊佛教與增加社會勞動力相結合;將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官營土地賜民永業);抑制兼并與減輕農民負擔相結合;興修水利與擴大農業生產相結合。(6分)
(2)影響:政治上,有利于整頓吏治(或,加強中央權力);經濟上,有利于增加政府控制的戶口和土地,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或,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快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文化上,沖擊了佛教文化的發展。(6分)
46.(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 1901年夏天,鄒容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自費進入東京同文書院學習,由于參加留日學生的反清宣傳,1903年被迫離開日本,回到上海,1903年5月出版《革命軍》,鼓動國民“驅逐住居中國中之滿洲人,或殺以報仇。”同時,《革命軍》說“革命之前,須有教育,革命之后,須有教育。”應該教育國人知“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知“平等自由之大義”、有“政治法律之觀念”。中國若想“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洗盡二百六十年殘慘虐酷之大恥辱”而“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就“不可不革命”,革命是“天演之公例”“去腐敗而存良善者”,鄒容急呼“請執盧梭請大哲之寶旌,以招展于我神州上”,建立“自由獨立”的“中華共和國”,“一國之政治機關,一國之人共司之”,“所有國家權利與各大國平等”,仿行美國,參照中國性質立定憲法和其他法律, “于各省中投票公舉一總議員,由各省總議員中投票公舉一人為暫行大總統,為全國之代表人,又舉一人為副總統,各府州縣,又舉議員若干。”全國無論男女,皆為國民。均有“軍國民”“承擔國稅”“效忠新國家”的義務,國人的“權利均由天授”,國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須保護“各人權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權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摘編自鄒容《革命軍》)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鄒容民主思想產生的背景。(9分)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鄒容的主要主張,并簡要評價。(9分)
【考點定位】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與反對專制的斗爭
【試題解析】(1)據材料“1901年夏天,鄒容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自費進入東京同文書院學習,由于參加留日學生的反清宣傳,1903年被迫離開日本,回到上海,1903年5月出版《革命軍》,鼓動國民‘驅逐住居中國中之滿洲人,或殺以報仇’”,結合所學得出,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革命運動的興起;據材料“知‘平等自由之大義’、有‘政治法律之觀念’……仿行美國,參照中國性質立定憲法和其他法律,……全國無論男女,皆為國民。均有‘軍國民’‘承擔國稅’‘效忠新國家’的義務,國人的‘權利均由天授’,國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須保護‘各人權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權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鄒容對西方社會的研究等。
(2)第一小問內容,據材料“革命之前,須有教育,革命之后,須有教育”得出發展國民教育;據材料“‘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洗盡二百六十年殘慘虐酷之大恥辱’而‘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就‘不可不革命’,……建立‘自由獨立’的‘中華共和國’,‘一國之政治機關,一國之人共司之’,‘所有國家權利與各大國平等’”得出暴力反對封建政府和西方列強的統治;據材料“于各省中投票公舉一總議員,由各省總議員中投票公舉一人為暫行大總統,為全國之代表人,又舉一人為副總統,各府州縣,又舉議員若干”得出實行總統制民主共和制;據材料“‘軍國民’‘承擔國稅’‘效忠新國家’的義務,國人的‘權利均由天授’,國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須保護‘各人權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權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得出理清國家與國民間的權利與義務。第二小問評價,從積極方面而言,據第一小問進一步分析得出,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傳播了西方政治學說;據所學得出為民國政權建設提供政治構想;從不足之處而言,據材料“鼓動國民‘驅逐住居中國中之滿洲人,或殺以報仇’”得出具有狹隘的民族觀念。
【答案】(1)背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革命運動的興起;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鄒容對西方社會的研究。(每點2分,答出三點給6分)
(2)內容:發展國民教育;暴力反對封建政府和西方列強的統治;實行總統制民主共和制;仿行代議制民主;理清國家與國民間的權利與義務。(每點1分,答出三點給3分)
評價: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傳播西方政治學說);為民國政權建設提供政治構想;具有狹隘的民族觀念。(6分)
四川高考歷史模擬卷參考答案
題號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A B B C B C C C A D D
40.(25分)
(1)條件:生產關系調整(賦役制度改革);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得到發展(農業發展;高產作物引進;土地大規模開發)。(6分)
危害:土地的過渡開墾,使植被遭到破壞,環境日益惡化;糧食需求的壓力,使得農業生產尤其重要,從而壓制了經濟作物的生產,也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批勞動力無法轉移,不利于新的經濟因素的成長,也激化了社會矛盾。(6分)
(2)結果:英國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從而推動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并未完成轉移,致使經濟停滯,社會矛盾尖銳。(4分)
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工業發展迅速,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而中國以農業為主,近代工業未得到發展,商業受到抑制,無法完成勞動力的轉移;英國政府通過立法為工業化創造條件,推動勞動力的轉移,而中國清政府采取抑制商業和閉關政策來限制新經濟因素的發展;英國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緩和社會矛盾,以圖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中國并未建立類似制度,社會矛盾尖銳。(9分)
41.(12分)示例:
信息 說明
1 工人與農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2分) 圖1工農所占比重高。工農民主革命的影響;社會主義建設展開,樹立勞動者形象的需要;階級斗爭思想的長期存在。(2分)圖2工農比重大幅降低。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階級斗爭思想逐漸淡化,女性身上的革命色彩退去;(2分)
2 女性專業技術人員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新中國成立后,婦女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教育的穩步發展;男女平等觀念被普遍接受;社會主義建設客觀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4分)
3 女性領導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婦女政治地位提高;我國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4分)
4 除工農外,其他職業均有提升,女性的職業更加多樣。(2分) 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為婦女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條件;婦女的社會地位提高;婦女更加獨立,全面參與社會建設,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4分)
(示例不作唯一標準,如從其他角度概括,亦可同等給分)。
45.(15分)
(1)背景:唐末五代戰亂,破壞社會經濟;后周社會矛盾尖銳。(3分)
特點:打擊佛教與增加社會勞動力相結合;將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官營土地賜民永業);抑制兼并與減輕農民負擔相結合;興修水利與擴大農業生產相結合。(6分)
(2)影響:政治上,有利于整頓吏治(或,加強中央權力);經濟上,有利于增加政府控制的戶口和土地,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或,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快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文化上,沖擊了佛教文化的發展。(6分)
46.(15分)
(1)背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革命運動的興起;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鄒容對西方社會的研究。(每點2分,答出三點給6分)
(2)內容:發展國民教育;暴力反對封建政府和西方列強的統治;實行總統制民主共和制;仿行代議制民主;理清國家與國民間的權利與義務。(每點1分,答出三點給3分)
評價: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傳播西方政治學說);為民國政權建設提供政治構想;具有狹隘的民族觀念。(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