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高考題模擬題
考試是進行教育評價、教學測量的基本方法,也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歷史高考模擬試題,僅供大家參考!
歷史高考模擬試題
選擇題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
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24.戰國時期至漢初,官僚貴族豢養舍人的現象十分普遍,舍人們協助主人處理家務或政務,還可能被主人舉薦做官。西漢中期以后,在朝廷打擊下,這些舍人逐漸大量補任郎官,成為正編官吏。這種變化說明西漢政府
A.廢除舉薦選官制以提高中央權威 B.推動私屬公職化以強化專制集權
C.打擊世家大族勢力以廢除貴族政治 D.建立戶籍管理制度以維護社會治安
25.陳寅恪說:“六朝(229~ 589年)人最重家諱,而‘之“道’等字則在不避之列。”他認為雖不能詳知其原因,但與宗教信仰有關。由此可知
A.六朝人對道教的信仰具有隱秘性 B.選取與宗教相關的名字成為時尚
C.儒家倫理思想對士族的影響減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調和
26.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間的物價指數為基數,到兩宋之交的宋徽宗時,作為農產品代表的米價格上漲約11倍,作為手工業品代表的絹價格上漲約2倍。這種差異容易導致
A.紙幣貶值加速 B.農民稅負加重 C.土地兼并嚴重 D.自然經濟解體
27.有學者認為:“清初三大儒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是對明末道德人心危機的
堅強回應。他們不約而同地批評程、朱、陸、王……他們全部的哲學努力,既不是什么啟蒙,,也不是對理學的接著講,而是揚棄或終結理學,以呼喚儒家基本價值觀念的重新回歸。”從中可知
A.理學不利于約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學回歸孔孟本源
C.理學失去了傳統主流地位 D.儒學在危機中努力重建
28.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實行憲政諭》中說:“促行新治,而官紳或藉為網利之圖;更改舊制,而權豪或祗為自便之計。……馴致怨積于下而朕不知,禍迫于前而朕不覺。”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導致清末立憲失敗 B.清末立憲削弱了皇帝權力
C.清末立憲導致了官吏的腐敗 D.清末立憲激化了社會矛盾
29.下列對表1中數據(單位:萬元)分析的說法,正確的是
A.機器生產在近代中國社會經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B.手工業生產是近代中國工業品生產的主要承擔者
C.近代中國工業產值的增長主要歸于手工業的發展
D.近代中國社會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業生產方式
30.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這是毫無疑義的。”據此說明當時國家‘
A.提出西部大開發經濟發展戰略
B.注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C.解決了工業發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內地、西部工業發展的優勢
31. 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規定:“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的證明。”該規定
A.保障了國家工業化戰略實施 B.緩解了災害造成的糧食短缺
C.促進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D.導致了城市勞動力出現不足
32.美國學者在《審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傳統》中認為,蘇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為他質疑傳統和民主的價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況,在雅典如果個人權利與國家的需要發生沖突,民主制并不意味著對個人權利的嚴格保障。材料主要說明了
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雅典民主忽視公民個體權利
C.雅典民主強調集體利益 D.蘇格拉底對雅典民主的不滿
33.在表面上看,今天的英國政治和中世紀的沒有什么兩樣,仍然有國王、貴族和議會,某些古老的儀式依然存在,它沒有美國和法國那樣的“國慶”或“解放日”。這主要表明了英國
A.現代政治體制改革步伐的滯后性 B.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
C.民主政治根植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近代政治發展的漸進性
34.“商人們通過電報和海底電纜追蹤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諾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麥價格,他們到最便宜的地方去買,到最貴的地方去賣。這樣,世界小麥的供應大體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來進行供應。”這一現象說明
A.科技進步促進農產品價格下降 B.通訊革新推動了世界市場形成
C.壟斷產生克服生產的無計劃性 D.農產品成為世界市場主要商品
35.圖9反映的是某國際組織從1981年到2009年向各成員國提供貸款的情況(注:表中“其他”指的是貸款額低于112.95億美元的國家的貸款總額百分比)。由此可判斷該組織
A.致力于消滅國際性貧困 B.促進了國際匯率的穩定
C.消除了成員國貿易壁壘 D.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成果
非選擇題共11小題(含選考題),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題-第41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42題-第46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
