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課時訓練16
時間:
劉惠2
高考歷史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是如何變動的、以及資本主義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一起來個課時訓練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高考歷史課時訓練16,僅供參考!
高考歷史課時訓練16試題及參考答案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19世紀40年代,廣西都安、隆山、那馬等地紗紙制造業非常興盛,銷路極廣,“時洋紙尚鮮輸入內地”,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當地的紗紙比“洋紙”的質量好
B.當地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
C.當地尚未開埠通商
D.近代民族工業的抵制
解析: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19世紀4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于1851年,近代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D。此時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所以中國的紗紙比“洋紙”質量好不符合史實。而“時洋紙尚鮮輸入內地”則可判斷出當地尚未開埠通商。
答案:C
2.有學者描述近代中國經濟狀況時說“第一世界已是馬達隆隆、汽笛長鳴,是工業文明曙光初現,而第三世界則依然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傳統畜牧業經濟,第二世界則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男耕女織、耕織結合的傳統農業經濟”。對上述表述理解準確的是 ( )
A.形成了有層次的南北經濟差異分布帶
B.反映出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別
C.出現了農牧工彼此封閉相互排斥狀態
D.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決定了經濟分工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理解能力。題干的要求是描述近代中國經濟狀況,因此要抓住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分析,材料中所說的第一、二、三世界實際是說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故選B。
答案:B
3.1886年以前,茶葉、絲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類、草編、花生、桐油、豬鬃等商品出口數量日益增加。這說明19世紀末的中國 ( )
A.小農經濟的生命力十分頑強
B.社會生產力有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資本主義經濟緩慢起步
解析: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國農副產品大量出口,說明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國家原料產地。
答案:C
4.時文有曰:“中國與洋人通商……從此反客為主,洋人得操絲市、茶市之權。華商之業絲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對這種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 )
A.廣大農村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
B.傳統農業和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D.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解析:關鍵信息是“洋人得操絲市、茶市之權。華商之業絲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可見外商控制了中國的絲、茶市場,所以D正確。材料沒有說到自然經濟的地位,所以A不對。材料也沒有將此現象定性為破壞,因而B不對。從材料來看,這是鴉片戰爭后不久,民族資本主義尚未產生,故C也不對。
答案:D
5.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下列近代企業中,其興辦宗旨與馮桂芬的觀點相似的是 ( )
A.江南制造總局
B.保興面粉廠
C.大生紗廠
D.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解析:依據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這種性質的企業是洋務企業,結合所學知識,A符合題意。
答案:A
6.張之洞說:“舉凡武備所資槍炮、軍械、輪船、炮臺、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家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資于鐵。”這表明張之洞主張 ( )
A.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B.軍用、民用工業并重
C.優先發展基礎工業
D.推動國民經濟軍事化
解析:抓住材料關鍵信息“無一不取資于鐵”,鐵是基礎工業,說明C正確。張之洞是洋務派代表人物,故A不正確。B、D與材料內容不符。
答案:C
7.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廠所創的“三喜”牌香煙問世,大受各界的歡迎。但是,引起了英美煙草公司的忌妒,他們說南洋公司的商標影射冒牌,將與訴訟。南洋公司自知不敵,遂將“三喜”牌改為“喜鵲”牌,并將其因由公諸與眾,輿論嘩然,咸抱不平。結果“喜鵲”牌香煙銷路反而大大見好。從該材料中我們可以獲取的信息不包括( )
A.民族工業力量相對弱小
B.外國資本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C.人民的民族意識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D.政府的保護為民族工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解析:本題考查一戰期間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由“南洋公司自知不敵”可知A項正確;由英美公司迫使南洋公司改名可知B項正確;由“輿論嘩然,咸抱不平”和“銷路反而大大見好”可知C項正確;政府的保護無法從材料中得出,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8.下圖展示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歷程,對其解讀錯誤的是( )
A.圖中B出現與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和洋務運動誘導有關
B.圖中C—D出現的最主要影響是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C.圖中D—E出現的外因是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D.圖中G—H出現的內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解析: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這與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1912~1919年)有關,B錯誤,符合題意。B點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A正確;D—E段為民族工業短暫春天時期,C正確;G—H段為抗戰時期,D正確。
答案:B
9.嚴中平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中指出,在國民黨統治區的3 758家工廠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創辦的。這些工廠大多數設在四川、湖南、陜西和廣西。材料表明( )
