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中考歷史試卷評析
2017年的安徽中考圓滿的結束了,歷史這一項在其中的難度是怎樣的呢?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17年安徽中考歷史試卷評析,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2017年安徽中考歷史試卷評析
2017年安徽中考歷史試卷評析出爐,合肥市五十五中名師葉紅兵點評今年的歷史試卷依據考綱,厚今薄古,關注熱點、周年事件,貼近時代,注重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2017年安徽省中考歷史試卷嚴格遵循《課程標準》和《2017年安徽省初中畢業學業考試綱要》,遵循新課程理念、創設新情景命題。堅持穩中求變、變中求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學科特點突出,既注重對教材主干知識的考查,又強調學科素養和關鍵思維能力的考查。試題難度適中,具備區分效果。
(一)題型和題量:延續風格,力求平穩
2017年的歷史試題延續了前三年的風格,依然是五種基本題型:單項選擇題、組合列舉題、辨析改錯題、材料解析題、活動與探究題,全卷17小題,滿分70分,開卷考試。
(二)內容與分值:依據考綱,厚今薄古,分布合理
遵循考綱規定,各版塊分值分布較合理,刪去了安徽地方史的考查,增加了中國古代史的考查,中國古代史由2016年的15%增加到20%。2017新增考點考察了阿基米德、嚴復的思想,體現了考綱的變化。重點考查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體現了薄古厚今的一貫傳統。
(三)注重情境創設,試題新穎,圖文并茂。
通過史料、漫畫、地圖、表格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貼近學生實際,多途徑感知歷史,利于理解;圖文并茂,布局美觀。角度新穎,如16題從【熱戰中獨立】、【冷戰中對立】、【和平中共存】為標題,認識戰略選擇影響深遠,體會大國興衰。17題以“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過程”為題,設置【地球是圓的】、【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三部分進行探究,引導學生思考。
(四)注重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2017年安徽省中考歷史試題緊扣《課程標準》和《考試綱要》,注重“三維目標”,側重能力考查和學科素養的要求,注重考試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導向作用。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素養和寬闊的視野,能夠在知識積累、素質養成和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如第17題,要求考生綜合材料,結合史實,提取信息進行說明“一帶一路”倡議的合理性。該題要求的能力,包括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歷史問題;考查的學科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考查了考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五)凸顯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選取典型素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領。
第5題,通過九一八事變后《生活畫報》刊載圖片的描述,凸顯中國是最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國家;組合列舉題第11題以“走進歷史,觸摸歷史,歷史遺跡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為題,考查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父子,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敢為天下先,中國改革的起源地——鳳陽;第13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捍衛領土與國家主權完整是中華兒女的神圣職責”為主題,考查了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駐藏大臣,香港回歸等史實;17題考查學生對“一帶一路”正確性的認識等。這些知識點的考查,有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青少年學生明辨是非、增強國家認同,培養愛國情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樹立民族自信。
(六)立意高遠,滲透對學生史觀的考查。
試卷的第17題以“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過程”為題,設置【地球是圓的】、【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三部分,第(1)、(2)從全球史觀角度考查新航路開辟中證實地圓學說過程的積極探索、經濟全球化等;第(3)問從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的角度認識“一帶一路”正確性的認識。
(七)關注熱點、周年事件,貼近時代。
試題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
第5題對抗日戰爭的考查體現了“抗戰十四年”的要求;16題(3)考查對中美關系的認識體現了中美關系這一個長效熱點;17題(3)考查“一帶一路”,體現了“一帶一路”及國際高峰論壇時事熱點。