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國戲曲與古代劇場的演進。
——摘編自羅德胤、秦佑國《中國戲曲與古代劇場發展關系的五個階段》
材料二
19世紀末,教會學校組織學生演劇,讓中國學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臺,不僅有助于扭轉、打破國人的傳統偏見,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所演之劇,不再是中國舊式的戲本,演劇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國傳統舊戲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語原文演出外國經典戲劇作品,演劇方式也是嚴格依照西洋戲劇的樣式和要求進行,使其成為當時國人眼中的新潮、時髦之舉。進入20世紀之后,伴隨著清末“戲曲改良”運動,學生演劇逐漸躍出校園走向社會。受該運動的影響,學生所演的自創劇目的題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會時事,主題則和“時裝新戲”一樣主要來自維新派的社會、政治改良思想。
——摘編自范方俊《清末學生新潮演劇與中國現代戲劇的發生》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戲劇的發展趨勢,并分別指出其依據。(9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以來戲劇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戲劇與社會的關系。(6分)
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的漫長過程。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這一客觀過程。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互為條件,縱向發展制約著橫向發展,縱向發展所達到的階段和水平,規定著橫向發展的規模和廣度;橫向發展一方面受縱向發展的制約,一方面又對縱向發展具有反作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發展,是決定歷史縱向和橫向發展的最根本因素。
一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請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探討歷史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關系。(說明:可以就兩者關系中的一個方面或兩個方面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
請考生在第44、45、46三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
分。作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題號后的方框涂黑。
44.(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的民匠(通稱工匠)是官營手工業賴以存在的重要基礎。明廷對工匠的管理是從編定匠籍入手的,各色人等一旦編入匠籍,便世役永充,子孫承襲,為官營手工業從事勞作。之后,朝廷為協調好生產,又推行了工匠輪班制。洪武十九年(1386年),將各地工匠按照其丁力和路途遠近,定以三年一班,輪流赴京服役,時間為三個月,役滿更替。但工匠怠工或逃亡是明代官營手工業中比較嚴重的問題。為此,明代工匠制度再次發生重大變革,一是由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五班輪流,一律改為四年一班;二是自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輪班工匠,有愿出銀價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銀九錢,免赴京……北匠出銀六錢,到部隨即批放”。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全國匠民一律推行以銀代役,此時屬于北京的班匠銀為六萬四千一百一十七兩八錢。這意味著班匠與明代官營手工業已無直接關系,不再受封建勞役的束縛;且對于明廷來講,財政無疑又開發出一個新的稅種。班匠雖不上工,但仍隸屬匠籍,但此時的匠籍,只是政府征收班匠銀的一個依據,已無其他意義了。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工匠制度的演變及歷史背景。(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代工匠制度改革的作用。(6分)
45.(15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1980—1988年兩伊戰爭爆發之時,美國政府宣布保持中立。兩伊在戰爭爆發前都與美國有矛盾,和美國均沒有正式的外交關系。美國認為,一旦伊朗獲勝,必將導致原教旨主義在海灣地區泛濫,如果伊拉克獲勝,又將把伊朗徹底推向蘇聯的懷抱。為了防止蘇聯趁機
向中東地區滲透,有必要保持美國在中東地區一定的軍事存在。因此在整個兩伊戰爭中,
美國采取“弱勢均衡”外交政策以及必要的間接介入戰爭手段,力圖使兩伊戰爭形成“不戰
不和”“不勝不敗”的局面。以此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
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對伊拉克從軍事裝備和技術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使伊拉克成為戰
后海灣地區的軍事強國,但財政狀況嚴重惡化。戰爭中曾向伊拉克出資100多億美元的科
威特,戰后開始向伊拉克索要借款,而且在有爭議的地區開采石油。伊科矛盾迅速激化,由
戰時的盟友關系轉為敵對關系。因此,兩伊戰爭的結束實際上已悄悄拉開了1991年海灣
戰爭的序幕。
一摘編自冀開運、李麗娟《美國與兩伊戰爭關系解讀》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在兩伊戰爭中美國采取“間接介入戰爭手段”的原
因。(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伊戰爭對海灣地區局勢的影響。(6分)