A.抗戰客觀上促進了國統區經濟迅速發展
B.中部和西部地區成為當時中國經濟重心
C.抗戰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
D.抗戰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工業布局的調整
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布局的變化。材料只提供了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工業企業的發展狀況,不能全面反映國統區和整個中國的經濟狀況,A、B錯誤。C項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
答案:D
10.右圖是民國30年創辦的旌德建華煙廠生產的香煙商標。對此敘述符合史實的是( )
A.抗戰時期民族工業發展
B.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C.發展實業與抗戰相結合
D.中美英蘇四國共同抗日
解析:通過解讀材料文字信息,并結合中國的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可以看出此處敘述的是發展實業與抗戰相結合。
答案:C
11.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業生產指數的變化(注:1936年指數為100)。下列關于這一時期的解讀,正確的是( )
?、倜褡骞I逐步蕭條?、谝驀裾攸c提高外交地位所致?、勖娣蹣I、紡織業發展最快?、苋毡厩秩A破壞民族工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格的能力。1936~1938年,中國民族工業生產指數呈下降趨勢,說明①正確;結合史實,可知中國當時正處于日本侵略之下,民族工業遭到破壞,④正確,故選B;②不能從材料中得出,③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
12.某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一則材料:民國某年1~8月,1美元同當時中國貨幣的兌換比價從17.8萬元上升至1108.8萬元。據此可推斷該現象( )
A.發生在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時期
B.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嚴重失實,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
解析:本題考查民國時期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國通貨膨脹十分嚴重,該情景發生在解放戰爭后期的國統區。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答案:C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細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注:商辦企業注冊資金1萬元,外商企業注冊資金10萬元,10萬元以下未做統計)
材料三 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軍摧毀的工廠就超過兩千家,損失超過八億元。在華北,日本采取“軍管理”辦法,將中國民族企業整個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強行買走南洋兄弟煙草公司20萬股的股票,從而控制了這家當時最大的民族煙草公司。
(1)請結合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的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一中所說的“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
(2)依據材料二,說明1895~1913年中國近代工業中的三類企業發展情況并指出各自的原因。
(3)依據材料三回答這一時期,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題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后中國主權喪失,逐漸卷入世界市場角度分析回答。第(2)題由材料信息可知,三類企業都在發展,但發展情況不同。比較三類企業變化情況回答“發展情況”,結合此時中國經濟政策調整、西方列強對華侵略加劇、洋務運動的破產等知識回答“原因”。第(3)題結合所學可知在近代中國,受社會性質的制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制約,發展緩慢,聯系社會動蕩等知識回答“主要因素”。
答案:(1)政治:鴉片戰爭后,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爭。經濟: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2)情況:民族資本主義(商辦)企業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據主導地位;官辦和官商合辦企業在中國近代工業中所占的比重嚴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原因:商辦企業: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減少發展的阻力,南京臨時政府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自然經濟的進一步瓦解;實業救國的推動。官辦和官商合辦企業:洋務運動的破產,使興辦洋務企業的高潮逐漸退去。外企:《馬關條約》給予列強在華開辦工廠的特權。
(3)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的掠奪)、戰爭的破壞、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
14.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1936年,成為民國史上各項經濟指標最好的一年。以事關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而言,由于有了較為長期的發展規劃,并設置了像資源委員會這樣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發展最為迅速。具體表現見下表:
——步平、榮維木主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全史》
材料二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推行蘇式計劃經濟體制……還通過獨資和與中央及地方單位及私人合辦等方式,大力興辦廠礦。這與蘇俄以及斯大林時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樣的。這些合資公營企業多采用股東董事會制度……而雇傭制、按時計工制的現代企業制度性質比較明顯。
——駱曉會《國民政府移植蘇聯經濟模式的試驗》
材料三 眾所周知,中國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所日漸發展起來的新式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和沿海各省,而東北地區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區,僅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就集中了全國新式工廠的70%,1937年以后,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華日軍的野蠻掠奪和破壞,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步平、榮維木主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全史》
(1)據材料一,分析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原因。材料中運用數字對歷史進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優勢?
