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1
四、 詞類活用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作動詞,擺酒席)
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作動詞,看重、輕視)
五、 文言句式
1、 倒裝句
轉徒于江湖間(于江湖間,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2、 省略句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彈數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2
一、文言實詞
1. 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 特殊詞義
(1)河內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3
一、 通假字
曲終收拔當心畫(畫通劃)
鈿頭銀篦擊節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齒梳)
二、 古今異義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古:年紀大了 今:長子、長兄等)
又聞此語重唧唧(唧唧:古:嘆息聲 今:一般指蟲鳴)
因為長句(因為:古:因此寫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來顏色故(顏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聲(向前:古:剛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 一詞多義
(1) “ 言 ”
感斯人言(n 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n 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v 說)
(2) “命”
遂命酒(v 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v 取名)
(3) “為”
因為長句(v 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v 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介詞,為、替)
(4)“ 暫 ”
凝絕不通聲暫歇(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副詞,頓時、忽然)
(5)“幽 ”
別有幽愁暗恨生(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而幽香(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昏暗)
(6)“語 ”
琵琶聲停欲語遲(v 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n 曲)
(7)“暗 ”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4
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 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連詞,表轉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4) 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 則移其民于河東
(2) 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代河東的)/ 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 結構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 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 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詞,對于: 寡人之于國也
(2) 介詞,表比較,比: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 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三)
文言實詞
1. 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 特殊詞義
(1)河內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5)“發”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打開)
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百中(發射)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5、古今異義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兇惡,厲害)
(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活著的人 今:保養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 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 今:轉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 今:沒有罪過)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5
文言句式
1、 倒裝句
轉徒于江湖間(于江湖間,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
2、 省略句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彈數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 被動句
感斯人言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6
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越國以鄙遠(意動,以……為邊邑)
2、與鄭人盟(訂了盟約;建立同盟)
3、唯君圖之(計劃,考慮)
4、既東封鄭(使…成為疆界)
5、闕秦以利晉(使…得利)
(二)名詞作狀語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
2、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3、朝濟而夕設版焉(在早上;到黃昏)
(三)動詞作名詞
1、君亦無所害(害處)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四)形容詞作名詞
1、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五)形容詞作動詞
1、因人之利而敝之(損害)
2、肆其西封(擴張、延伸)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7
阜(fù)盛敕(chì)造紫檀雕梁畫棟臺磯(jī)鬢發如銀賈赦(shè)(赦免,赦罪)丫鬟簇擁姊(zǐ)妹削(xuē)肩(剝削,削減,削弱,瘦削)廝認斟(zhēn)茶
嗚咽(yè)怯(qiè)弱(膽怯,羞怯)瘋癲不經之談斂聲屏(bǐng)氣攢(cuán)珠髻綰(wǎn)著盤螭(chī)瓔(yīng)珞(luò)宮絳(tāo)玫瑰(guī)(瑰麗,瑰怪)
風騷王熙鳳嫡(dí)親拭淚外甥女便(biàn)宜(yí)翠幄(wò)(運籌帷幄)馴(xùn)騾(馴服)廂廡(wǔ)小巧別致軒峻壯麗姬妾笨拙(zhuō)甬路
宸翰金蜼(wěi)彝(yí)玻璃()(hǎi)鏨(zàn)銀黼(fǔ)黻(fú)洋罽(jì)
匙(chí)箸(zhù)酒觚(gū)茗碗齋戒頑劣(liè)溺(nì)愛伺(cì)候
漱(shù)盂咳嗽(sòu)脾(pí)胃(脾氣)盥(guàn)手(盥洗)懵(měng)懂
顰(pín)眉罥(juàn)煙兩靨(yè)和睦杜撰(zhuàn)(撰寫)忖(cǔn)度(duó)
孽障殉(xùn)葬(殉職,殉情)妥當(dàng)遂(suì)心(未遂)釵釧(cuàn)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8
特殊結構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耳,是……也”(只是……罷了,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9
1.數
①愿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后》)(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數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派遣)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于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美的)
6.于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于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于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饑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驗榧嬖~“于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于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志?;蜃鲝椭复~,指代“雞豚狗彘”)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10
1、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還:安于本鄉本土,不愿輕易遷移。
3、篳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作的艱苦。
4、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于事。
5、別無長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簡樸。
6、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
7、不為已甚:指對別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別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11、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之意。
12、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14、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禮:現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16、狗尾續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17、管窺蠡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19、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20、諱莫如深:隱瞞的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濟濟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23、間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24、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展的趨勢。
25、江河日下: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26、膠柱鼓瑟: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27、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28、梁上君子:代稱竊賊。
29、屢試不爽:屢次實驗沒有差錯。
30、鱗次櫛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齊。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嚴格執行法令。
32、披肝瀝膽: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數家珍: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緘其口:形容說話過分謹慎,不敢或不肯開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反復,就有使人信以為真的可能。
37、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內心空虛。
38、尸位素餐:空站著職位,不做事而白吃飯。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語當作自己的話。
40、石破天驚:多用來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41、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慶賀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為人真誠,忠實,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景仰。
43、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比喻不善于團結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
44、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寫成。
45、五風十雨:形容風調雨順。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于政務。
47、烜赫一時:在一個時期內,名聲威勢很盛。
48、虛與委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49、一傅眾咻:一人教,眾多的人干擾。
50、余能可賈:還有力量沒有用完。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11
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3.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12
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后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13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起鼓”“擊鼓”。一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
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語文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篇14
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連詞,表轉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東
(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代河東的)/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結構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4)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詞,對于:寡人之于國也
(2)介詞,表比較,比: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