46.(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
馮道(882~ 954年),寒門窮儒,歷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朝,相十二君,且“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遇歲儉,所得俸余,悉賑于鄉里”。面對盛怒之下的后唐莊宗,馮道曉之以理,從容解救大將郭崇韜,朝臣“重其膽量”;又勸諫唐明宗居安思危,愛惜民力,并誦《傷田家詩》,明宗錄以自諷。契丹入汴,馮道回答契丹主的“天下百姓,如何可救”時說:“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馮道以當時“諸經舛繆”,委托學官田敏等將西京鄭覃刊刻的石經雕為印板,“流布天下,后進賴之”。
——摘編自路育松《從對馮道的評價看宋代氣節觀念的嬗變》
材料二
北宋初年,馮道就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總體上是褒大于貶。北宋中期,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不知廉恥”的馮道形象。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對馮道的評價與歐陽修一脈相承,批評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資治通鑒》,繼承、發展了歐陽修、司馬光的觀點。南宋時期,《新五代史》取代《舊五代史》的官學地位后,《舊五代史》散佚。《新五代史》《資治通鑒》長期占據傳播主渠道,成為人們了解馮道的主要來源,馮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斷加深。
一摘自張明華《論馮道“不知廉恥”歷史形象的塑造與傳播》
(1)根據材料一,概括馮道的主要作為。(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馮道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7分)
歷史高考模擬試題參考答案
24.B 25.D 26.C 27.D 28.D 29.B 30.B 31.A 32.C 33.D 34.B 35.A
非選擇題答案
40.(25分)
(1)趨勢:戲曲種類日益豐富。依據:宋元時期為雜劇,明清時期則以多種地方戲為代表。
趨勢:舞臺更加完備。依據:隋唐時期僅有簡單的舞臺,之后,前后臺、伴奏區逐漸分開。
趨勢:專業化程度加強。依據:從百戲到雜劇,再到昆曲、京劇等;舞臺的逐漸完備;演出場所從借助其他場地臨時搭建,到有了固定場所。(答出其中一點依據即可)
趨勢:市民化趨勢。依據:從僅有貴族觀戲到城鄉民眾均可觀戲;演戲場所從貴族庭院擴展到民間街巷。(答出其中一點依據即可)(9分,每個趨勢2分,每個依據1分。答出其中三組即可)
(2)變化:地位提高;非專業化;現實性強。(5分)
原因:列強入侵;教育革新;政治改革、革命的發展。(5分)
(3)取材于社會。(2分)豐富社會生活;教化民眾(引領社會風尚);推動政治變革(進行輿論宣傳)。(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41.(12分)
評分說明:
一等:(12~9分)
(1)觀點明確,正確運用世界近現代史史實,理由充分。
(2)明確闡述歷史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關系,邏輯嚴密。
二等:(8~5分)
(1)能夠運用世界近現代史史實,觀點明確,理由充分。
(2)對歷史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關系有一定認識,邏輯關系比較清楚。
三等:(4~0分)
(1)運用世界近現代史史實不夠準確或不能夠運用史實,觀點不明,缺少論證。
(2)對歷史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關系認識不清或者沒有認識,論述邏輯不清。
44.(15分)
(1)演變:從編定匠籍到推行工匠輪班制,再到實行班匠銀(以銀代役)制。(3分)
背景: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主幣地位的確立;工匠的反抗與斗爭;明政府對社會現實的適應。(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2)大大減輕了工匠的勞役負擔,放松了封建勞役對廣大工匠的束縛;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有利于民營手工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清代廢除匠籍制度奠定了基礎。(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45.(15分)
(1)美國與兩伊均有矛盾,均未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不便直接干預;遏制蘇聯向中東滲透,保持美國中東軍事優勢;便于美國向兩伊出售武器裝備;維護美國國家利益。(9分,每點3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2)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對伊拉克軍事、技術的扶植,改變了海灣地區力量對比;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在新的戰爭中尋找經濟出路:伊拉克和科威特因石油、借款等經濟方面矛盾激化:為海灣戰爭的爆發埋下隱患。(6分,每點3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46.(15分)
(1)長期擔任高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五代朝政混亂局面;賑濟鄉里,愛惜民力;輔佐君王,直言上諫,減少決策失誤;阻止契丹軍隊對中原的戮掠;印刷儒家經典,保存中國傳統文化。(8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四點即可)
(2)程朱理學的形成與發展,三綱五常的強化;(3分)宋代統治者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歐陽修、司馬光等史學家的批評;《新五代史》《資治通鑒》長期占據傳播的主要渠道。(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