(2)結合20世紀30年代國內外形勢,分析南京國民政府推行蘇式計劃經濟體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3)據材料三,指出日本侵華對中國近代工業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民族獨立關系的認識。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經濟近代化發展歷程的理解能力。第(1)題特點據材料一“以事關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而言”提示說明基礎工業發展迅速;原因直接歸納外交、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管理部門完善;優勢可以從科學、具有說服力加以分析。第(2)題可根據當時的時代特征:政治上抵御日本外來侵略;經濟上應對經濟危機考慮;利可以結合物質保障、制度建設分析;弊可以結合缺少市場調節、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分析。第(3)題影響可以從材料三“遭到了侵華日軍的野蠻掠奪和破壞,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概括:日軍的野蠻掠奪和戰爭破壞打斷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進程;認識可以從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化的實現才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提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點:基礎工業發展較為迅速(或重工業發展較為迅速)。原因:實現了關稅自主;制定較為長期的發展規劃;設置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優勢:使歷史研究更加科學、嚴謹,更具說服力。
(2)原因:抵御外來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經濟危機下,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響。利:為抗戰勝利準備了物質基礎;引進了現代企業制度。弊:壓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企業缺乏市場調節的活力和制度約束。
(3)影響:日軍的野蠻掠奪和戰爭破壞打斷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進程。認識: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化是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高考歷史課時訓練16試題及參考答案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19世紀40年代,廣西都安、隆山、那馬等地紗紙制造業非常興盛,銷路極廣,“時洋紙尚鮮輸入內地”,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當地的紗紙比“洋紙”的質量好
B.當地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
C.當地尚未開埠通商
D.近代民族工業的抵制
解析: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19世紀4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于1851年,近代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D。此時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所以中國的紗紙比“洋紙”質量好不符合史實。而“時洋紙尚鮮輸入內地”則可判斷出當地尚未開埠通商。
答案:C
2.有學者描述近代中國經濟狀況時說“第一世界已是馬達隆隆、汽笛長鳴,是工業文明曙光初現,而第三世界則依然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傳統畜牧業經濟,第二世界則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男耕女織、耕織結合的傳統農業經濟”。對上述表述理解準確的是 ( )
A.形成了有層次的南北經濟差異分布帶
B.反映出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別
C.出現了農牧工彼此封閉相互排斥狀態
D.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決定了經濟分工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理解能力。題干的要求是描述近代中國經濟狀況,因此要抓住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分析,材料中所說的第一、二、三世界實際是說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故選B。
答案:B
3.1886年以前,茶葉、絲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類、草編、花生、桐油、豬鬃等商品出口數量日益增加。這說明19世紀末的中國 ( )
A.小農經濟的生命力十分頑強
B.社會生產力有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資本主義經濟緩慢起步
解析: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國農副產品大量出口,說明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國家原料產地。
答案:C
4.時文有曰:“中國與洋人通商……從此反客為主,洋人得操絲市、茶市之權。華商之業絲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對這種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 )
A.廣大農村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
B.傳統農業和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D.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解析:關鍵信息是“洋人得操絲市、茶市之權。華商之業絲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可見外商控制了中國的絲、茶市場,所以D正確。材料沒有說到自然經濟的地位,所以A不對。材料也沒有將此現象定性為破壞,因而B不對。從材料來看,這是鴉片戰爭后不久,民族資本主義尚未產生,故C也不對。
答案:D
5.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下列近代企業中,其興辦宗旨與馮桂芬的觀點相似的是 ( )
A.江南制造總局
B.保興面粉廠
C.大生紗廠
D.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解析:依據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這種性質的企業是洋務企業,結合所學知識,A符合題意。
答案:A
