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經濟半年報消費貢獻率超70%
日前,2023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分析今年半年數據,消費同比增長8.2%、投資增長3.8%、出口增長3.7%。
不難看出半年報中消費數據搶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7.2%,比去年全年高出44個百分點,如何看待這一數據的含金量?讀懂2023經濟半年報,讓我們在市場中尋找答案:
旅游市場持續火爆,人氣演出一票難求,餐館門口大排長龍,快遞物流爭分奪秒,這背后有辛勤忙碌的獲得感,也有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從全年來看,支撐消費增長的有利條件較多,消費有望繼續擴大。
7月19日起,央視新聞將陸續推出,《步步向前》豎屏系列新媒體經濟報道,一起看中國經濟回升向好,步步向前!
什么是“貢獻率”?
計算方法是:貢獻率(%)=某因素貢獻量(增量或增長程度)/總貢獻量(總增量或增長程度)×100%上式實際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長量(程度)占總增長量(程度)的比重。
在統計分析中經常使用“貢獻率”,那么“貢獻率”是什么含義?它是怎樣計算的?
貢獻率是分析經濟效益的一個指標。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數量與資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與所費量之比。計算公式:
貢獻率(%)=貢獻量(產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貢獻率也用于分析經濟增長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貢獻率”是怎樣計算的?
貢獻率(%)=某因素貢獻量(增量或增長程度)/總貢獻量(總增量或增長程度)×100%
上式實際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長量(程度)占總增長量(程度)的比重。
舉例說明如下:
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1)總資產貢獻率:反映企業資金占用的經濟效益,說明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的收益能力。
(2)社會貢獻率:是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的能力。
社會貢獻率(%)= 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社會貢獻總額包括工資、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應交增值稅、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凈利潤等。為了反映企業對國家所作貢獻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則計算貢獻率。
企業對國家的貢獻率(%)= 稅金總額+上繳利潤/社會貢獻總額×100%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包括哪些方面?
一要調整內需與外需的關系,將擴大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二要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現在我們說要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是指投資不能脫離消費而自我循環,各類投資主體應當以市場導向為主要依據,關注政策導向,優化投資資源的配置。
三要調整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的關系。
四要調整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關系。
我國重視消費對gdp貢獻率的經濟原因
因為我國GDP是有三架馬車的,投資,出口,和消費(也就是內需),出口主要依賴于歐美市場和日韓澳等發達國家。
那么毫無疑問,出口的產品主要是低端的制造業,因為發達國家除了德國外,很多國家的制造業投入很小,他們主要研發金融業和服務業,也就是第三產業,所以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下行,世界經濟增長不到預期,中國的出口變少,而產業結構又在升級,那么高端產品的轉型有個過程,低端的賣少了,高端的還沒打開市場,所以出口減少的厲害,而產業轉型導致投資的風險變大,政策變緊,成本加大,所以投資的驅動作用也變小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內需了,也就是消費,中國的消費是有很大的潛力的,很多的人將在未來達到中產階級,但是卻沒有獲得相應的物質條件,消費潛力巨大,但是由于中國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各方面還不完整,老百姓普遍不敢花錢,怕萬一有事真需要花錢的時候沒有存儲,所以,政府在這方面會不斷加大保障,引導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