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5·30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總結
有了電動車,人們出行就方便多了,城市也好像一下子變小了。它不像汽車,不僅價格昂貴,還費油,排放廢氣。電動車既經濟又環保,并且速度適中,不快也不慢。另外,它還簡單易學,易于操控。有的電動車形如摩托車,威猛硬朗,深得年輕人的喜愛;有的則形如自行車,還帶有腳蹬,沒電的時候,可以像騎自行車一樣,蹬一蹬,就騎到家了。嘿嘿,難道說,電動車不是科技產品嗎?
除了電動車,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很多的科技產品在為我們服務。比如,我們學習累了,可以用MP5聽聽歌,看看影片;外出乘車旅游,GPS系統為我們導航;上酒店吃飯,電子門自動為我們開閉;到銀行取錢,插入磁卡,錢就會自動吐出……在現代社會里,科技真是無處不在呀!
科技就在我身邊,我們誰都離不開科技。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我今后要好好學習,力爭將來能為祖國的科技發展添磚加瓦!
慶祝5·30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總結(篇2)
辦公桌上一臺大屏幕的臺式機,可調節升降臺上放著筆記本電腦,桌面上整齊擺放著教材和科研相關的書籍。五四青年節前夕,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云仍在伏案工作,“每天早上七點半到辦公室開始工作,這是我的常態。”
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周樹云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位深耕于凝聚態物理領域、在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女科學家深感光榮,她說:“科研就像在秘境中探險,過程漫長而艱辛。我要繼續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途中遇到的挑戰和挫折,享受探索未知領域的樂趣。”
1998年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本科畢業時對凝聚態物理研究產生興趣;,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這是周樹云的“學霸”之路。
在美期間,周樹云主攻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技術,這項技術可以直接測量材料中決定其物理性質的根源——能帶結構。“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固體材料‘基因’密碼的利器。”周樹云說。當時,新興二維材料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有關這些材料的基礎研究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周樹云毫不猶豫地將二維材料的電子能譜研究作為研究方向。
,留美10年的周樹云回到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為一名青年教師。談及歸國理由,她說:“在自己的祖國做出科研成果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在任何其它地方都無法比擬的!”
重回清華,周樹云建立研究組,帶領學生搭建儀器、做實驗,對新型二維材料和異質結構的電子能譜展開研究。她搭建了一套先進的儀器設備,能把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進一步拓展到新的維度,使其在十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尺度上捕捉到材料的能帶結構隨時間演變的信息。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最薄最輕最強的材料,周樹云正是國際上最早利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研究石墨烯的學者之一。她一方面尋找有潛力“超越石墨烯”的新型材料,一方面將熟悉的材料組合出全新的特性。“石墨烯/氮化硼異質結”就是這樣的組合:層狀的氮化硼與石墨烯雖然原子排列十分相似,不過由于原子對稱性不同,兩種材料的性質差異很大——石墨烯具有“半金屬”性質,而氮化硼則是不導電的絕緣體。將這兩種材料結合,形成異質結后,其中的石墨烯出現了原本不具備的半導體性質。周樹云的團隊首次觀測并證實了這種異質結中的能帶結構,解決了該材料體系中有關能帶調控的關鍵科學問題。
在周樹云看來,在物理學領域開展前沿性研究,幸福感與挑戰性是一體的兩面,“就像把積木搭成各種形狀一樣,把不同材料進行‘拼接’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原來單個材料所沒有的、更奇妙的特性,有些甚至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周樹云因在新型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的貢獻,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周樹云認為,這個獎項對女性科研人員的激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讓一些女性研究人員進入公眾視野,對于提升學生的信心和推動女性在科學領域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如今,周樹云不僅帶領一支擁有10個博士生的科研團隊,同時也為本科生開設基礎課程。科研任務和培養人才“雙肩挑”,周樹云覺得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從學者到教師,更是一種傳承。”在教書育人方面,周樹云的目標是培養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兼具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學生。
“物理學是我摯愛一生的事業和選擇。”周樹云說,“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不會放棄。”
慶祝5·30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總結(篇3)
按照中國科協和省、市科協關于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的總體要求,5月中旬,海興縣科協著手啟動科技工作者日活動,活動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歡迎和認可。現將我縣重點活動簡要總結如下:
一、認真組織動員,推動活動廣泛開展
5月中旬,海興縣科協下發了活動文件,動員和號召各鄉(鎮)場科協、 企業科協,圍繞團結引領、建家辦事、為民服務、開放合作、表彰發布“五大模塊”,認真組織開展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志愿者服務和服務基層,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在組建科技志愿者隊伍工作中,我們下發了《關于推薦海興縣科學技術協會專家庫專家人選的通知》,進一步完善科協專家庫建設,通過專家庫對專家進行分類,為科技志愿者隊伍建設打下基礎。
活動前夕,縣科協起草了《致全縣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向全縣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四項倡議。一是加強思想建設,做傳播先進思想的踐行者,二是加強創新創造,做創新驅動發展的推動者;三是加強科普推廣,做科學知識普及的傳播者;四是加強調查研究,做服務科學決策的建言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用豐碩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沿海強縣、美麗海興建設再立新功。
二、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
5月下旬,縣科協召開科技工作者座談會。來自鄉(鎮)場科協、企業科協15人參加了座談會。座談會中,大家暢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大家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科協基層組織建設、學會建設、企業科協工作等方面要有具體措施,增加和明確工作的重點和可操作性。在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上,大家希望科協進一步發揮好紐帶和橋梁作用,多搭建科技工作者的聯系的平臺,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建設“溫馨之家”。
三、開展科技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
5月20日至29日,縣科協根據當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勢邀請科技志愿者到育紅小區、社保小區開展了“科學防控 關注健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對小區過往人員近350余人進行科學防控再宣講,并發放了《公眾防護指南》等科普資料,反復普及防控常識,讓廣大居民做好科學的常態防控,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慶祝5·30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總結(篇4)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已經走出了以前茹毛飲血的時代,來到了科技發達的年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以前發愁晚上沒有光明,而這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以前想嘗嘗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此刻魚肉蝦肉都是家常便飯;以往總覺得家信難傳,而這天涯若比鄰……是的,科學帶給我們的一系列的好處是不容忽視的!