6.張之洞說:“舉凡武備所資槍炮、軍械、輪船、炮臺、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家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資于鐵。”這表明張之洞主張 ( )
A.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B.軍用、民用工業并重
C.優先發展基礎工業
D.推動國民經濟軍事化
解析:抓住材料關鍵信息“無一不取資于鐵”,鐵是基礎工業,說明C正確。張之洞是洋務派代表人物,故A不正確。B、D與材料內容不符。
答案:C
7.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廠所創的“三喜”牌香煙問世,大受各界的歡迎。但是,引起了英美煙草公司的忌妒,他們說南洋公司的商標影射冒牌,將與訴訟。南洋公司自知不敵,遂將“三喜”牌改為“喜鵲”牌,并將其因由公諸與眾,輿論嘩然,咸抱不平。結果“喜鵲”牌香煙銷路反而大大見好。從該材料中我們可以獲取的信息不包括( )
A.民族工業力量相對弱小
B.外國資本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C.人民的民族意識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
D.政府的保護為民族工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解析:本題考查一戰期間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由“南洋公司自知不敵”可知A項正確;由英美公司迫使南洋公司改名可知B項正確;由“輿論嘩然,咸抱不平”和“銷路反而大大見好”可知C項正確;政府的保護無法從材料中得出,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8.下圖展示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歷程,對其解讀錯誤的是( )
A.圖中B出現與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和洋務運動誘導有關
B.圖中C—D出現的最主要影響是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C.圖中D—E出現的外因是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D.圖中G—H出現的內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解析: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這與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1912~1919年)有關,B錯誤,符合題意。B點為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A正確;D—E段為民族工業短暫春天時期,C正確;G—H段為抗戰時期,D正確。
答案:B
9.嚴中平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中指出,在國民黨統治區的3 758家工廠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創辦的。這些工廠大多數設在四川、湖南、陜西和廣西。材料表明( )
A.抗戰客觀上促進了國統區經濟迅速發展
B.中部和西部地區成為當時中國經濟重心
C.抗戰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
D.抗戰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工業布局的調整
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布局的變化。材料只提供了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工業企業的發展狀況,不能全面反映國統區和整個中國的經濟狀況,A、B錯誤。C項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
答案:D
10.右圖是民國30年創辦的旌德建華煙廠生產的香煙商標。對此敘述符合史實的是( )
A.抗戰時期民族工業發展
B.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C.發展實業與抗戰相結合
D.中美英蘇四國共同抗日
解析:通過解讀材料文字信息,并結合中國的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可以看出此處敘述的是發展實業與抗戰相結合。
答案:C
11.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業生產指數的變化(注:1936年指數為100)。下列關于這一時期的解讀,正確的是(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
棉紡織業 | 100 | 81.7 | 69.8 |
面粉業 | 100 | 77.5 | 72.5 |
機器業 | 100 | 99.6 | 56.0 |
各業平均 | 100 | 85.5 | 74.9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格的能力。1936~1938年,中國民族工業生產指數呈下降趨勢,說明①正確;結合史實,可知中國當時正處于日本侵略之下,民族工業遭到破壞,④正確,故選B;②不能從材料中得出,③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
12.某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一則材料:民國某年1~8月,1美元同當時中國貨幣的兌換比價從17.8萬元上升至1108.8萬元。據此可推斷該現象( )
A.發生在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時期
B.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嚴重失實,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
解析:本題考查民國時期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國通貨膨脹十分嚴重,該情景發生在解放戰爭后期的國統區。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答案:C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細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年代 | 商辦 | 官辦和官商合辦 | 外商企業 | |||
設廠數 | 資本 (千元) | 設廠數 | 資本(千元) | 設廠數 | 資本 (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 697 | 19 | 16 196 | 103 | 28 000 |
1895~1913年 | 463 | 90 801 | 86 | 28 469 | 136 | 103 153 |
材料三 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軍摧毀的工廠就超過兩千家,損失超過八億元。在華北,日本采取“軍管理”辦法,將中國民族企業整個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強行買走南洋兄弟煙草公司20萬股的股票,從而控制了這家當時最大的民族煙草公司。