突出對周年大事的考查:第4題考查南昌起義(爆發90周年)、第6題考查一五計劃成果(一五計劃完成60周年)、12(1)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355周年)、12(3)考查“一國兩制”(香港回歸20周年)、16(2)考查冷戰政策(冷戰政策開始實施70周年)、16(3)考查美國總統尼克松(尼克松訪華暨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45周年)。
總之,2017年安徽中考歷史試題秉承了“穩中有變、變中求活”的出題風格,在傳承中有創新,在創新中有特色。
中考典題高頻考點知道怎樣考
【典題1】(2013年·江蘇泰州市)《南京條約》的內容中,破壞中國關稅的條款是( )
A.賠款2100萬兩 B.開放廣州、廈門等五處為通商口岸
C.割香港島 D.英商進口貨物交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解析】《南京條約》對中國的危害,本考點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對于此類問題,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如本題中的“關稅”,在對選項進行分析,與此有關的就是正確答案。經分析可知只有D項與關稅有關。
【答案】D
【名師歸納】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由南京這座城市我們可以聯想到近代史學過的有關的知識點:①近代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②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③1937年,南京大屠殺。④1940年,汪精衛成立了南京偽國民政府。⑤1949年,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結束。另外,《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可以諧音記憶為“光(廣州)下(廈門)不(福州)能(寧波)上(上海)”。
【典題2】(2010年·湖南湘西自治州)甲午戰爭中,在黃海海戰中犧牲的清軍將領是( )
A.鄧世昌 B.李秀成 C.左宗棠 D.張之洞
【解析】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戰役,此類題多以選擇或簡答題的形式出現。回顧所學知識并加以分辨選項便知,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將領,左宗棠收復新疆,張之洞創辦洋務。
【答案】A
【名師歸納】此類題應注重對題干的分析和對選項的識辨。
【典題3】(2012年·常州市北環中學)在近代史上造成北京城的珍寶大量流失的侵略戰爭是(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項所列四次侵華戰爭,只有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攻占北京,于是排除①③項。
【答案】C
【名師歸納】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淪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典題4】(2010·四川成都)近代時期,在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首次出現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條款的是( )
A.中美《望廈條約》 B.中英《北京條約》
C.中日《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解析】本考題考查《馬關條約》主要內容的識記能力。中日《馬關條約》包括四項內容,可歸納記作:“一廠、二億、三島、四口”。一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二億──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三島──割遼東半島、臺灣島、澎湖列島給日本;四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答案】C
【名師歸納】《馬關條約》主要內容還用諧音法記為“哥哥開廠賠兩億兩”。解釋:“哥哥”──諧“割”音,指割地;“開”──開放四處通商口岸;“廠”──口岸設廠,內銷免稅;“賠兩億兩”──賠款兩億兩。
◆考點綜合與新題型
【典題5】(史實辨析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動蕩,民怨沸騰。下面是1901年北京百姓對這一時局的議論,其中有四處錯誤,請指出并改正。
去年英法聯軍進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那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卻逃之夭夭。別看朝廷對付洋人沒本事,相當年對付主張變法的洋務派卻夠兇狠,把康有為等六人全殺了……聽說,今年又簽了個《馬關條約》,連東交民巷都不讓咱中國人居住了!我看這大清國的末日快要到了……
錯誤:
改正:
錯誤:
錯誤:
改正:
錯誤:
改正:
【解析】本考題考查歷史知識的識記和分辨能力。回顧所學知識并加以分辨便知:題干有時間限制“1901年”,這個時間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簽訂之際。對于此類題,可采用排除法先排除干擾項,然后通過對知識的再認再現確定正確答案。
【答案】①錯誤:英法聯軍;改正:八國聯軍②錯誤:洋務派;改正:維新派③錯誤:康有為;改正:譚嗣同(戊戌六君子中的其他五人也可)④ 錯誤:《馬關條約》;改正:《辛丑條約》。
【名師歸納】《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四項,可化簡串聯記作:“前進賓館出新丑”。解釋: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可化簡為“錢”;②要求清政府嚴禁人民反帝,可化簡為“禁”;③允許外國駐兵于中國鐵路沿線,可化簡為“兵”;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可化簡為“館”。