唐朝楊貴妃想吃新鮮的荔枝,但是新鮮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騎著快馬千里迢迢從遠在千里以外的地方運輸過來,為了保證新鮮,累死了多少匹快馬啊!但是如今,想吃到新鮮荔枝在市場隨處可見,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飯。可見,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離鄉的游子由于長期在外生活、工作,十分想念家鄉的親人,寫一封家信,寄出以后,家人卻遲遲沒有回信……為什么呢?因為那封信可能沒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丟在半路上了;還有可能是寄出十分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個信,在外的游子可能要一兩個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給遠方的親人說一句話都很困難。
此刻好了,能夠給在遠方的家人發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鐘對方就能夠明白你想說什么,不僅僅能夠對話,還能夠視頻聊天,這樣,就隨時能夠與在遠方的親人聊天了,也能夠看見在遠方親人的模樣了,要是在以前,能夠與遠方的親人見一面,那是多么幸福快樂的一件事啊!人民沒法解決的東西,科學技術必須能幫你解決,比如,學習遇到困難,只要打開電腦,打打字,正確的說法就會顯示在電腦的顯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學,再大的困難都不用愁了。
但是,科學技術在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環境的問題。大規模地把廢水排放在河里,使人們吃不到放心的海鮮,大規模地浪費寶貴資源,卻從來不想后果是多么地嚴重。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環境。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是我們人類前進的動力,它給我們帶來方便,帶來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我們要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好處,也不能忽略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哦。
慶祝5·30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總結(篇5)
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長期以來,內蒙古廣大科技工作者懷著對北疆大地的熱愛,憑借精湛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野,用科技改變生活,創造幸福。
看,如今的北疆大地處處涌動著創新的熱潮。行走其間,處處都能感受到科技的強勁脈搏。
走進伊利集團產品研發中心,井然有序的研發場景“科技范兒”十足。
“不創新,無未來。”這正是伊利的發展理念。“研發費用投入達4.87億元,擁有科技人員2827人。截至目前,伊利累計專利授權量為3109項,全球專利申請總數、發明申請總量位列世界乳業第三,成為引領奶業振興的創新高地。” 伊利集團總裁助理云戰友博士介紹,“目前,伊利集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已超過業務總額的49%。”
強大的創新能力為伊利集團發展注入強大活力。目前,集團已擁有“伊利”母品牌及20余個子品牌,其中安慕希、伊利純牛奶年銷售收入在200億元以上,金典、優酸乳年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有10個子品牌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
在距錫林浩特市40公里之外的內蒙古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同樣成為企業發展的“金鑰匙”。
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為草業種植提供精準、科學、全方位的服務;開通飼草料電子交易平臺,實現全國聯網交易;建立智慧倉儲物流系統和草牧追溯系統,讓賣出的每一捆草,都有一張包含牧草追溯信息和指標的“身份證”……
一項項高科技的運用,讓內蒙古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有了質的飛躍。如今,公司已經從最初簡單的飼草料儲存、調運成長為數字化的農牧業科技型企業。
作為一家以“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為使命的'生態種業科技企業,蒙草公司通過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馴化一方鄉土植物修復一方生態,先數據、后科研、再修復的“蒙草”模式,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北疆的綠水青山做出貢獻。
多年來,蒙草集團將產品作為核心競爭力,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踐倡導“草種業+大數據”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截至目前,累計開展科研項目265項;承擔161項國家、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科技創新的背后,是萬千科技工作者的高效協作。作為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的科學創新和傳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自治區各級科協為幫助企業完善市場經濟和科技走向的研究開發機制,讓新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了助力內蒙古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發展,科協組織當起“紅娘”,定期邀請行業內專家學者來企業授課,為企業培養了眾多創新型科技人才。
“公司現在已有科技成果5項、取得知識產權20項、編制自治區地方技術標準8項,‘草業大宗電子商務平臺及產業化’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內蒙古草都草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路心雅說:“如今,我們充分利用數字和科技力量,讓廣大農牧民足不出戶就能買賣牧草。”
“自治區各級科協組織充分發揮智力密集、學科齊全、聯系廣泛等優勢,厘清企業需求,組建專家庫、搭建服務平臺,推動各項科技成果轉化和項目落地。” 內蒙古科協學會部部長劉衛江介紹,目前,科協已經組織19家區直學會對接服務40多家科技企業,做好科技經濟融合發展工作。
作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自治區各級科協組織充分發揮黨委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吸納一線科技工作者進入科協領導機構兼職掛職,推動科技資源下沉,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基層科協帶來新的思路和活力。
要開展科技創新工作,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為推進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在科協的組織下,蒙草集團不僅注重自身的科技創新,而且一直以來也特別重視青少年的科學普及工作。我們免費向社會開放自然生態研究基地,同時開設科學課堂,為青少年講解有關生態、科技創新方面的知識。” 蒙草集團種質資源與檢化中心副主任兼科協副主席鄭麗娜說:“作為基層科協組織的一員就應該發揮科協作用,為大家傳授普及更多科技知識,點燃青少年科技夢想。”
5月的北疆,繁花錦簇、綠意盎然。在一片勃勃生機中,我們仿佛聽到了內蒙古科技創新闊步前行的鏗鏘足音,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時代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