(1)請結合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的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一中所說的“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
(2)依據材料二,說明1895~1913年中國近代工業中的三類企業發展情況并指出各自的原因。
(3)依據材料三回答這一時期,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題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后中國主權喪失,逐漸卷入世界市場角度分析回答。第(2)題由材料信息可知,三類企業都在發展,但發展情況不同。比較三類企業變化情況回答“發展情況”,結合此時中國經濟政策調整、西方列強對華侵略加劇、洋務運動的破產等知識回答“原因”。第(3)題結合所學可知在近代中國,受社會性質的制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制約,發展緩慢,聯系社會動蕩等知識回答“主要因素”。
答案:(1)政治:鴉片戰爭后,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爭。經濟: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2)情況:民族資本主義(商辦)企業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據主導地位;官辦和官商合辦企業在中國近代工業中所占的比重嚴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原因:商辦企業: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減少發展的阻力,南京臨時政府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自然經濟的進一步瓦解;實業救國的推動。官辦和官商合辦企業:洋務運動的破產,使興辦洋務企業的高潮逐漸退去。外企:《馬關條約》給予列強在華開辦工廠的特權。
(3)帝國主義的侵略(日本的掠奪)、戰爭的破壞、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
14.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1936年,成為民國史上各項經濟指標最好的一年。以事關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而言,由于有了較為長期的發展規劃,并設置了像資源委員會這樣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發展最為迅速。具體表現見下表:
時間 | 電力工業 | 煤炭工業 | 生鐵 | 鋼 |
1920年 | 772百萬千瓦 | 14.2百萬噸 | 436 815噸 | 30 000噸 |
1936年 | 1 724百萬千瓦 | 26.2百萬噸 | 958 683噸 | 556 347噸 |
材料二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推行蘇式計劃經濟體制……還通過獨資和與中央及地方單位及私人合辦等方式,大力興辦廠礦。這與蘇俄以及斯大林時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樣的。這些合資公營企業多采用股東董事會制度……而雇傭制、按時計工制的現代企業制度性質比較明顯。
——駱曉會《國民政府移植蘇聯經濟模式的試驗》
材料三 眾所周知,中國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所日漸發展起來的新式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和沿海各省,而東北地區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區,僅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就集中了全國新式工廠的70%,1937年以后,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華日軍的野蠻掠奪和破壞,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步平、榮維木主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全史》
(1)據材料一,分析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原因。材料中運用數字對歷史進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優勢?
(2)結合20世紀30年代國內外形勢,分析南京國民政府推行蘇式計劃經濟體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3)據材料三,指出日本侵華對中國近代工業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與民族獨立關系的認識。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經濟近代化發展歷程的理解能力。第(1)題特點據材料一“以事關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而言”提示說明基礎工業發展迅速;原因直接歸納外交、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管理部門完善;優勢可以從科學、具有說服力加以分析。第(2)題可根據當時的時代特征:政治上抵御日本外來侵略;經濟上應對經濟危機考慮;利可以結合物質保障、制度建設分析;弊可以結合缺少市場調節、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分析。第(3)題影響可以從材料三“遭到了侵華日軍的野蠻掠奪和破壞,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概括:日軍的野蠻掠奪和戰爭破壞打斷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進程;認識可以從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化的實現才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提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點:基礎工業發展較為迅速(或重工業發展較為迅速)。原因:實現了關稅自主;制定較為長期的發展規劃;設置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優勢:使歷史研究更加科學、嚴謹,更具說服力。
(2)原因:抵御外來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經濟危機下,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響。利:為抗戰勝利準備了物質基礎;引進了現代企業制度。弊:壓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企業缺乏市場調節的活力和制度約束。
(3)影響:日軍的野蠻掠奪和戰爭破壞打斷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進程。認識: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化是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