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看《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正因為抽象的學生不存在,所以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在這本書上一句話對我很有啟發:“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不對兒童要求過高不僅會使孩子容易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會讓老師享受到教師職業帶來的幸福感。如在本學期開學時分析完第一課的生詞,我們就進行了默寫,全班七十二個同學有三十六個同學能全對,現在想來這一結果就體現出了學生之間的差距。如果做教師的老師心里一直想著這七十二個同學都能全對,面對這樣的二比一的局面會讓自己內心感覺非常失落,也就很難體會到職業帶來的快樂。當我們有了學生是有差異的這一心理準備后,就會對這一結果持一種平常心來對待。
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取得進步,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著腦力勞動,品嘗到成功、進步帶給他的喜悅,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地調動起來,是我們教師需要做的。
老師看《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篇2】
音樂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樂教育對幼兒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目的在于"初步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讓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就應該讓他們聽聽、講講、動動,通過他們的聽覺及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從而把他們帶進優美的音樂境界中。
音樂活動是幼兒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幼兒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他們進行情感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輕輕的翻開《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書中豐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該書分為“目的與價值篇”、“程序與方法篇”、“情景與對策篇”、“問題與研究篇”、“學習與成長篇”五個篇目,在每一個篇目中詳盡地記錄著我們在活動設計、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與解決策略,是一本真正實用的“小寶典”。
在看了這本書之后,其中怎樣教授新歌這一節給我印象最深,它從導入這一環節詳細的闡述了導入的一些方式,不同的歌曲不同的年齡段更適合怎樣的導入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適合表演的歌曲可以運用動作導入的方法、歌詞內容簡單的歌曲適合運用歌詞創編的導入方法等等。其中有一項副歌前置的導入方法在歌曲《小鼓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在這首歌中采用的副歌前置的導入方式能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把這首歌的難點解決,會讓活動效果能更好。
老師看《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篇3】
今天,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20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系失調。其中再一次談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后進生的問題不是在知識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著問題,說到家,就是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這種建立在沒有理解基礎上的知識就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自然也不會轉化為應用的能力,要想學以致用,得先從閱讀開始。
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了呢?蘇氏說:所謂流利地閱讀,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個的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離開書本,念出所記住的東西,并且同時進行思考——不僅思考眼前所讀的東西,而且思考到與所讀材料有聯系的某些畫面、形象、表象、事實和現象,做到 “有理解的閱讀”。
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系列練習。我們語文課,“讀”行天下, “讀”占鰲頭,“讀”是理解的基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課堂就應該是書聲瑯瑯的。
很慚愧,我的語文課有時被要考核的知識點占去了一大半,課堂上的朗讀有時也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功利性太強,今后,還是我會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有理解地閱讀”, 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閱讀才是一把最實用的“金鑰匙”,讓我們銘記“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從閱讀開始”。
老師看《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篇4】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深受啟發:我的學生有喜歡做的事嗎?我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
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間接影響到孩子,常常不止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 孩子太難教了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來!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固,但我們老師有責任給予適當的引導,畢竟孩子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蘇氏在這里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他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后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
我所教的是體育學科,我拿什么吸引他們呢?
每次備課我都會想:孩子們喜歡干什么?我應該設計怎樣的體育游戲?我的體育游戲能培養孩子什么能力?我的目的,就是要讓我的學生真正在快樂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
確實,包含技能體育游戲對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時候做完一個游戲,我還會讓同學想一想用同樣的材料,我們還能玩其他的游戲嗎?那時候,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興趣很大,想出來的花樣千奇百怪。
很慶幸,我的教學方法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100條建議》的建議不謀而合,更增加我讓學生在玩中成長的做法的信心。
老師看《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篇5】
“本書無害,不妨一讀”是本書的作者“另類校長”鄭杰向讀者推薦此書的理由。說實話,我是很頭疼讀教育類書刊的,因為多數時候我們讀到的是一些永遠“正確的廢話”。然而,隨手翻了幾篇之后,開始相信本書確實不妨一讀。
我這個人好讀書不求甚解,純理論性的書籍我很難耐心地讀完。因此,平時手頭放置的有關教育的書刊也多是《班主任兵法》《李鎮西和他的學生們》等這樣一些蘊含理論的故事性書籍,讀起來津津有味,又發人深省。出于這個原因,《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放在案頭很長時間都沒有去翻開看一眼的沖動。然而,一旦翻開便丟不下。的確,這本書沒有多少趣味性可言,但是從中發現的卻是更深一層的東西:思想的獨立與深邃。
從“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到“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首先是把教師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來看待的。教師關注的不僅是學生,還有自身的生命質量與人生幸福等問題,其觀點新銳而獨特,令人耳目一新。鄭杰說出了許多教師想說卻不知怎么說或者知道怎么說,一開口卻變了味的話。
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閱讀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臺上,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說教之后,在難得的清閑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么珍貴,因為這其中的每個字的誕生都是出于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